李宝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地下建筑、石油化工厂等数量不断增加,火灾风险也随之增加,并且火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在“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全社会对消防灭火救援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灭火救援首战方面,在第一时间控制火灾尤为重要。文章结合灭火救援实际案例分析了灭火救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灭火救援首战的重要意义及有效措施,为消防部门提高灭火救援首战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灭火;救援首战
近年来,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给受灾人群带来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所以要不断提升火灾防控水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首战的作用非常重要,灭火救援的过程是烦琐和紧迫的,时间意味着生命,首战的效果是消防救援成功的关键。火灾初期是控制火势的最佳时期,也是救援受困人员的最佳时机,所以在灭火救援中,消防员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将火灾的破坏力控制在最低限度内,这在救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消防救援首战的重要性
(一)消防首战在消防救援工作中的地位
消防救援首战对于整个消防救援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战部署决定了消防人员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火灾现场实施灭火救援工作,关系着消防救援效果的优劣。及时有效地展开消防首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受灾人员的伤亡以及控制火灾破坏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这样会提升消防部门在大众心中的信赖度。首战告捷能使消防人员进一步把握住救援的最佳时机,为后续的灭火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开展救援工作的过程中,消防人员秉承着救人第一的原则,不仅要控制火势,还要了解受灾房屋的结构,并且制定最佳的救援计划,确定最佳的救援路线,更好地控制火势的蔓延,对于被困人员进行施救。
(二)消防首战对于救援工作開展的意义
消防首战可以最大程度上帮助被困人员脱离危险,因为消防首战主要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事故现场,对现场的情况进行了解,确定起火部位以及被困人员的数量和具体位置,进而科学地部署。同时,消防人员应当发动群众的力量来提高救援效率,还应当充分利用现场的消防设施来保障灭火工作的顺利开展。消防灭火救援成功的关键不仅体现在救援的时机把握上,同时也体现在火灾救援的后续工作中。救援首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战术措施和车辆装备的安排不当所造成的救援时机延误,也为后续救援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影响消防灭火救援首战效率的因素
(一)熟悉演练不到位
当前,部分基层消防站对所在地区的地形以及线路情况还不够熟悉,这些问题也是延误首战时间的重要原因。还有部分消防站日常缺乏对辖区重点单位的熟悉演练,一旦发生火灾,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进入最好的救援状态。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消防设施分布情况不够了解,不能使所配置的消防设备设施充分发挥出作用,导致救援的效率低下,直接影响救援的实际效果。
(二)救援战略部署不完善
救援战略部署的不完善也是消防部门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在火灾发生后,消防救援部署是消防部门的重要任务,一旦部署出了问题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发生突发情况造成场面混乱或者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些都会对救援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损害了消防部门在大众心中的形象,甚至会引起人们的焦虑恐惧,为消防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阻碍。
三、做好消防灭火救援首战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于消防人员来说,责任心以及纪律性是非常重要的。消防队伍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潜移默化培养消防人员爱国爱民的意识,使其能在实际行动中秉持着强烈的责任感去认真做好消防工作。在救援的过程中,消防员应当时刻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由于灾害现场非常危险、复杂,受灾群众情绪难免过激,所以在救援的过程中消防员应当换位思考,体谅受灾者的心情,说话时应当谨慎,不要与受灾群众发生纠纷。消防部门应严格要求消防人员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对于不服从管理的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
(二)加强日常训练,抓住救援重点
为了让消防员充分了解救援现场情况,让实际火灾救援取得更好的效果,平时的练习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要严格考察消防人员的救援能力,让消防员能够在平时的训练中正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训练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面对真正的火灾时,消防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火灾的实际情况,并且迅速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掌握水源的位置、存在的危险源等,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灭火。消防人员应当保证水源以及消防水车的数量充足,对于火灾现场附近的水源情况应当把握得准确、无误,并且根据水源的分布情况及时制定相应的供水方案。不仅如此,消防人员还应当维持好救援现场的秩序,防止发生突发情况,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为救援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总的来说,消防救援首战要能够为火灾现场后续救援工作做好铺垫,进而提升救援团队的工作效率。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消防首战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对于许多细节都没有做到最优的处理。对此,消防部门应当制定工作目标,及时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消防救援首战的作用,最大化地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科学制定救援方案
