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

2022-07-05 12:58:50唐一钒孙延卿周盛源贾连顺陈雄生
脊柱外科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终板假体节段

赵 寅,唐一钒,孙延卿,周盛源,贾连顺,陈雄生

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具有良好的脊髓和神经根减压效果,并可有效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并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正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1]。CTDR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在保留手术节段ROM方面具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邻椎病的发生率[2]。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置换节段可能发生异位骨化(HO),导致ROM下降甚至丧失,从而加大邻椎病风险[3]。为明确CTDR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7月采用Discover人工椎间盘假体(Depuy Spine,强生公司,美国)行CTDR且随访时间>10年的患者临床资料,重点探究HO和邻椎病的发生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C3~7节段,由椎间盘突出或后缘骨赘增生所致的单节段神经根型、脊髓型及混合型颈椎病;②采用Discover人工椎间盘假体行单节段CTDR治疗;③年龄< 70岁,随访时间> 10年;④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数据完整。

排除标准:①病变节段不稳,屈伸侧位X线片终板角度变化≥11°或前后移位≥3 mm;②终板硬化或小关节退行性变严重;③有颈椎外伤或手术史,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病,强直性脊柱炎,严重骨质疏松;④椎体前缘巨大骨赘,影响HO发生率统计。

1.2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7月,采用CTDR治疗颈椎病患者40例,根据上述标准,3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为31 ~ 63(44.61±7.67)岁;神经根型颈椎病4例(12.90%),脊髓型颈椎病21例(67.75%),混合型颈椎病6例(19.35%)。所有患者术前均充分理解手术风险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手术由同一位高年资主任医师主刀完成。

1.3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以提高气管和食管的顺应性,降低术后吞咽困难、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根据病变节段标记颈前右侧横切口,优先选择与其对应的颈横纹处,以降低术后瘢痕对颈部外观的影响。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颈椎取中立位,沿切口标记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纵向切开颈阔肌,于肩胛舌骨肌和胸锁乳突肌间隙显露椎前筋膜。采用Caspar撑开器撑开椎间隙,清除椎间盘组织,刮除软骨终板并保留骨性终板,骨创面以骨蜡止血。依次去除后纵韧带、椎体后缘骨赘及突入椎管内的髓核组织,解除硬膜囊和神经根压迫。处理椎间隙上、下终板斜面,以契合Discover假体自带的7°前凸角。轻度撑开椎间隙,试模后置入合适型号假体,透视确认假体位置良好后松开Caspar撑开器,使假体终板面齿状结构插入骨性终板。彻底止血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放置半管引流,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切口引流情况,如出现血肿压迫脊髓或气管,导致四肢肌力明显下降或窒息等不良事件,急诊行血肿清除术。术后24 ~ 48 h拔除切口引流,在颈托制动下离床活动。术后3 d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呋塞米防治脊髓、神经根水肿[4],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缓解因气管插管和术中牵拉导致的咽喉不适。术后颈托制动5 d,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1个月。

1.5 评价指标

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进行随访,之后每1 ~ 2年随访1次。随访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变及并发症康复情况,常规复查颈椎正侧位、屈伸侧位及左右侧屈正位X线片,术后10年行颈椎MRI平扫检查。随访形式主要为门诊就诊,少数患者通过电话随访和邮寄影像学资料。

神经功能状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5]、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6]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7]进行综合评估。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程度,JOA评分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分-术前JOA评分)×100%[8]。

在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上测量C2~7Cobb 角,并观察术后HO发生情况,采用McAfee分级[9]评估HO严重程度:0级,无HO;Ⅰ级,HO存在于椎体前、后缘,未累及椎间隙,Ⅱ级:HO累及椎间隙,但不影响节段ROM;Ⅲ级,HO累及椎间隙,且ROM明显下降;Ⅳ级,HO致节段前、后缘完全融合,且ROM丧失。在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上、下邻近节段及非邻近节段ROM。采用颈椎MRI平扫和Pfirrmann分级[10]评估上、下邻近节段和非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程度。当置换节段为C3/C4、C6/C7时,只测量评估C3/C4下邻近节段、C6/C7上邻近节段的ROM和Pfirrmann分级。置换节段为C3/C4时,非邻近节段为C5/C6和C6/C7;置换节段为C4/C5时,非邻近节段为C6/C7;置换节段为C5/C6时,非邻近节段为C3/C4;置换节段为C6/C7时,非邻近节段为C3/C4和C4/C5。

