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影响

2022-07-05 00:12:08和习琼和晓堂和平根李光达王菊英
中国马铃薯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甸青薯晚疫病

和习琼,和晓堂,和平根,石 涛,李光达,王菊英

(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 丽江 674100)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生物碱等多种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是植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在作物生产过程中,氮对作物增产的贡献在50%左右,氮肥作为氮元素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中使用量最大的肥料[1-3]。

随着中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进,马铃薯的种植与生产在农作物中占比越来越大,其在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同时,还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4]。马铃薯产业是丽江市最具优势的高原特色产业之一,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产值均已超过小麦,成为继玉米、水稻之后的第三大作物[5]。近年来,马铃薯种植者一味追求高产,缺乏肥料施用科学指导。氮肥长期不合理施用,导致马铃薯产量与品质下降[6]、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7],严重的还会造成农业生态安全问题[8]。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马铃薯施氮量与晚疫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合理的氮肥施用可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增加马铃薯产量;氮肥施用量过大时,晚疫病发病率较高,不利于结薯[9-11]。结合丽江市氮肥施用情况及晚疫病发生情况,弥补当地对此方面研究的空缺,为马铃薯生产合理施肥提供研究依据。本试验通过对不同马铃薯品种施用不同水平氮肥,探索施氮量与晚疫病发生的规律、不同抗病品种最适氮肥施用量,为当地马铃薯施肥提供科学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7~2018 年试验设在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太安科技示范场,位于丽江市玉龙县太安乡,N 26°47′29",E 104°4′55",海拔2 720 m;试验地土质为壤土,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好,肥力均匀,经华测公司测定土壤基本数据为全N 0.286%、全P 0.130%、全K 1.81 g∕kg、速效N 292 mg∕kg、速效P 75.90 mg∕kg、速效K 124 mg∕kg。

1.2 试验设计

供试肥料为尿素(N 46.4%)、过磷酸钙(P2O5≥16%)、硫酸钾(K2O ≥52%)。田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3 个晚疫病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分别是: 抗病品种‘丽薯10 号’(P1)、中抗品种‘青薯9 号’(P2)和感病品种‘中甸红’(P3)。氮施用量设5 个浓度梯度,分别是:15 kg∕667m2(T1)、20 kg∕667m2(T2)、25 kg∕667m2(T3)、30 kg∕667m2(T4)和35 kg∕667m2(T5),折合尿素(N 46.4%)用量分别为:32.33,43.10,53.88,64.66 和75.43 kg ∕667m2,平 均 分2 次 施加,第1 次作基肥,第2 次结合培土施加,3 次重复,裂区设计,不同品种为主区、不同施氮量为副 区。施 用1 500 kg∕667m2农 家 肥、30 kg∕667m2过 磷 酸 钙(P2O5≥16%)、15 kg∕667m2硫 酸 钾(K2O ≥52%)作基肥,于6 月结合中耕除草追施30 kg∕667m2过磷酸钙(P2O5≥16%)、15 kg∕667m2硫酸钾(K2O ≥52%)。小区面积15 m2,每个小区种植5垄,垄长4.7 m,垄距80 cm。

1.3 田间管理

2017 年3 月23 日采用马铃薯“平播后起垄”栽培技术种植,种植密度为3 550 粒∕667m2,2017年6月8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2次追肥。

2018 年3 月20 日采用马铃薯“平播后起垄”栽培技术种植,种植密度为3 550 粒∕667m2,2018年6月8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2次追肥。

1.4 病情调查

生育期内每10 d 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目测调查。收获时记载商品薯(大中薯≥75 g)和非商品薯(小薯和畸形薯<75 g)重量,并按当时田间收购价折算667 m2产值。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12]。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50%;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 相对病级数值)∕(调查总叶数× 9)

防治效果(%)=(CK 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CK病情指数× 100

产量调查:收获时对各小区进行实收测产。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Excel 2010 进行数据统计,利用方差分析软件(stst 1.00)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影响

不同品种马铃薯施用同水平氮肥,晚疫病发病率不同(表1),具体表现为‘丽薯10 号’晚疫病抗性最强、‘青薯9 号’次之、‘中甸红’最差。相同马铃薯品种施用不同水平氮肥,晚疫病发病率也不相同,从2 年试验结果可以看出,3 个品种在施用较低水平氮肥时,晚疫病发病率也较低,当施氮量大于25 kg∕667m2时,晚疫病发病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丽薯10号’在施用20 kg∕667m2氮肥时,晚疫病发病率最低;‘青薯9 号’在施用15 kg∕667m2氮肥时,晚疫病发病率最低;‘中甸红’在施用15 和20 kg∕667m2氮肥时,晚疫病发病率最低。3个对晚疫病抗性不同品种在施用35 kg∕667m2氮肥时,晚疫病发病指数达最大值。

