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志
立足本土、关注当下。以艺术史为坐标,追踪与记载近期的展览,呈现鲜活的艺术、展现艺术家独立的思想与创造,同时使读者有强烈的在场感。
《鸿蒙》郅敏装置陶瓷、金属、不锈钢尺寸可变2021 年
生态与雕塑艺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领域,将其并联在一起,并不代表着简单生造词汇,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雕塑代表着未来雕塑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生态,意指生命体的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1962年,美国艺术家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引发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生态运动由此方兴未艾,特别是伴随着臭氧层破洞、滥砍滥伐、酸雨、核泄漏等一系列社会及环境问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和文明形态的生态转型势在必行。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再次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倡议,这无疑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也为生态与艺术结合,指明了一条发展路径。
《湖》张伟架上雕生态装置青铜40x20x20cm 1998 年
《撷音》唐骁雕塑不锈钢400x300x300cm 2021 年
雕塑有着凝固的诗之美誉,以其公共性和在地性,在扮靓“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雕塑艺术如何与生态“共生”,日益成为艺术家探讨的话题。
以雕塑作品形式反映人在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状态,实际上在早期人类社会的“图腾”崇拜中即有所体现,如图腾柱、瓦当、画像砖等。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对自然物、动植物的尊崇与膜拜。一方面渗透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愿望;另一方面还有着趋利避害、保护与铲除并重的意识。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再一次引发了艺术家的思考,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热心地介入社会现实,希望用自己的艺术,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由此,即是此次展览的发起背景和初衷。
《家园》葛平伟装置综合材料(内部主龙骨支撑、表面覆金属网、废旧塑料瓶、LED 灯) 400x400x400cm 2021 年
本次国际生态雕塑展积极顺应当代艺术发展潮流,将“生态”理念植入到雕塑创作中,诠释了艺术家对于“生态”的全方位思考。以雕塑形式介入现实生活,秉承前沿性、学术性、公益性、国际性的展览理念,用艺术为城市赋能,用艺术推广生态生活方式,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与环境的和解与和谐,体现出本次展览的重要意义。展览艺术总监傅中望认为,本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无论是从创作观念、呈现方式、材料表达、观看方式上都多有创新,双年展在艺术家与公众之间建立了一种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生态艺术的发展、促进了生态观念的传播。
在清华大学教授、艺术批评家岛子看来,所谓“生态艺术”的概念性定义,应该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三组相关的内容和探讨话语。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资源;社会生态,即人类现存的法学意义上的外在制度系统;而文化生态则是人类生存的精神依据,它包括人文化传统及其对传统所加入的共时性创造意识。在此三组逻辑关系中,社会生态受文化生态的意识制约,进而影响并改变自然生态。
《萌之声》王璜生雕塑不锈钢、太阳能板及发声装置85x70x84cm、85x70x50cm 2021 年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的紧张关系一直存在。首先,雕塑在建设或创作过程中,为获取雕塑材料所進行的开山取石、采矿冶炼对山体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和能源消耗;雕塑在制作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废水、有害气体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其次,在户外雕塑的建设中,特别是大型城市雕塑建设中,缺乏规划、无序建设、盲目贪大、相互攀比,造成了城市资源的浪费。如2020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并要求整改的“巨型关公雕像”和“水司楼”这两个项目,即是忽略了雕塑自身的生长规律,急功近利地将雕塑建设与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挂钩,不仅耗费了财力物力,还破坏了城市风貌,造成视觉污染,使城市视觉形象畸形化、低俗化,破坏了城市完整、和谐的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生态不只是自然生态,“大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从来就是和人文、艺术息息相关的;同时,人的生存、人类社会作为活的有机体,本身也有自己的生态问题。
《东湖剧场》柯嘉敏空间装置竹床、竹椅、扫帚尺寸可变2021 年
生态雕塑,已成为生态艺术的重要艺术形式和实践载体,就问题意识而言,它包括了社会、自然和艺术的诸多方面,它不仅表现为在生态文明方面积极的建设态度,还表现为对破坏生态文明的现象和行为的批判和揭露。
具体到作品部分,本次展览展出了50件作品,包括在室内展出的27件不同类型的雕塑、影像、装置、陶艺、新媒体艺术等作品,以及在室外展出的23件大型户外雕塑、互动装置等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艺术家充分利用生态材料、可再生、可回收的有机和无机材料、废弃材料来进行创作,如废弃灯泡、塑料瓶、藤条、废弃钢筋、残缺的木制家具零部件等。同时,另一部分作品则在新媒体、新科技、新材料的运用上有所突破,借助新媒体科技手段所创作的虚拟图像,并运用了声音、光线、水、电力、空气、现代风动技术、草皮等,极大地拓展生态雕塑的边界,数字景观无疑也是生态的,它们以非物质实体的虚拟现实替代了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预示着未来时代最富有活力和想象力的艺術存在的可能。这些作品传达了艺术家对于社会、文化及自然生态的深刻洞察,为公众了解生态艺术、关注“生态问题”作出了有益的实践。
《潮汐》于佳装置综合材料260x300x150cm 2020 年