记录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率,主要包括重要血管或神经损伤、硬膜破裂合并脑脊液漏、椎管内或颈部皮下血肿、神经功能恶化、吞咽困难、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麻痹、喉上神经麻痹、C5神经根瘫痪、脑梗死、切口或神经系统感染、假体相关并发症、HO及邻椎病等。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和计数资料均以±s表示;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VAS评分、JOA评分、NDI、C2~7Cobb 角,手术节段ROM、上下邻近节段ROM和退行性变Pfirrmann分级的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C3/C4置换1例,C4/C5置换2例,C5/C6置换26例,C6/C7置换2例。手术时间为50 ~ 70(60.97±7.00)min,术中出血量为30 ~ 110(52.26±22.47)mL。所有患者随访120 ~ 138(128.26±5.82)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C2~7Cobb角无明显变化;VAS评分、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JOA评 分 改 善 率为(75.34±15.7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ROM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上、下邻近节段及非邻近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上、下邻近节段及非邻近节段Pfirrmann分级均较术前显著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术前及末次随访评价指标Tab. 1 Evaluation indexes at pre-operation and final follow-up

末次随访时,12例(38.71%)患者发生HO,其中McAfeeⅠ级2例(16.67%),Ⅱ级4例(33.33%),Ⅲ级6例(50.00%);随着时间延长,HO发生率趋于稳定,但McAfee Ⅲ级比例仍持续升高(表2)。

表2 HO发生率及McAfee Ⅲ级比例Tab. 2 HO incidence and proportion of McAfee grading ⅢN=31

末次随访时,除2例(6.45%)发生假体下沉前移外,其余假体均在位,过伸过屈及左右侧屈X线片假体运动单元活动均良好。2例假体下沉前移,术后10年分别下沉2.3 mm、2.0 mm,前移2.7 mm、3.0 mm,假体均沉入上位椎体下终板,并均出现假体后缘HO。2例患者手术节段ROM均轻度下降,但无神经功能恶化或后凸畸形,嘱其禁忌频繁屈颈或对抗性运动,未行外科处理。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图1 假体下沉前移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Fig. 1 Imaging data of a typical case with prosthesis subsidence and anterior migration女,38岁,C5/C6行CTDR a ~ c:术后1 d标准、过伸和过屈侧位X线片 d ~ f:术后6个月标准、过伸和过屈侧位X线片示C5/C6节段ROM为15.56° g ~ i:术后1年标准、过伸和过屈侧位X线片示人工椎间盘假体沉入上位椎体下终板约1 mm j ~ l:术后10年标准、过伸和过屈侧位X线片示置换节段后缘HO达McAfee Ⅲ级(箭头),假体下沉更明显(2.3 mm)伴前移(2.7 mm),C5/C6节段ROM降至8.47°Female,38 years old,underwent CTDR on C5/C6 a - c:Standard,hyperextension lateral and hyperflexion lateral roentgenographs at postoperative 1 d d - f:Standard,hyperextension lateral and hyperflexion lateral roentgenographs at postoperative 6 months show that C5/C6 ROM is 15.56° g - i:Standard,hyperextension lateral and hyperflexion lateral roentgenographs at postoperative 1 year show that prosthesis subside into lower endplate of upper vertebral body about 1 mm j - l:Standard,hyperextension lateral and hyperflexion lateral roentgenographs at postoperative 10 years show that HO of replacement segment posterior edge reaches McAfee gradingⅢ(arrow),prosthesis subsidence more significantly(2.3 mm) with forward movement(2.7 mm),and C5/C6 ROM decreases to 8.47°

围术期与随访期间,无脊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椎管内或颈部皮下血肿、C5神经根瘫痪、感染或邻椎病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CTDR在神经减压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方面,效果与ACDF相近,且CTDR可保留手术节段ROM,减少术后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改变,从而降低邻椎病风险[11-12]。但有文献[3,13]报道,随着时间的延长,HO难以规避,手术节段ROM随之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从而加大了邻椎病风险。少数人工椎间盘假体可能发生下沉或移位,严重的可能导致脊髓/神经根再次受压、神经功能恶化及颈椎后凸畸形[14]。本研究回顾分析了采用CTDR治疗并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CTDR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虽有HO、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和假体相关并发症,但未见邻椎病、神经功能恶化或颈椎后凸畸形发生。

