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叶飞,女,湖北襄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
[ 项目名称 ]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基于资源再配置视角”(项目编号:2017-ZZJH-465)。
[ 摘要 ]
本文对河南省工业化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模式进行系统且深入的探究,不仅能为提升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探索路径,而且可以丰富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理论。本文从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的内涵出发,分析其二者协调发展的路径。并進一步将规范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剖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炼出新时代河南省关于二者协调发展的未来模式,丰富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地域特色。
[ 关键词 ]
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04
“十四五”时期不仅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期。推进河南省工业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是目前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而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实现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首先要解决好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聚地域组织模式。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基础依托,同时也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研究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机制对于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概述
1.1 研究现状及趋势
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相关研究是目前大多数学者较为关注的话题,且研究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目前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外学者对工业化的相关研究如下:Park从分工角度探讨了工业化如何促进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机理。Juleff强调了工业化对于专业化生产的协调和控制功能,强调了贸易有助于市场扩张,进而刺激工业化的成长。Makun立足于工业化的增长,从竞争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外部化的相关问题。Marrewijk在已有研究成果上,利用Markusen的模型及资源禀赋优势比较理论等相关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考察了工业化、要素市场与规模经济之间的一般均衡关系,并且着重分析了工业化的分工机制。Falk and Koebel研究发现,影响工业化增长的要素主要包括:①产品周期的削短;②服务和产品的转型;③短期顾客的相关货物的生产方式正在取代大批量生产经营的相关方式。Guerrieri and Meliciani从制造业与服务业关系的视角发现,由于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最重要的需求部门,许多服务业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假如没有制造业,社会对服务的需求几乎不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开始运用投入产出法测度工业化的前后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在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学者对工业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高传胜等从降低区域交易成本的视角和分工视角研究了工业化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在不同地区的不同体现。徐学军等从共生理论视角和交易成本理论的相关方面对工业化与制造业的共生模式进行了研究。刘靓君利用1997—2006年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具体分析了工业化发展的水平,并且通过实证分析测算了工业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周鹏、余珊萍等从工业化与现代经济增长关系分析了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是生产性服务。
国内外学者对工业化的研究更偏重于对整个经济发展影响的整体研究,且大多数学者只是探究了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缺乏结合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相关研究。事实上,工业化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巨大。本文从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理出发,通过分析河南省工业化供给和需求能力的现状,并将规范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工业化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在满足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扩展工业化发展的研究。
1.2 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项目首先从新型城镇化对工业化影响的机理机制出发,分析河南省工业供给和需求能力现状,结合规范分析与定性分析,同时运用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工业化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为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区域工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路径。因此,研究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内涵
本文所研究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指以行政县为区域经济范围,以乡村和县城镇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础,由双向流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构成的整体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体系。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一大社会经济系统,由共同目标所联系起来的复杂的城镇的子系统、分系统组成。
从地域视角看,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一种小的经济区域,与单一行业经济对比,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一个较为完善的经济独立系统。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中介部分,是发展新型城镇化市场经济的一个关键的中间市场。县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经济单元,而是经济单元集合。
2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径
河南省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但目前在河南省工业化发展中存在规模总量不足、质量效益不高、缺乏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建立在服务业特别是工业化的基础上,工业化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和源泉。但是目前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发展体系。因此,需要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工业化的供给和需求能力,探索工业化促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机理机制,提出推动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3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區域发展不平衡
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中,中原区域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比较好,其次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较慢的是河南省黄淮的新型城镇化的地区。河南省中原区域新型城镇化GDP占到全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GDP的一半,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财政收入也是,比黄淮地区分别高出82 %和68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GDP最高的巩义市比最低的县高11倍,财政收入高12倍。
3.2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基础设施承担着为城市提供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职责,其投资和经营的业务具有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与发达地区比较,目前,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总体比较低。城市交通拥挤、环境、噪声污染严重,并且存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近年来,河南省基础设施的总量已有了很大改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其基础设施水平与北上广一些大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紧迫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工业化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要。
4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模式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模式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综合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实践,大体有以下几种模式。
4.1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强县模式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工业强县的模式主要是以发展新型城镇化工业为战略重点,通过发展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工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依托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自然资源丰富、人才资源等,大力扶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企业。
4.2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模式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富县模式主要是特色自然资源丰富的新型城镇化,把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特色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发展,使之成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带动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富县模式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大,面向新型城镇化市场,依靠新型城镇化科技,形成了具有优势的特色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模式。
4.3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主导模式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主导模式主要是发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全民创业,通过兴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带动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主导模式确定了大力发展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的思路,在改革措施上鼓励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发展,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由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国有经济的单一格局被彻底打破,而且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也进入新的层次。与此同时,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充分发动群众,引导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全民创业。随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向民营经济转变,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又以资产重组为契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主导模式以资产和产品为纽带,把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工业着力点放在培育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优势产业上。
5 结语
本文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模式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为提升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探索路径,而且可以丰富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理论。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工业供给和需求能力,将规范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工业化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理论地域特色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扩展。
参考文献
[1]Makun P,Macpherson D. Externally-assiste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the role of location,inhouse R&D and outside technical support[J]. Regional Studies,1997,31(7):659-668.
[2]Falk M,Koebel B M. Outsourcing,imports and labour demand[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04(4):567-586.
[3]Juleff G. An ancient wind-powered iron smelting technology in Sri Lanka[J]. Nature,1996,379(6560):60-63.
[4]Guerrieri P,Meliciani V.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489-502.
[5]Park C S,Srinivasan V. A survey-based method for 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brand equity and its extendibil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4,31(2):271-288.
[6]Van Marrewijk C,Stibora J,De Vaal A,et al. Producer services,comparative advantage,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42(1-2):195-220.
[7]顾乃华. 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 统计研究,2005(12):9-13.
[8]高传胜,刘志彪. 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2005(8):35-42.
[9]徐学军,谢卓君. 供应链伙伴信任合作模型的构建[J]. 工业工程,2007(2):18-21.
[10]刘靓君.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8.
[11]周鹏,余珊萍,韩剑.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间相关性的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0(9):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