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栓成,司清林,李 冰,孙改格,张 莉,李文静,樊环环
(济源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循环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善,不仅会污染环境,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从循环农业的角度看,农业废弃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载体,是错位的珍贵资源[2],通过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既有助于环境保护,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食用菌作为自然界中的分解者,能利用农业废弃物等自然资源生产出供人类食用的菌类食品,是循环农业的重要纽带[3]。笔者以济源市为例,总结了农业废弃物在以食用菌为纽带的高效循环农业中的利用现状,以期为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提供参考。
食用菌产业属于“白色农业”,被称为当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4],发展前景广阔。将食用菌产业与种养业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高效循环农业,不仅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出营养健康的高蛋白食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济源市受山区丘陵多、农业体量小等因素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5],而食用菌在济源市发展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好,进一步充分利用和发挥食用菌在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中的纽带作用,发展高效循环农业,对推进济源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济源市食用菌种类有平菇、香菇、杏鲍菇、黑木耳等,其中以平菇和香菇种植范围最广,均为农户的小规模棚室种植,为季节性生产,杏鲍菇为工厂化种植,可周年生产,食用菌年产量保持在9 000 t左右,约1 590万袋,年产值约8 000万元。
济源市食用菌栽培常用农业废弃物有玉米芯、栎木屑、棉籽壳、豆粕、麸皮、稻壳等,可转化作物秸秆、菌渣等食用菌生产废弃物22 500 t。但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玉米芯、木屑和棉籽壳等农业废弃物,却存在本地资源量不足,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问题,需从外地大量购买。
2.3.1 农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渣)—食用菌。此模式见于杏鲍菇栽培,是将玉米芯、木屑等用作培养食用菌的原料,菌渣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可以作为草菇、平菇等其他食用菌的生产原料被再次利用。
2.3.2 农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渣)—饲料。此模式见于杏鲍菇栽培,是将玉米芯、木屑等用作培养食用菌的原料,由于菌渣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菌渣原基可用于喂羊等牲畜。
2.3.3 农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渣)—燃料—肥料。此模式见于香菇栽培,是将木屑等用作培养食用菌的原料,菌渣风干后可用作基料的灭菌燃料,菌渣灰烬作为肥料还田。
2.3.4 农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渣)—有机肥。此模式见于平菇和香菇栽培,菌渣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大量矿物质,农户直接将菌渣(香菇)作为肥料还田用于改善土壤结构,或由有机肥厂商将菌渣(平菇)进一步加工处理后生产有机肥。
2.3.5 农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渣)—花卉基质。此模式见于平菇栽培,玉米芯、棉籽壳等培养食用菌后,其菌渣兼具营养、保水和通透性,由厂商进一步加工处理作为花卉基质。
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济源市政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但是政府更多地关注食用菌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却忽视了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生态循环中的作用,没有把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中去,更没有建立相应的食用菌废料循环利用体制,造成虽然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出了食用菌但大量菌渣也随之产生,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一是循环面窄。主要表现在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种类上,济源市食用菌生产原料主要为玉米芯、木屑和棉籽壳,这3种资源供不应求,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其他农业废弃物却供过于求,基本未参与到食用菌的生产过程中,导致食用菌对济源市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作用明显发挥不够。二是循环链短。从农户角度看,农户在循环过程中参与度低,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度低,尤其是在食用菌菌渣的处理方面,基本上只是充当菌渣的生产者而非利用者,循环农业在农户这里并没有形成有效的闭环;从全市的角度看,由于济源市食用菌生产原料主要为玉米芯、木屑和棉籽壳,但菌渣等食用菌终产物并没有有效利用到玉米、林木上,所以全市范围内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大格局循环。三是循环效益不高。以平菇生产为例,农户收获平菇后,菌渣以很低的价格或免费提供给有机肥厂商和花卉厂商,有时甚至需要自己出资请厂商来处理,除了食用菌收益,农户在循环农业中的其他环节基本无收益。四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户各自为战,栽培规模普遍小且分散,而食用菌相关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经营多停留在产品收购、销售阶段,没有健全的产业链,导致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低下。
一是整体理论水平不高。现有循环系统模式总体技术水平偏低、能源利用层级低、经济效益有限,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循环模式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多样化。二是食用菌循环农业的基础研究滞后。对食用菌循环农业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缺乏深入研究,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如针对济源市农业废弃物资源禀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体系尚未有研究,食用菌废料的再利用研究也不够深入,农户严重缺乏关于食用菌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的科技知识指导。
一是缺乏政府规划引导。近年来,济源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食用菌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源消耗大、菌渣等废弃物处理困难等问题,相关部门对此却重视不够,没有将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更没有建立相应的食用菌废料循环利用体系,这也导致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技术不能得以有效推广。二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如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循环农业相关的机制不健全。如鼓励农户进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明显不足,“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和多层次、多途径、多元化投资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食用菌产业是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食用菌产业可延长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链,实现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对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济源市食用菌产业在农业产业中的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处于无序状态,制约着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济源市食用菌产业的定位,把食用菌产业纳入大农业生态系统,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制定产业中长期规划,促使食用菌产业在推进济源市循环农业发展和推动农业的整体效益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实施者是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只有当他们真正理解了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才会自觉参与其中。一是应构建一套高效的宣传机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网络媒体以及职业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开展食用菌循环经济工作的宣传活动,增强他们的循环经济的意识和理念。二是可通过扶持种养大户等方式,用切实的经济效益来增强农户对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的信心,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和吸引他们主动投身其中。
一是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政府应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尤其是要培养本土高素质循环农业和食用菌专业人才。二是要加强对关键技术、关键环节的研发攻关。食用菌的循环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将农业废弃物资源转化为食用菌产品和将食用菌菌渣的进一步消化处理,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达到减少农业污染,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相关的研发攻关须紧紧围绕这两点开展,如开展结合济源市资源禀赋的食用菌配料研究、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食用菌菌渣的深加工处理技术和特色循环模式研究等,总结出具有更强科学性、更强可操作性的适合济源市实际的食用菌循环农业模式并予以推广应用。
循环农业社会和生态效益高,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但其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农户往往因为资金、技术和销路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形成规模化运营,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大力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从经济政策、科技服务、农业补贴、电商交易平台等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进而扩大食用菌循环农业规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提高济源市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推进机制,将包括食用菌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纳入济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考核范畴。三是健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和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等,在全市形成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大循环农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