艺术家费俊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博士生导师,他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费俊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场域共同构建的混合场域叙事。其艺术及设计作品曾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重要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德国设计特别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他本次参展的作品《水曰》,是一件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装置作品,这件作品没有采用木料或石头之类的传统材料,而是水泵、电控柜、控制主机、喷泉设备、管道、交互柱等令人叹为观止的新奇物件,参与者可以通过私密性的语音输入方式来与水“交谈”,而水则会以其原生的语言来回应,作品通过呈现水的灵性来表达万物有灵的自然观。费俊在介绍其作品时强调,他试图通过混合场域来重新建构人与生态之间的交互界面,通过营造混合体验,把人们从孤立、虚拟的世界再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重新激活身体,带来不同以往的生命感知以重新焕发主体性,让观众感受到自己与世界强烈地关联着,并使之不仅仅成为一件雕塑或装置作品,而是生成为一个有效的文化现场。他的作品,无疑拓宽了生态雕塑的高度和维度。
《未知时空的光泽》郑达数据化动态装置综合材料40x40x40cm 2020 年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葛平伟的装置作品以人类共同的“地球”为造型元素,直径达4米的巨型球体内有主龙骨作支撑,表面覆金属网,其上再用扎带捆绑废旧塑料瓶,形成“塑料细菌”的意象,来表现难以降解的废旧塑料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潜在危害和视觉污染,同时,在灯光的映衬下,五颜六色的塑料瓶营造出一种斑斓的视觉效果,隐含着期待拥有一个五彩生机家园的美好愿望。
70后的胡泉纯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是中国当代雕塑的中间力量,早在2017年,他创作的地景艺术作品“天坑地漏”即获得了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环境设计金奖,他的参展作品空间装置《消失的房子》匠心独到引人深思,胡泉纯将数十吨废旧生锈的钢板和钢条,运用激光切割技术,切割并焊接成不规则网格形状的房屋,整体看起来好似一座空心的、被抽离的房子,作品尺寸也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房子尺寸近乎一致,如此大的体量,具有天然的视觉冲击力。镂空的墙体,强化了房屋的抽离感,屋顶的钢条风吹稻草一般一根根飘舞着,像飞扬的思绪,进一步强化作品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同时,这件作品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作者使它变成了一件会生长的作品,肆意生长的爬山虎可以顺着不规则的网格墙体,爬满整座房子,爬山虎的包裹状态就成了对逝去的生活空间的记忆,对过去生活空间的记忆就是对过去人和事情的追忆与缅怀。《消失的房子》由此也从一件艺术品,变身为一处可以参与体验的纪念空间。
《思念的河流》蔡雅玲装置LED 材料尺寸可变2021 年
《水书—— 生命》郑靖水下程控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1 年
《水曰》费俊新媒体装置水泵、电控柜、控制主机、喷泉设备、管道、交互柱等尺寸可变2021 年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装置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副主任卢征远此次的参展作品为《保持微笑》。早在2010年,卢征远曾为自己的个展创作了影像作品《保持微笑》,在本次展览中,他以此前作品为灵感,将其转化成了不锈钢雕塑作品。在展览中,卢征远创造了一个用不锈钢材料搭建的微笑空间,希望每位观众都能将自己置身其中,形成微笑的互动;希望每位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够与自我联系起来。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说,“卢征远非常关注日常的生活现实,能够敏锐地去感受那些处于边缘地带,或者说不容易形成界定的事物。他更对物质材料的转换感兴趣,由此在大量的作品中运用不同的媒材和不同手法。他从雕塑出发,更多地向绘画、装置、影像等媒介的综合表达延伸。他关注的都是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和差异性。他对事物的可能性做出许多思考,对事物形态的陌生化做了许多探索,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应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活特征,特别是文化特征。”
《向后看的动物》易超装置铜管、后视镜现成品、控制器尺寸可变2021 年
一个艺术家人文素养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其艺术作品的品位高低。生态雕塑俨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除了扎实的艺术基本功,需要艺术家有文学、哲学、科技、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人文知识的积累。正如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振华指出:“雕塑不再是一个狭义的艺术分类学的概念,它是一个扩大了的艺术概念,它是后工业社会伴随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以生态哲学为主旨、以生态美学为方法、以生态艺术为手段,以生态物质为材料,重新认识生命、创造藝术、塑造社会的一种新的行为和过程。‘生态雕塑没有既定的图式,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不变的范围;它更多的是一种立场和态度,一种眼光和方法,一种探索的姿态。”
《被包裹的生活》方阳雕塑水泥尺寸可变2020 年
对艺术家来说,“生态雕塑”意味着将万物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万物和解,对一切生命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对观众而言,“生态雕塑”则是一种参与的召唤。从现在起,尝试换一种眼光看待艺术,换一种心情体察世界。弃物、废品、垃圾等等这些看似无用的物件,通过艺术的名义获得再生,重新加入了生命的循环。
严格来说,随着水、电、风等材料的运用,用凝固的诗已很难定义当下的生态雕塑,唯有诗意能涵盖这一帧帧凝固的瞬间,这些与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
责任编辑 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