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舍写游记

2022-07-05 09:08柴飞熊
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 2022年8期
关键词:天师青城山青色

柴飞熊

立主题:略写次要,突出重点

当我们开始游览一处景点的时候,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纷繁复杂,想要把这些全都写进自己的文章里,并不现实。那么,在我们下笔之前,先想一想,这一程有什么是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并把它设立为文章的中心,着重描写。

同查阜西先生逛了一次大观楼。楼在城外湖边,建筑无可观,可是水很美。出城,坐小木船。在稻田中间留出来的水道上慢慢地走。稻穗黄,芦花已白,田坝旁边偶尔还有几穗凤眼兰。远处,万顷碧波,缓动着风帆一一这是到昆阳去的水路。

大观楼在公园内,但美的地方却不在园内,而在园外。园外是滇池,一望无际。湖的气魄,比西湖与颐和园的昆明池都大得多了。在城市附近,有这么一片水,真使人狂喜。湖上可以划船,还有鲜鱼吃。我们没有买舟,也没有吃鱼,只在湖边坐了一会儿看水。天上白云,远处青山,眼前是一湖秋水,使人连诗也懒得作了。作诗要去思索,可是美景把人心融化在山水风花里,像感觉到一点什么,又好像茫然无所知,恐怕坐湖边的时候就有这种欣悦吧?在此际还要寻词觅字去作诗,也许稍微笨了一点。

——《滇行短记》

在老舍先生逛大观楼这一路上,有许多让人觉得美好的事物,但他都一笔带过,甚至连我们原本以为的“主角”大观楼他都没有浓墨重彩地去写。因为这一程,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公园外“使人狂喜”的一片水——滇池。

我们在行文的过程中,也要明确,哪些所见是需要重点描写的,哪些只需要略写,哪些甚至可以不写。现在我们就提笔试一试。

1.“我”去了哪里?沿途看到了些什么?(略)其中什么最令我印象深刻?(详)

例: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到了桂林,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桂林的山不高,但是千姿百态。它们因为形态不同,还被赋予了形象的名字:有“美女照镜”

“西天取经”,但最令我惊讶的还要数“九马画山”。

定方位:是站著写,还是走着写?

如果在游览过程中,选定了要重点描写的景物,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展开描写,是让很多同学头疼的问题。在描写过程中大家通常会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东拉西扯,毫无逻辑。这个时候,我们先要搞清楚,自己是“站着写”还是“走着写”?“站着写”的话,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观察点,按照所见景物的次序,来描写景物。“走着写”的话,我们则需要用“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来描写景物。

真静。往南看,千佛山懒懒的倚着一些白云,一声不出。往北看,围子墙根有时过一两个小驴,微微有点铃声。往东西看,只看见楼墙上的爬山虎。叶儿微动,像竖起的两面绿浪。往下看,四下都是绿草。往上看,看见几个红的楼尖。全不动。绿的,红的,上上下下的,像一张画,颜色固定,可是越看越好看。只有办公处的大钟的针儿,偷偷的移动,好似唯恐怕叫光阴知道似的,那么偷偷的动,从树隙里偶尔看见一个小女孩,花衣裳特别花哨,突然把这一片静的景物全刺激了一下;花儿也更红,叶儿也更绿了似的;好像她的花衣裳要带这一群颜色跳起舞来。小女孩看不见了,又安静起来。槐树上轻轻落下个豆瓣绿的小虫,在空中悬着,其余的全不动了。

——《齐大的校园》

你看,老舍先生置身于齐大.偌大的校园中他以某处作为观察点,按照方位顺序依次描写了南边的千佛山、北边路过的小驴、东西方楼墙上的爬山虎、楼墙下的绿草和楼墙上面的楼尖……简单自然,条理清晰。当然,如果选择按方位顺序来描写看到的景物,还可以使用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里到外、由外到里等布局,有次序地描写清楚。

在灌县住了十天。才到青城山去。山在县城西南,约四十里。一路上,渠溪很多,有的浑黄,有的清碧:浑黄的大概是上流刚下了大雨。溪岸上往往有些野花,在树荫下幽闲的开着。山口外有长生观,今为荫堂中学校舍;秋后,黄碧野先生即在此教书。入了山,头一座庙是建福宫,没有什么可看的。由此拾级而前,行五里,为天师洞一一我们即住于此。由天师洞再往上走,约三四里,即到上清宫。天师洞、上清官是山中两大寺院,都招待游客,食宿概有定价,且甚公道。

——《青蓉略记》

在《青蓉略记》这一段中,老舍先生则是一边走一边依次记录下沿途看到的景物,这就是运用了我们刚开始提到的“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这一路约四十里,沿途有浑黄、清碧的渠溪;溪岸上幽闲开放的野花;到了山口,则看到了长生观;入了山,有建福宫;拾级而前,则是天师洞;天师洞再往上走,就到了上清宫。这充分展现了人走景移的特点,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出新画面,也让大家对老舍先生的游览路线一目了然。

那么,我们现在用“站着写”和“走着写”分别来试着写一写吧。

1.选定某一点来观察,“我”看到了些什么?

