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气质”——在艺术创作中的探析

2022-07-05 07:12代梦茹
南北桥 2022年7期
关键词:孩童艺术创作气质

[ 作者简介 ]

代梦茹,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技法与创作。

[ 摘要 ]

孩童气质时刻存在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呈现出纯粹性和自然性的结合,也是基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反馈。“孩童气质”不单是指拥有孩童般的作画模式,而是从创作构思到创作结束,思维的运转和创作的过程就是一场行为的艺术。艺术是主观意识的表达,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固定化时,对客观世界呈现出发散性思维,在没有束缚与没有标准的条件下,艺术仅是物象和心象的记录工具,是反馈想法或态度的一种物化表达方式。在艺术创作中的“孩童气质”可能出现在形式、色彩或是主题上,是创作时潜意识自然的呈现,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

[ 关键词 ]

“孩童气质”;艺术创作;主观性;自然性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50

1 “孩童气质”的概述

“孩童气质”这一词源于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其原本的涵义指的是在某些外界环境影响下,与环境相互作用,儿童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向外界环境反映出来的相应稳定的人格特征。但当将“孩童气质”放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便可以将其理解为有着强烈主观性和自然性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纵观整个艺术史上,拥有“孩童气质”的艺术家从来不占少数,每一个艺术作品或是每一位艺术家,或多或少都被其影响着,其作品都在侧面呈现出它的作用。

1.1 “孩童气质”的定义

从大量的研究中分析了3岁到6岁儿童绘画的倾向,3岁到6岁是模仿能力和感知能力最强盛的时期,此时的儿童正在学习如何接触事物和融入整个社会,这个时期的思维已经开始逐渐从感官思维转换为具体思维,年龄大点儿的儿童开始呈现出抽象思维的趋势,对于艺术创作,此时也是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强的年龄阶段。这个黄金时期也被称为所谓的儿童“大师期”,“大师期”的儿童会极度渴望了解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和所接触到的事物,花草树木、自然风光和任何活物等都是儿童所感兴趣和观察的对象,儿童开始学会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且会做出互动和记录,这种感受是不受任何专业知识的因素所影响的,是基于儿童的内心反馈,认为红色就是温暖,蓝色就是寒冷。有时儿童会以物体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把自己比作小鸟、大卡车等,充满感性思维,此时儿童看到的世界是最特别的,视角通常异于成年人,思维逻辑在此时还未定性,存在跳跃性和不规则性,呈现崇拜自然的特性。这与原始时期艺术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对艺术创作的态度是具有纯粹性而又有目的性的,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反馈,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更多的还是来源于内心表达和主观的感受。

从3到6岁的儿童绘画作品研究中,可明显发现儿童所描绘的内容大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或是对身边的人或事的记录,所绘图案没有规范性和规律性,大都呈现形体扭曲变形,由几何构成的构图形制堆积而成,在色彩上倾向于鲜艳、明快、单纯的趋势,画面大胆又夸张,没有统一的风格,内容呈现充满着浪漫气息和理想意味的特点。这种特点完全不同于成人有逻辑的编排形式和配色思考,这依赖于儿童还未完全发育的心性特点,这些都是自发完成。所以儿童性绘画都会呈现出主观性极强的样式,与儿童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受到周围外界因素的影响,反映出每个儿童不同的性格特征。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人特点,通常爱描绘自己喜爱的内容、对象和颜色,对物体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不拘小节的绘画行为,还有随意的涂色方法,对画面呈现的语言描述,作画时习惯绘制的形状,内容充斥着随意性、随机性,画面内形象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都是由自己的喜好决定,全都来源于纯粹的内心选择,随意和随心大概最能总结儿童绘画的倾向。

1.2 “孩童气质”的特点

“孩童气质”是以研究儿童心理为出发点,从生理和心理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现象,儿童心理体现到艺术创作之中最直接的呈现的就是其自然性和主观性的表达。

“孩童氣质”具有自然性。孩童式绘画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对身边各种物品或是想象物进行描绘,作品大都是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是内心表达的真实呈现,颜色选择遵从内心的色彩倾向,具有象征意义和装饰意味,没有特定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随机的排序,随意的笔触,让整个画面呈现出凌乱之意,这是儿童与成人绘画的重要区别之一,有着令人捉摸不透的异想天开。最接近儿童艺术的创作当属原始艺术,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都是基于人性的表露,创作时没有规范的作画模式,只是推崇内心的感受,自然随意的搭配是儿童倾向绘画和人类早期绘画共通的特点之一。

