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
开展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科学趣味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在为幼儿带来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借助游戏进行知识的传递,还能对幼儿进行情感培养,由此可见,科学趣味游戏的合理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幼儿教师而言,要能正确看待科学趣味游戏活动的开展,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以此充分发挥科学趣味游戏的实际价值。
一、科学趣味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应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游戏形式要合理。为了充分发挥科学趣味游戏的实际作用,幼儿教师所组织的各项游戏活动要能贴合幼儿的实际需求,促使幼儿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因此所开展的游戏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二,教师要具备爱心和耐心。相对而言,幼儿的认知能力非常弱,以游戏为载体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以此完成对幼儿的正确引导。而且,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向幼儿提供关心和爱护,促使幼儿更好地配合教师安排的各项工作,这对游戏活动的推进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第三,注重游戏材料价值的发挥。在幼儿科学趣味游戏活动中,通常会使用到一定数量的游戏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师要通过对幼儿的正确引导,促使幼儿在各类游戏材料的使用中动手和动脑,进而充分体现游戏材料的实际价值。第四,帮助幼儿增长科学知识。通过该项活动的开展,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完成知识的吸收,教师虽然不需要对相关联的科学原理进行深入讲解,但是要借助此类活动使幼儿对科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使幼儿感受到科学技术对当前社会带来的改变,以此实现该项活动的开展目的。为了确保知识传递效率,教师要做好科学知识传递与趣味活动的有效结合,促使幼儿在趣味游戏的带动下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二、科学趣味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幼儿游戏兴趣的培养
在有限的认知下,幼儿自身行为往往以兴趣为指引,因此在科学趣味游戏的应用中,教师要能以幼儿的興趣为切入点,通过趣味性元素的呈现,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开展“会变色的花”游戏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指导两名幼儿在两个透明玻璃瓶中注入等量的清水,然后让幼儿将事先准备的花插入其中,停留几个小时,让幼儿观察两朵花的变化,会发现经过几个小时的放置,两朵花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接着要求一名幼儿在其中的一个瓶子中滴加蓝墨水,然后同样放置几个小时,在向幼儿展示前,教师可以提出悬念:“这样会使花儿发生怎样的变化内?”在对花儿展示后,幼儿会惊奇地发现,瓶中滴加墨水的花变蓝了。针对这一看似神奇的现象,幼儿教师要向幼儿进行详细的解释,在解释中首先让幼儿明确认识花的茎部,然后告诉幼儿在茎部存有花儿的运输通道,而这一通道可以为花儿运输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及营养物质,而将蓝墨水滴入瓶中,那么蓝色墨水则会被运输到花瓣部位进而引发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再组织幼儿选择其他类型的植物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而整个过程都要求幼儿自主完成,教师则从旁指导,以此为基础上,再向幼儿进行深层次的知识灌输,使幼儿认识到,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具有支撑、养料运输以及水分运输的功能,而且能实现由下向上的运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升整体游戏效果。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幼儿空间构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游戏区域内投放一定数量的材料,然后引导幼儿利用现有材料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建筑群,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材料的使用,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此促进整个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完成搭建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对自己构建的建筑群进行简单介绍,如建筑的特点、不同类型建筑的设置、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幼儿对现代建筑的功能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并在上述活动中逐步提升幼儿的空间构造能力。另外,在上述游戏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科技理念的传递,比如,在教师的指引下,指导幼儿进一步加强对智能化建筑的了解,使幼儿认识到借助现代科技,能使建筑的功能更加完善,并突显建筑的科技感。例如,围绕幼儿构建的建筑,教师可以向幼儿简单地介绍仿生技术、生态工程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应用,在仿生技术的应用中,可以使建筑的外形模仿向日葵的向日性,能根据建筑的使用状态进行自动合拢和打开。为了突显建筑的生态性,则重点对施工材料进行改进,在建筑外墙建设中,可以使用真空隔热板,这一材料的主要特点是重量轻、厚度小、成本低,而且保温效果高于传统的隔热材料。而在未来智能建筑的构建中,可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建筑材料做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以此不断提升智能建筑的生态性。通过上述一系列游戏活动的开展以及简单的介绍,在培养幼儿空间构造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对现代科技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合理暗示
科学趣味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的应用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暗示,能为幼儿的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引,进而促使整个游戏活动顺利进行,而且,通过合理的暗示,还能借助游戏活动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这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为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能对幼儿进行合理暗示。比如,教师可以为幼儿组织“留住彩虹”的科学趣味游戏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首先通过视频向幼儿展示雨后的彩虹,然后向幼儿发问:“彩虹美丽吗?”“为什么只有在雨后才能看见彩虹呢?”“大家想留住彩虹吗?”“那么彩虹的形成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接下来我们就做一个游戏,看是否能留住彩虹。”通过上述提问,再加上水、塑料瓶等材料的展示,暗示幼儿彩虹的形成可能与水有关。然后教师使用锥子在塑料瓶盖上插出很多小孔,然后在瓶中装满水,握住瓶子,并背对太阳,之后用力挤压瓶子使水喷出,彩虹也就出现了,然后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完成上述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幼儿在初次尝试后无法留住彩虹,教师则暗示幼儿不妨将瓶子的小孔增多,并且使孔径尽可能小,彩虹则会被留住。然后教师则向幼儿介绍,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太阳光在照射水的过程中发生了折射,进而创造了彩虹针对光的折射,教师并不需要进行深层次解释,仅仅需要通过这一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可。