当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如果不对起火建筑物进行勘察了解,直接施救的话就会影响救援的质量。因此,消防灭火救援首战的任务就是立刻赶往受灾现场,对于火场及周围情况进行了解,例如查看周围存在的危险建筑物,向周围群众了解火场内的被困人员情况,并且将相关内容及时报给上级指挥人员,以便策划合理的救援方案。在救援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救援设备是非常重要的,消防人员应当根据火势的大小、被困人员的数量等,合理调度以及选择消防车、消防器材等,并且要就近选择,减少消防调度所耗费的时间,同时控制好现场的情况,稳定现场群众的情绪,充分发挥首战的积极作用。
(四)对消防装备及时进行更新
及时对消防装备进行维护和更新,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为消防灭火救援的安全及效率提供保障。消防队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对消防灭火救援装备进行更新并引进先进的装备,保证消防员可以在火灾现场使用良好的消防装备。为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消防装备的实际情况,保证其性能良好。
(五)做好多部门联动,争取灭火救援时间
在灭火救援的过程中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救火犹如与时间赛跑。在实际救援时,消防队伍无法避免地会在路上遇到堵车、滞留等现象。要想最大程度上减少救援过程中的时间损耗,就应当做好多方联动,协调好各类资源。例如,在发生火灾后,第一时间与交通部门进行沟通,由交通部门为消防救援队伍开辟快速通行道路;与公安部门进行沟通,由公安部门协助提供火灾现场的地形分布信息以及人员流动趋势,组织周围群众快速离开火灾现场。进行多方联动可以为灭火救援争取更多的时间,使消防救援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
(六)利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提升灭火救援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在消防灭火救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目前实际工作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其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从作用原理来看,基于互联网的消防灭火机制能够通过智能终端将火势蔓延的信息上传到网络接警中心,并利用智能位置共享及定位功能迅速定位火灾现场的位置。通过整合分析这些数据,接警中心能够在第一时间锁定火场的精确位置,同时利用智能语言以及视频功能可以避免语言描述不全面、不准确问题。最重要的是,网络本身具备共享的功能,使得在管辖范围里的消防部门值班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火情报警,能够及时掌握好火灾信息并且随时等待指挥中心的调度。结合实践所反馈的情况来看,消防部门应当基于互联网救火机制对火灾事故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分级处理可以为消防人员预备充分的救援时间,就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避免消防灭火救援时间不足的问题。
(七)提高消防人员的能力水平
消防人员应当在消防救援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救援过程中所需要完善的地方。与此同时,消防部门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消防救援人员实操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培训,保证每一位消防人员都能够及时掌握灭火救援的技能及安全要求。在必要的时候,消防队伍还应当展开相应的实践演习活动,通过更专业更具针对性地演练让消防人员意识到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以冷静沉着的态度去解决在火灾救援期间所遇到的突发情况以及难题。
(八)应用无人机辅助救援
无人机是不需要驾驶员进行机内操控的飞行设备,通常需要借助无线电来遥控飞行。无人机主要由监控平台、控制装置、遥控系统和飞行设备组成。无人机能够进行视频以及音频的采集、投放物品等。火场情况瞬息万变,尤其是火场内部有危险物品时会导致火灾情况发生突然变化,消防人员难以精准评估,使用无人机可以清晰地了解火场内的相关信息,保障救援的顺利完成。无人机配备了追踪及监控火情的模块,能够实时反馈火情的变化,消防人员可以依据相关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最终达到控制火情的目的。
四、结语
目前,我国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的整体发展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在时效管理、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基于此,消防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应当提高对于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以及时效管理的重视,采取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打好消防灭火救援首战,实现消防灭火救援能力的升级。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协作,增加对于消防装备的成本投入,有效提升消防救援的整体水平,打造出优良的、效率高的消防救援隊伍。
参考文献:
[1]张敏.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写在首届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表彰大会后[J].中国应急管理,2021(11):12-27.
[2]付瑞平.优化提升资源配置 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写在国新办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布会后[J].中国应急管理,2021(11):28-31.
[3]胡泊,郭义伟.建章立制遏制“小火亡人”——河南省周口市乡村防火办法新探索[J].中国应急管理,2021(11):72-73.
[4]吴俊逸.浅谈如何提高支队间跨区域灭火救援联合作战能力提升与策略——以某地仓储爆炸为例[J].绿色环保建材,2021(1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