假如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研究原始壁画或是岩画,并不能完全理解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画这些是想表达什么,只能够通过结合当时的环境背景猜测去推断和分析,并不能百分百地下定论。因为每个阶段的美术史与艺术背景都是环环相扣的,暗藏在其中的奥义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述说,对于原始艺术中潦草的几根线条,或是有装饰意味的图案,从随意的记录,到运用工具的凿刻,都是一个个谜团,现代人没人知道当时的人类为什么要绘制这些图案,也不知道当时的人类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从现在对艺术起源的研究中分析得知,原始时期艺术形成的最大可能就是祈祷食物丰盈,这归根结底是动物本能,是对自然的崇拜,是对生命的渴望。同理,儿童倾向的艺术中实际上也是对自然本性的一种体现,是从生物角度的一种演化,是历史和自然中积淀下的社会价值和理性作用的成果,也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和启发。

“孩童气质”注重主观性。儿童倾向的绘画通常描绘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本我”出发,遵从内心的选择,注重表达自我的感受,对事物具有强烈自我想法,以“我”为基准的创作模式。从构思,到选择绘画的方式再到在纸上留下印迹,目的就在于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和真实感受,是从无意识的涂鸦到后期有意识的表达,通过绘画这个媒介来表述和呈现,记录着“我”内心的生长和其对世界主观性的理解。以自我的想法和态度出发,去创作和思考,正是艺术家毕生创作时尽努力追求的东西,追求独一无二的心灵感受和视觉呈现,在艺术中不断强调主观性的重要,力图在自己身边去发掘,去倾听内心的发问,让思考和反思成为绘画的不可少关卡,让每一个作品都带着艺术家特有的气质。使艺术家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画自己所感悟和理解的,赋予作品强烈的主观色彩,丰富艺术大环境,在主观下处理客观世界与画面关系、作品与作者关系、作者与观者的关系,这才是艺术创作中必要的第一要素。

2 “孩童气质”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孩童气质”的绘画存在于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并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通过这个行为赋予作品新的灵魂,也是艺术呈现与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美的特点在于和谐、友善,这是在艺术创作中难得的纯粹,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将艺术转化成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孩童气质”的绘画同人类原生艺术的开端一样,是在原始欲望驱使下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内心表达,目的性更接近于原始艺术,用不同的材料去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此时的创作模式是单纯的,也是拙朴的,纯粹以抒发情感而存在。在孩童式绘画的形象中,出现的大多都是简单的线条,只抓住最为基本的特征并放大化处理,在颜色选择上就是单纯地满足喜好,会将自己喜欢的颜色和物品、人物,主观地放置于画面当中,随意地排列组合、勾勒、平涂上色,在构图上会不自觉地放大所爱之物,创作的过程中画面的描绘和颜色的使用不受制约,形象来源于生活,模糊了与生活之间的界定,是为了单纯地表达观念而自发做出的行为。

从目的来说,原始艺术被视为艺术史的开端,“孩童气质”与原始艺术之间存在着微妙关系,从绘画模式、创作目的和创作心理来谈,二者是最为接近的。“原始主义的表达,一直被认为是以更纯粹或更明确的形式表明着人类心灵幽思的基本方式”,证明孩童式绘画与原始艺术同写实性绘画相比,更能带有强烈的情绪表达和情感流露。

从形式来说,20世纪野兽派的创作方式与原始艺术较为接近的,对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以孩童般的绘画将“狂”与“野”融入艺术当中,野兽主义的脱颖而出更像是历史的必然。西方绘画在以往几百年中一直注重形式,而忽略色彩,仅在主要的形状和轮廓上下功夫,色彩只是一种陪衬,涂色仅按照物体的原有色,参考光线和亮度进行稍微的修正。后印象派对色彩的运用,激起了青年画家们内心的狂热,使之采用更大胆和更洒脱的画法,让颜色摆脱了物体形状的桎梏,忽略它们的固有色彩,选用醒目且强烈的色彩作画,将原色并列,用不羁的笔触和动态的线条画出夸张又抑扬的形态,以此表达张扬的个性和躁动的内心,摆脱了烦琐细节的纠缠,激情在纯粹的表达手段中生长,表露生命的节奏。

