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波, 朱志勇
(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江西 南昌 330001)
在某电站选址时,工程勘察阶段发现站址内有多处前人开采的小煤矿痕迹,同时钻孔揭露一处疑似老窑空洞。为探明拟建站址内采空区分布情况,避免生产事故,须对拟建站址进行物探勘察工作。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综合分析,拟采用高密度电法进行本次物探勘察。
根据实地地质调查和钻孔资料,工区主要地层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上段(P1m3)炭质灰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下段(P2la)凝灰质粉砂岩与炭质页岩(夹煤层)、第四系中更新统残积层(Q2el)粉质黏土混碎石,第四系中更新统坡积层(Q2dl)粉质黏土及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素填土。工区出露地层按地质年代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
第①层素填土:灰色、灰黑色,稍湿,松散,填土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挖煤堆积的炭质页岩、煤矸石混少量黏性土,欠固结。场地主要分布在老采煤口周边,厚度0.3~2.0 m。
(2)第四系中更新统坡积层(Q2dl)
第②层粉质黏土:黄褐、红褐色、湿、可塑,局部呈软塑状,且混少量的碎石,黏性一般,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表层0.2 m为耕植土,土质疏松,夹有植物根系。
(3)第四系中更新统残积层(Q2el)
第③层粉质黏土混碎石:黄褐色,硬塑,局部呈可塑—硬塑,黏性较好,干强度中等,韧性低,有光泽,混杂部分碎石,粒径2~4 cm,呈棱角状,主要成分为砂岩及页岩风化碎屑。表层0.4 m为耕植土,土质疏松,夹有植物根系。
(4)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下段(P2la)
第④-1层凝灰质粉砂岩与炭质页岩互层:灰黑、灰褐色,全风化,原岩组织结构已完全破坏,矿物颜色已全改变,光泽消失,呈硬塑土状、密实砂土状、碎石土状,局部夹薄煤层。
第④-2层凝灰质粉砂岩与炭质页岩互层:灰黑、灰褐色,强风化,原岩组织结构大部分已破坏,主要矿物成分为黏土矿物、碎屑矿物及后生矿物。
(5)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上段(P1m3)
第⑤-1层炭质灰岩:青灰、灰黑色,强风化,原岩组织结构尚存,节理裂隙发育,部分被方解石脉充填,岩芯呈碎石块状、饼状,局部夹煤层,偶见小溶蚀,溶蚀内可见煤屑充填。
第⑤-2层炭质灰岩:灰黑、灰褐色,中等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可见方解石脉充填,岩芯呈短柱状或柱状,局部夹煤层,小溶槽发育,溶槽内可见煤质充填。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导电性、弹性等),这是物探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物理前提,也是物探工作进行地质解释的根本依据。
从钻孔揭露情况来看,本区揭露的第四系地层主要由素填土、粉质黏土和碎石等组成,成分比较复杂,电阻率变化较大,一般从几欧姆到几千欧姆;第四系下伏基岩主要为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岩性为凝灰质粉砂岩与炭质页岩互层;龙潭组煤系地层下伏地层是茅口组炭质灰岩。通常情况炭质岩层电阻率范围为1~102Ω·m,凝灰质砂岩电阻率范围为102~103Ω·m,电阻率普遍偏低。钻孔ZK09揭露一约2 m高疑似老窑的空洞,充填物为软塑黏性土及少量灰岩碎石。
本次测区内4条测线呈平行布置。测量工作主要是根据已知控制点为起算点,各测线起点、终点坐标在地形图上量取,采用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差分)进行各测线、测点的放样工作。测点均采用木桩固定,并设立了明显红色旗子标志。
本次施工参数为:一次布置两根电缆,排列电极60根,电极间距5 m,排列长度295 m。
到达野外站址后,为确定采空区的异常形态及特征,首先往往选择有钻孔控制且揭露采空区的剖面开展测量工作。