例:一条银白色的瀑布从天而降,四处飞溅,若离得再近一些,水珠就会飞溅到你的脸上,甚至打湿你的衣裤。脚下是一汪泉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2.在游览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些什么?

例:进入公园的大门,是一排长长的石阶,两旁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盛,让原本单调的路途,有了一些生机。拾级而上,尽头的一块石雕一下把人给吸引了过去。顺势溜进一旁的小路,两旁的树又高又密,遮天蔽日,好似闯进了一处迷宫,后面还会出现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景致,不得而知。

多感官:除了眼睛,还有耳朵、鼻子……

对于在旅途中的见闻,眼睛当然是最重要的感官。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在文中更全面、更立体地呈现出我们到过的地方,那么除了靠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鼻子闻,依靠多感官写“活”景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青城之值得一游,正在乎山的本身也好:即使它无一古迹,无一大寺,它还是值得一看的名山。山的东面倾斜,所以长满了树木,这占了一个“青”字。山的西面,全是峭壁千丈,如城垣,这占了一个“城”字。山不厚,由“青”的这一头转到“城”的那一面,只需走几里路便够了。山也不算高。山脚至顶不过十里路。既不厚,又不高,按说就必平平无奇了。但是不然。它“青”,青得出奇,它不像深山老峪中那种老松凝碧的深绿,也不像北方山上的那种东一块西一块的绿,它的青色是包住了全山,没有露着山骨的地方;而且,这个笼罩全山的青色是竹叶、楠叶的嫩绿,是一种要滴落的、有些光泽的、要浮动的一一淡绿。这个青色使人心中轻快,可是不敢高声呼唤,仿佛怕把那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惊坏了似的。这个青色是使人吸到心中去的,而不是只看一眼,夸赞一声便完事的。当这个青色在你周围,你便觉出一种恬静,一种说不出,也无须说出的舒适,假若你非去形容一下不可呢,你自然的只会找到一个字一一幽。幽得太厉害了,便使人生畏;青城山却正好不太高,不太深,而恰恰不大不小的使人既不畏其旷,也不嫌它窄;它令人能体会到“悠然见南山”的那个“悠然”。

山中有报更鸟,每到晚间,即“梆梆梆”的呼叫,和柝(tuo)声极相似,据道人说,此鸟不多,且永不出山。那天,寺中来了一队人,拿着好几支猎枪,我很为那几只会击柝的小鸟儿担心,这种鸟儿有个缺陷,即只能打三更一一梆梆梆一一无论是傍晚还是深夜,它们老这么叫三下。假若能给它们一点训练,教它们能从一更报到五更,有多么好玩呢!

——《青蓉略记》

老舍先生写青城山,先写所见,落脚到一个“青”字,好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幽幽青山的唯美画卷。紧接着,他写了山中的报更鸟,以及报更鸟“梆梆梆”的呼叫,这是他用耳朵“观察”到的夜晚的青城山。试想一下,在夜晚幽静得出奇的山间,报更鸟几声鸣叫划破夜空,这原本寂静的画面,一下子就“活”了起来。

我们在行文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调动起自己的多种感官写一写看到的景物。

“我”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甚至还能听到些什么?

例:在一阵芬芳香气的指引下,我误入了一个小小的园子。园子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白的玉兰,红的杜鹃……它们都站直了身子,一朵比一朵开得艳丽,生怕被旁边的比了下去。一只或许跟我一样被香气吸引而来的蜜蜂,“嗡”的一声从我耳边飞了过去,径直扑向花丛,没有谁能比它更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这片甜蜜了。

现在,把你去过的地方,在脑海中捋一捋,用老舍先生教给我们的方法,写一篇条理清晰、生动有趣的游记吧。

猜你喜欢
天师青城山青色
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
青色的海
白描画《青城山下摸鱼哥》
王天师消暑之法
除妖计
云淡风轻悟人生——写在王慧骐《青色马文存》首发之际
双调水仙子游青城山
“天师”教职略考
青色草原上的关爱情
青色纸,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