立体主义运用了孩童式绘画中的几何、分解和组合,将物体破碎化,在画面中进行破坏、解析、重组,以此颠覆了传统绘画的观念。立体主义将背景与物象穿插绘制,将三维物体平面化,创造出二维的空间特色,解构了整体块面,碎化的结构和随机的色彩规律,加强了颜色的主观性,拆分主体并使之形变,形象呈现夸张动态,近似孩童般的涂鸦,线条松动又形象怪异。正如巴勃罗·毕加索所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绘画。”这是立体主义毕生的追求,艺术家随着时间,不断地探索和纠正,重新揭露绘画的真实性,在创作过程中思索纯粹的自然性,追求“朴”和“真”。

3 “孩童气质”代表性艺术家作品分析

颜色和线条能直接表现无意识的绘画形态。出其不意的线条与颜色搭配,破坏掉原本思维里的固有形态,从主观思维和态度中去发挥艺术的独创性,通过搭配和涂抹调动主观能动性。

3.1 亨利·马蒂斯的《圣诞夜》

亨利·马蒂斯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风趣的结构与鲜明的色彩形成了特有的个人标签。晚年的马蒂斯卧床休养的同时,从未放弃艺术创作,从架上绘画转为剪纸。作品《圣诞夜》将颜色与线条融为一体,极简的形象暗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很好地体现出亨利·马蒂斯一生所追求的“艺术的净化与单纯”。亨利·马蒂斯踏实地沉淀在每一个艺术作品之中,认真对待自己内心情感的每一种反馈与呈现,尊重对艺术炙热的爱和旺盛的创造力,他晚期的作品平静、平和、纯粹、忘我、充满童真,每个细节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他一生的艺术修养和功底的体现。

3.2 保罗·克利的《鱼的循环》

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克利,在他的作品中常有三角形、矩形、圆形等出现,所创作出的作品或神秘或梦幻。亨利·克利的藝术是一种复杂文化现象的融合,变幻莫测的艺术语言常令人捉摸不透。在幻想与现实、视觉与听觉、抽象与具象之间自由往来,形体、线条和色块的组合,暗喻某种观念的符号,或是童稚的天真想象,在客观形态的描绘中有着属于自己的节奏,对图画敏锐的观察与掌握,在象形或抽象符号中来回切换,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是从客观形态的认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鱼的循环》整幅作品体现了仇恨到希望重生,仿佛看透了世界的本质,几何结构与点彩派的色彩直接溶入童真的梦幻,有着激情和宗教般的感悟,溶解了外部世界的表象,包含了象征和暗示的意味。

3.3 娄申义的《春之声》

娄申义的作品极具颜色的碰撞,看起来就随兴至极,不拘泥在世俗的概念里,他觉得色彩就是视觉的海洛因,所以他画的每一幅画颜色都是鲜艳的、明艳的,对比是强烈的,像卡通片或儿童画,娄申义的绘画就是来源于“快乐”。这样的绘画语言,利用色彩让他的愉悦表现得更加彻底、更加直接,放掉基本功层面的东西,放掉学院式的思维逻辑。绘画对娄申义来说就是非常的直接、非常自我,就像是孩子那样拿起笔来直接在画布上涂鸦,使用自己的语言和色彩,在他看来是非常自然、非常平常的画面因素。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孩童式的艺术创作以特有的方式记录生活,基于内心,建立在自我感知上,是自然的流露。艺术无好坏,一切有感悟的作品都值得珍视,艺术中无意识地表达,是天真、拙朴的美。艺术是自我的克制内敛,却又存在着幻想,它追求的美,不论是平缓还是激烈,都是存放在作品中的故事、态度和反思。

4 总结

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确实不必拘泥于细节,注重主观观念的表达恰是心灵深处的稚拙美,才是艺术家追求的纯美情感。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去表达内心对艺术本质的感知认识和生命体验,追求返璞归真,才能更好地体验生命的价值,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时间的沉淀中,即使身体已无法返老还童,但心灵可以,经验和心灵的感悟将会伴随技能的一步步提升,从复杂的画面、惊艳的色彩到简练的线条,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变成对艺术感悟的凝炼。

参考文献

[1]黄啸,邹建林,萧洁然. 现代艺术大师学民间[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89.

[2]特里·巴雷特. 为什么那是艺术:当代艺术的美学和批评[M]. 徐闻涛,邓峻,译. 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238.

猜你喜欢
孩童艺术创作气质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Do Softly Pray
孩童之道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最美孩童时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