由于ZK09位于设计的T2测线上,并且已揭露了2 m空洞,因此首先开展T2测线测量工作。可清楚看到在ZK09位置深约18 m处,确实呈现了一较大范围的低阻闭合圈异常,推断为2 m高的空洞异常反映(图1);该处低阻异常圈范围较大,在145~170 m均表现为低阻异常,从工区地质资料了解到此处基岩地层为炭质岩层,具有较低电阻率特征,推断整体为空洞的依据不可靠;同时钻孔揭露2 m高空洞存在于二叠系茅口组地层,该段地层无煤层发育,应该为炭质灰岩内发育的溶洞。综上分析,在基岩下方较大范围的低阻异常为炭质岩层,为较大范围采坑的可能性较小。
图1 T2线高密度测量反演结果
其次,对经过钻孔较多的测线T3线进行了野外物探工作,表层橙黄色较高为第四系地层的反映(图2),说明第四系地层成分复杂,中下部大片蓝色低阻体推断为含泥含炭质较高的煤系地层。根据钻孔资料揭露,ZK15在3.4 m处开始见基岩,9.2~9.5 m处可见0.3 m厚的煤层;ZK13在4.4 m处见基岩,9.9~10.1 m处可见0.2 m厚的煤层;ZK10在2.7 m处见基岩,3.6~4 m处可见0.4 m厚的煤层;ZK07在4.8 m处见基岩,4.8~5.1 m处可见0.3 m厚的煤层;ZK05在1.7 m处见基岩。钻孔资料显示,ZK15和ZK13相隔不远且都在T3线上,第四系土层厚度和煤层线都有一定的延续性,ZK10和ZK07相隔也不远,且都在T3线上,煤层线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反演电阻率在横向上延续性也较好,与钻孔揭示的地层情况基本吻合。
T2、T3测线反演断面图和钻孔的对比分析表明:钻孔约束的情况下,反演解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推断解释较可靠。
拟建站址所在区域属于二叠系龙潭组(P2l)煤系区,下伏炭质页岩与凝灰质粉砂岩互层局部夹有薄煤层、炭质灰岩。本次勘探过程中,拟建站址范围内及周围分布有13个老采煤口,站址区就有10个老采煤口,其中9个已经塌陷,一个保存较好;采空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开采所致,横向坑道以东西向为主(推测与煤层走向相同),开采深度在10~30 m之间,支护方式主要采用木头进行简易支护或没有采用支护措施,推断开采系个人乱采行为。由于无资料记载,采空区埋藏深度、分布规律无法考证。
测区布置四条平行测线,通过数据处理,并对比钻孔资料,综合分析解译异常。T1线在109~115 m位置,埋深约10.5 m,标高64~67 m,有一异常宽度约为6 m的采空区异常(图3)。T2线在113~117 m位置,埋深约8 m,标高62~64 m,有一异常宽度约为4 m的采空区异常;在142~160 m位置,埋深约18 m,标高52~55 m,有一异常宽度约为18 m的溶蚀发育区;在148~150 m位置,埋深约4.5 m,标高66~69 m,有一异常宽度约为2 m的采空区异常;在184~188 m位置,埋深约4.8m,标高67~69 m,有一异常宽度约为4 m的采空区异常;在193~197 m位置,埋深约4.9 m,标高66~68 m,有一异常宽度约为4 m的采空区异常(图1)。T3线在118~125 m位置,埋深约6.5 m,标高58~61 m,有一异常宽度约为7 m的采空区异常;在132~137 m位置,埋深约6.8 m,标高58~60 m,有一异常宽度约为5 m的采空区异常;在146~148 m位置,埋深约4.4 m,标高62~65 m,有一异常宽度约为2 m的采空区异常(图2)。T4线在104~110 m位置,埋深约8.0 m,标高52~55 m,有一异常宽度约为6 m的采空区异常(图4)。
图2 T3线高密度测量反演结果
图3 T1线高密度测量反演结果
图4 T4线高密度测量反演结果
将根据各测线解释得到的采空区异常位置投影到平面图上,然后根据各测线岩溶异常区在平面上的相互关系,组合成采空区异常的平面分布,共发现5个异常区(图5):异常区一(YC1)位于T1线和T2线,推断为采空区异常,发育标高为62~67 m;异常区二(YC2)位于T3线,推断为一采空区异常,埋深4.4~6.8 m,发育标高为58~65 m;异常区三(YC3)位于T4线,推断为一采空区异常,埋深8 m,发育标高为52~55 m;异常区(YC4)位于T2线,推断为一溶蚀发育区(局部发育小型充填溶洞),宽度18 m,埋深18 m,发育标高为53~57 m;异常区五(YC5)位于T2线,推断为采空区异常,宽度约为4 m,埋深5 m,发育标高为67~69 m。
图5 研究区高密度测量推断采空区平面图
通过在本测区布置的4条测线,推断采空区异常4个,主要分布在拟建站址的中南部,从地表采坑可以看出,测区范围内乱挖乱采严重,从高密度电法勘察结果分析,除了异常区一存在巷道开采的可能,其余3个采空区异常均未形成开采规模;推断溶蚀发育区(局部发育小型充填溶洞)1个,溶蚀异常发育,且有一个2 m高的溶洞,但因炭质岩层影响,物性差异较小,难以分辨,只能对ZK09周边低阻异常进行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