又如,为了让幼儿对“浮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为幼儿开展“沉与浮”的趣味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水盆、积木、小船模型、小石块等,然后将提前准备的各类物品分别放入盛满水的盆中,会发现,看起来较大、较重的积木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看似很轻的小石块却沉入了水中,围绕上述现象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并对“浮力”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则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小石块不沉下去呢?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试一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暗示,引导幼儿将小石块放入小船模型后则可以漂浮在水面。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人在泳池中游泳的情形,在泳池中如果不借助外力则很容易沉入水中,而在带上游泳圈后则很容易漂在水面上,并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这是否和上述情形比较相似”,然后,在教师的科学暗示及指导下,使幼儿逐步意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很可能与物体自身的重量无关,而是与其在水中的状态有关,即使较轻的物体,如果在水中的形状不合理,则会沉入水中,对较重的物体,如果对其形状进行适当的改变,反而能漂浮在水中。在上述实验活动中,通过展示物体的沉与浮或者先沉后浮,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对活动的兴趣,在教师的科学暗示下,使上述趣味性实验得到顺利推进,并借助上述实验逐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注重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趣味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的应用中,教师要通过对幼儿的正确引导,促使幼儿能利用现场材料自主完成各项游戏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这对游戏活动实际价值的发挥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教师可以围绕“美好生活”这一主题指导幼儿利用现场游戏材料构建自己所期望的家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必须要求幼儿自主完成家园的构建,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通过上述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这一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理念,即美好生活的获取需要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了进一步增加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动画片中的场景,引导幼儿利用现场游戏材料进行构建,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还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以此推动游戏活动的高效进行。在幼儿实践能力培养中,为了充分发挥各类实验材料的实际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的差异进行材料的投放,对小班幼儿而言,为其提供的游戏材料要具备较强的识别性,比如,带有明显卡通特色的材料,以此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对大班幼儿而言,所提供的游戏材料应该具备较强的益智性,促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更好地得到思维锻炼,增长科学意识。总体来看,通过对游戏材料的合理利用,促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实践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力量,以此不断提升游戏活动效果。
(四)做好外部保障
科学趣味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的应用中,保障性工作的完善是为了推动整个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保障性工作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指导幼儿爱护游戏材料。各项材料是整个游戏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游戏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幼儿要爱护所接触的各类材料。第二,教育幼儿学会分享。游戏属于集体性活动,游戏资源也具有公共性特点,因此在整个游戏活动,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会分享,并使幼儿体会到分享的快乐。第三,指导幼儿学会合作。在一些游戏项目中,单独完成会耗费较大的精力,如果相互合作,则能提升游戏效率,并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会合作。第四,做好安全保障。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好幼儿的观察,进而幼儿因不合理游戏而对自身产生损伤。第五,合理把握游戏深度,在科学趣味游戏中,针对科学知识及理念的传递,教師要做到合理把握,使幼儿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即可,不必对其中的科学原理进行深入探究,确保整个教育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第六,在科学趣味游戏中,要进行师生互动,以此活跃游戏氛围,促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引下,高效参与各类游戏活动。在科学趣味游戏的推进过程中,幼儿属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属于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以及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每一环节活动的结束,教师都要通过合理的提问或相关操作与幼儿进行相应的互动,借助师生互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思考,随着科学趣味游戏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要变得更加频繁,这对科学知识传递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整个科学趣味游戏互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反映,如果幼儿针对教师安排的活动参与性不高,教师则要及时调整与幼儿的互动方式,并深层次探察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并及时调整。第七,做好活动的科学策划。为了确保科学趣味游戏的顺利推进,并最终实现相应的教育效果,在正式活动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调查,从中了解幼儿的认知情况。然后以此为依据制定活动方案,在方案中需要明确每次科学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合理设定实验流程,确保实验过程中能出现幼儿所期待的实验现象,以此提升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总结,查找不足,并以此为参考对活动方案进行不断优化,促使其指定的方案能紧紧贴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并不断提升活动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趣味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幼儿教师要能明确认识到科学趣味游戏的应用价值,明确游戏活动中的各项要求,并从多个层面入手对幼儿进行游戏指导,促使幼儿在体会游戏乐趣的同时,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进而不断凸显科学趣味游戏的实际价值。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