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海,张 星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2)
长期以来,由于移民安置规划缺乏足够的深度与精度并脱离实际情况,以致于水库移民安置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移民安置进度和质量。随着国家相继颁布和出台移民条例与规范,进一步明确了不同阶段工作任务与深度,大幅度提升了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质量,积极推动搬迁安置进度,有效减少了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水库移民安置也面临较多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明确体现水库移民安置与市场发展相适应要求。
表1 移民安置特征比较
基于经济转型升级下水库移民安置变化具有以下几点:(1)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经济自由推动移民安置思想理念转变;在经济转型升级条件下明确要求水库移民工程需将移民利益放置首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理念,上述多体现在现有水库移民安置政策与实践,例如通过集中安置移民促使其快速重建基本社会网络,调动移民参与安置规划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移民安置方式相对多元,例如常见投靠亲友或自谋出路等,使移民能与国家共同分享水电水利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2)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移民安置利益主体及其关系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水库移民安置也有所转变。如果说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命令为重要方式的经济运行,那么在转轨推进下,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的经济运行则将更多的重心倾向于自身利益,多元产权制度逐渐取代经济转型前单一产权制度,故而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部分或全部的资源配置权,而地方政府则赋予企业或个人部分或全部资源配置权,正是上述放权让利改变促使我国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程增加很多相关利益主体,导致其相互关系呈现显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1]。
图1 贵州主要河流分布图
从图1可看出,贵州省水流面积相对广泛且河流沿岸集聚较多地山川和山谷,故而,水利水电工程多建立于高山峡谷间,其中河谷居民是水库移民主要群体。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占地总面积为17.6万 m2,其中少数民族比例高达36%左右,当地居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同时,贵州省内具有大量山体,耕地土地稀少且产品和资源相对有限,所以人均占地量少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发展关键因素。结合贵州省山多地少,地势陡峭以及少数民族群体众多以及当地人民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等情况可对当地移民安置面临形势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贵州省移民安置面临形势
1958年,猫跳河梯级电站工作的开启也标志着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启动。表3为贵州移民工作三个阶段特征:
表3 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三个阶段移动特征
图2 余庆县花山乡移民新居
所谓“大分散,小集中”安置模式即移民遵循“人随土走,家随土安”原则以及根据自身意愿选择自行购建房、自行对接调剂土地、自主选择安置地点等方式。和传统土地安置模式相比,该安置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受土地资源限制相对较小;该安置方式只需对区域内闲置土地资源盘活即可,有效解决调地困难问题。(2)移民参与积极性高且自主性强;该安置模式直接为移民发放基础设施费用,由移民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宅基地。政府和部门在地形条件允许的地方给予移民地质勘察和规划设计等帮助。移民可自行选择政府指定地质条件安全范围内进行建房或根据自身风俗与生产方式确定,充分体现移民意愿(图1)。
图3 长期补偿机制成果审查暨协议签订仪式
表4 三种移民安置模式适用条件
城镇化安置从本质层面分析属于“少土/无土”安置。即以集镇化模式安置进入城市的移民,对其调剂少量土地或不调剂土地,借助区位优势或城镇发展谋生,逐渐从农业过渡至第二和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城镇化转变安置。该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即发展性,不再从经济上补偿移民,而是在安置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化调解等因素给予综合考虑, 为实现移民长远发展做好铺垫。与此同时,移民城镇化安置目标为实现移民安置区和移民群体城镇化,其中移民安置区通过合理引用搬迁安置政策、人力资源与聚集资金等推动城镇建设蓬勃发展,同时利用居住地安排和土地分配等合理定位集镇功能,调节产业结构,推动城镇进一步发展,促使水库移民早日和城镇社会相融,从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例如贵州省瓮安县构皮滩电站移民则运用自身农民开起家具店,实现可观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升生产生活水平。
长期补偿安置即在一定周期内以水利水电水库淹没含枢纽工程建设占地在内的耕地地类、面积以及经科学核定的年产值为主要基础,由水利水电项目法人对其所有权人实施逐年补偿的移民安置方式。通常补偿时限从耕地被征占当年起至工程项目报废之时,项目建立一年就需对所有权人补偿一年。长期补偿安置最为显著的特征即目的明确、责任无限、对象统一、补偿动态性以及土地物化性(图3)。
三种安置模式:(1)大分散,小集中安置;(2)城镇化安置模式;(3)长期补偿安置。它们的具体适用条件见表4所示。
我国不断加大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力度的原因在于解决能源短缺矛盾,水库移民安置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时期面临的最为紧迫且现实性问题。再加上经济转轨深入以及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解决水库移民部分问题,然而当前移民安置普遍存在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完善以及执行力度薄弱等问题,对水利水电工程快速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严重制约[2]。针对经济转型升级形势下的水库移民安置适应性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提升:
(1)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合理扶持规划,激发水库移民发展动力;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广泛聆听移民意见和建议,编制科学合理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有效落实项目扶持和生活生产扶持等后期扶持。在实施移民安置工作中需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始终坚持以农业生产安置模式为主,同时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便于生活生产以及因地制宜等原则,还需结合当前广泛流行的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等特征组织移民参与相关技能培训,必要时可采取激励措施提升水库移民发展动力,降低贫困风险发生率。(2)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移民安置体制并进行立法;针对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可适当将市场机制引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政企分开、权责明晰、产权清晰、科学管理的企业化体制。事实上,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本质即资产所有权、投入要素权、收益占有权相结合模式,通过实施企业化移民体制能将市场经济与政府行为相结合,从而实现产权、投资、经济效益相统一,从本质层面解决轻移民和重工程等问题,实现开发性移民目标[3-4]。
总之,水库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在发电、供水、灌溉、防洪以及综合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需全面重视经济转型升级模式下水库移民适宜性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提升移民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