VAS评分、JOA评分和NDI可分别从疼痛程度、颈脊髓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3个方面评估神经功能状态,目前广泛应用于脊柱外科领域[15]。本组患者经过10年以上随访,VAS评分、JOA评分和NDI仍显著优于术前,且C2~7Cobb 角较术前无明显下降,提示CTDR具有良好的脊髓/神经根减压效果和可靠的生理曲度维持效果。此外,CTDR属非融合技术,在保留手术节段ROM和预防邻椎病方面,较ACDF等融合术式优势显著。本研究通过长期随访发现,CTDR术后10年,置换节段仍保有9.13°±1.93°的ROM,虽低于术前的10.04°±1.37°,但理论上仍具备预防邻椎病的潜在价值。

手术节段ROM下降与HO发生息息相关[16]。由于随访时间、假体类型、手术技术、诊断标准和检查设备(X线或CT)不统一,文献报道的HO发生率差异较大[17]。其中随访时间对HO发生率影响巨大,2020年的一项系统回顾性研究[18]显示,术后1 ~ 2年CTDR HO发生率为24.8%,术后6年HO发生率为45.3%,之后发生率虽趋于稳定,但严重HO(McAfeeⅢ、Ⅳ级)的比例仍继续升高。本组患者术后2、4、6、8和10年,HO发生率分别为16.13%、22.58%、32.26%、35.48%和38.71%,McAfeeⅢ级比例为20.00%、28.57%、30.00%、45.45%和50.00%,HO发生率和严重HO发展趋势与上述报道相符。另外,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类型也显著影响HO发生率,有文献[19]报道,平均随访19.9(12.0 ~ 55.1)个月,Bryan组HO发生率为21.0%,Mobi-C组为52.5%,ProDisc-C组为71.4%。本研究使用的Discover假体术后4年HO发生率为22.58%,与文献报道的Bryan组接近。Discover与Bryan同为非限制性假体,不同点在于Bryan采用一体式设计,而Discover属球窝形假体,且自带7°前凸角,假体运动及小关节面和假体的应力更拟真,理论上HO发生率可能更小[20-21]。

人工椎间盘假体相关并发症为CTDR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假体损坏、松动、下沉、移位等,可能导致手术节段动态不稳、ROM显著下降、颈椎后凸畸形、脊髓/神经根损伤等[22]。假体松动、下沉或移位的高危因素包括假体型号过小、假体终板契合面积不足、骨性终板破坏或自发吸收、骨质疏松等[23-24]。本组发生假体下沉前移2例,分别为38岁女性和39岁男性,无骨质疏松,术中透视假体型号、位置及与骨性终板的契合面积均属良好,假体下沉移位可能与骨性终板的破坏或自发吸收有关。经长期随访,2例患者假体下沉前移程度并不严重,未影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未导致颈椎后凸畸形,且节段ROM依然存在,故未予外科治疗。

手术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和邻椎病是CTDR术后长期随访热点之一[25]。有文献[26]报道,CTDR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发生率、邻椎病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明显低于ACDF,且随访时间越长该优势越显著。但随着时间的延长,CTDR术后HO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逐步提升,手术节段ROM可能随之下降甚至完全丧失,邻椎病风险也随之增高[3]。在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Burkus等[27]采用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患者276例(Prestige)并随访> 7年,结果发生邻椎病8例(2.90%),均导致脊髓/神经根受压,并再次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末次随访上、下邻近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虽然Pfirrmann分级较术前增高,但未见椎间盘突出或后缘骨赘增生导致的邻椎病发生。在10年随访过程中,非邻近节段退行性变Pfirrmann分级也显著升高,说明除HO加重导致手术节段ROM下降的因素外,自然进展也是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由于对CTDR手术指征把控较为严格,且Discover假体临床应用时间较短,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统计结果和相关结论的准确度有待后期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综上,CTDR术后10年,患者仍可维持良好的神经功能状态和颈椎生理曲度,且手术节段ROM得到有效保留,证实CTDR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随着时间的延长,虽然HO发生率和严重度逐步提升,手术节段ROM有所下降,且存在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和假体相关并发症,但未导致邻椎病、神经功能恶化或颈椎后凸畸形,证实CTDR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终板假体节段
友爱的“手”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基层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7-22 07:22:16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下腰痛患者终板Modic改变在腰椎上的分布特点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TNF-α和PGP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的表达及意义
腰椎椎体终板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