表1 不同施氮量马铃薯晚疫病病情指数Table 1 Disease index of potato late blight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2.2 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收挖每个小区(15 m2)马铃薯后进行测产,发现同一马铃薯品种施用不同水平氮肥,其产量不同(表2),在施用15~20 kg∕667m2氮肥时,对马铃薯增产具有促进作用,当氮肥施用量大于25 kg∕667m2时,随着施用量增高,产量逐渐降低。‘丽薯10号’在施用20 kg∕667m2氮肥时,产量最高,2 年产量分别为1 671 和2 059 kg∕667m2,与施用30 和35 kg∕667m2(2018 年除外)氮肥的产量差异极显著;‘青薯9 号’在施用15 kg∕667m2氮肥时,产量最高,2 年产量分别为1 256 和1 197 kg∕667m2,与施用30 和35 kg∕667m2氮肥的产量差异显著;‘中甸红’在施 用15 和20 kg∕667m2氮 肥 时,产 量 最 高,2 年最高产量分别为1 000 和666 kg∕667m2,与施用35 kg∕667m2(2018 年除外)氮肥的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在同一氮肥水平下,产量也有差异,‘丽薯10 号’2 年产量均显著高于‘青薯9 号’和‘中甸红’,‘青薯9 号’2 年产量与‘中甸红’差异也大体表现出显著。3 个品种产量差异显著,一方面可能受到晚疫病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品种遗传特性所导致。

表2 不同施氮量马铃薯产量Table 2 Yield of potato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2.3 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商品薯率及效益的影响

同一品种马铃薯在低氮条件下,商品薯率较高,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越好,随着氮水平增高,其商品薯率及经济效益逐渐降低,具体表现为2 年平均‘丽薯10 号’在施用20 kg∕667m2氮肥时,商品薯率及经济效益最高;‘青薯9 号’在施用15 和20 kg∕667m2氮肥时,商品薯率及经济效益最高;‘中甸红’在施用15 和20 kg∕667m2氮肥时,商品薯率及经济效益最高(表3)。

表3 不同施氮量马铃薯商品薯率及经济效益Table 3 Marketable tuber percentage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potato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同一马铃薯品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晚疫病发病率逐渐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逐渐降低。具体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丽薯10 号’2017 年晚疫病病情指数由0.47 增加到0.67,产量从1 593 kg∕667m2减少到1 196 kg∕667m2,产值从1 935.32元∕667m2降低到1 401.18 元∕667m2,2018 年晚疫病病情指数由0.17 增 加 到0.22,产 量 从1 978 kg∕667m2减 少 到1 805 kg∕667m2,产 值 从2 790.14 元∕667m2降 低 到2 508.79 元∕667m2;‘青薯9 号’2017 年晚疫病病情指数由0.64 增加到0.82,产量从1 256 kg∕667m2减少 到749 kg∕667m2,产值从1 563.74 元∕667m2降低到852.04 元∕667m2,2018 年 晚 疫 病 病 情 指 数 由0.58 增 加 到0.73,产 量 从1 197 kg∕667m2减 少 到753 kg∕667m2,产 值 从1 629.64 元∕667m2降 低 到1 032.05元∕667m2;‘中甸红’2017 年晚疫病病情指数由0.69 增加到0.92,产量从1 000 kg∕667m2减少到499 kg∕667m2,产值从1 058.05 元∕667m2降低到463.96元∕667m2,2018年晚疫病病情指数由0.80增加到0.88,产量从575 kg∕667m2减少到351 kg∕667m2,产值从730.93 元∕667m2降低到436.02 元∕667m2。不同品种马铃薯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晚疫病发病率、产量不同。具体表现为‘丽薯10号’晚疫病抗性最强、产量最高,其次为‘青薯9号’,最差为‘中甸红’。其中,‘丽薯10号’最佳氮肥施用量为20 kg∕667m2,‘青薯9号’最佳氮肥施用量为15 kg∕667m2,‘中甸红’最佳氮肥施用量为15 kg∕667m2。

3 讨 论

马铃薯对氮元素敏感,施用充足的氮肥是马铃薯高产的重要保证。前人研究发现,马铃薯产量提高7.5 t∕hm2,需施用2.75 kg 氮素,在肥力较差的地块施用,增产效果更为明显[13,14]。但是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酸化或盐渍化,当氮肥施用超过一定量时,马铃薯产量甚至有降低的趋势[15];大量施用氮肥还会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等真菌性病害的发生,从而导致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降低[16]。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土壤微生物、土壤水解酶活性、植株酶活性和晚疫病发病情况进行了探究,对马铃薯氮肥施用提出科学性依据[9,10]。

本研究揭示了施氮量与马铃薯产量及晚疫病的关系,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降低,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新思路。但是,该研究尚有不足,未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等方面解释施氮量与晚疫病发生的规律。故在以后的研究中,应从土壤微环境、植株酶活性等方面深入研究,全方位解释过量施用氮肥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高、产量下降的原因,甚至还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一步的剖析,找出关键调控基因,从而使施氮量与晚疫病发生之间关系更加清晰。

猜你喜欢
中甸青薯晚疫病
海东市乐都区马铃薯不同品种田间抗病性评价
马铃薯新品种对比试验初报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18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28
“中甸之争”: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原因探析
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 08:09:34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2:52
中甸牦牛养殖技术要点
中甸牦牛消化道寄生虫初步调查及防制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中国马铃薯(2015年3期)2015-12-19 08:03:56
半干旱区马铃薯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中国马铃薯(2015年3期)2015-04-16 06: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