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一、基本情况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我校在2022学年开学前便制定好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通过校内“小农田+校外农产品种植”的模式帮助学生积累农作物种植知识与经验,通过校内教室卫生清洁值班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巧以及通过特色社团引领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通过各班劳动教师和班主任于学期中后期对各班劳动情况的调查总结,发现我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生劳动的主动性不强。由于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家长能逐步意识到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培养孩子劳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二孩三孩或工作等因素,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有所缺失,因而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分担家务劳动,但愿意接受家长安排的劳动。校内劳动多在劳动教师和班主任的安排下进行,长此以往,学生便缺少了主动劳动的意识。此外,我校的劳动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和家长,评价机制相对单一也是我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反思总结我校的劳动教育经验后,我校德育组决定采取志愿者劳动小组模式提高学生劳动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通过在校外农田构建“志愿者自主管理模式”,建立志愿劳动服务体系,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帮助班级进行劳动服务。“志愿者劳动小组”改变了教师安排任务的形式,学生在劳动中主动发现劳动任务产生实践自觉,并且在团体的协商互助中学会合作,进而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二、主要做法
成立“志愿者劳动小组”旨在提高学生劳动的主动性。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劳动的主体,是服务者,在共同的劳动目标下对发自内心地自觉行动。
(一)前期动员。利用班会课和全校广播的形式,向全校学生讲解“志愿者服务队”的报名方法、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种劳动形式。然后鼓励动员全校同学积极报名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校外劳动农田的管理中。
(二)志愿者劳动小组管理架构图:
(三)自愿报名。学生参加志愿劳动活动需要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样才能称得上“志愿”。学生根据自身意愿,主动选择参加与否,主动选择志愿队伍内的角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分为两期进行,为了帮助每个学生都树立劳动意识,没有主动报名志愿队的学生将承担第二期的劳动服务,或作为替补。
(四)筛选成员。由班主任协调各组之间的人数,志愿者组长由志愿者通过投票选出。宣传小组负责拍照和编写劳动小报。秘书小组负责管理和申请志愿小组的资金,以及和小组长一起商量服务时间安排。服务小组负责动手管理小农田。小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志愿服务。
(五)队伍建设。有志愿者共同讨论制定小组名字,制定隊内的相关制度,设计组徽、组旗和工作证等。学生主动制定的小组公约,学生更能自觉履行,自行设计的组的标记才更有号召力更能让学生爱护。通过以上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六)岗前培训。在开始劳动建设校外小农田之前,班主任需对志愿者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利用空闲时间召集志愿者,明确告知其职责和工作,叮嘱劳动时需注意安全,相互支持和配合工作。同时,组长和班主任应定期开展志愿者会议,指导志愿者反思总结,针对志愿者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指导。
(七)劳动服务。由组员自主报备服务时间,由组长协调安排各组员志愿服务时间,班主任可进行适当的辅助。由于农田在校外,各组员需征求家长同意及在其陪同下方可进行劳动。除了小农田劳动,同时,鼓励成员发挥志愿者的服务精神积极参加各种社区志愿者活动。
三、模式亮点
(一)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与现下劳动教育相比较,志愿者劳动模式以学生自愿参加为特点,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是劳动服务的主人。在班主任恰当的指引下,由学生自主决定劳动的时间和时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二)管理模式得到创新
班级成员作为志愿者时,不再受班干部的约束管理和帮助,一切由自身负责,每一位成员都是劳动基地的主人,都是劳动服务的自发者。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别于学生习惯的被他人安排的模式,更能帮助其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劳动意识的觉醒。
(三)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由于教师对劳动任务干预较少,劳动成果直接受自身劳动影响,志愿者劳动模式更能让志愿者们深切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能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如何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从而更加自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志愿者劳动模式不仅仅需要学生进行劳动,在自主完成校外小农田种植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宣传策划、合作交流能力等,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做到“五育”融合。志愿者劳动模式不是仅仅强化学生课本知识点的学习,或者仅仅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志愿者课外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升和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上均有裨益。
四、主要成效
(一)校外小农田春意盎然
最明显的成效便是校外小农田的建设初具规模,在立春前后,校外小农田在各志愿队伍的管理下长出绿油油的小苗,一些短期的蔬菜已经可以收获了。同时,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也逐渐成熟,在各组长和组员的努力下能够开始小组内的轮值,并且设计出自己的队徽和和队伍口号。
以生机勃勃劳动小组为例:
生机勃勃志愿劳动小组组徽
生机勃勃志愿劳动小组第一期蔬菜种植轮值安排表
(二)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增强。
从队伍的集结到建立再到志愿服务,以及处理劳动成果的商议,整个过程中教师均放手让学生讨论和集体决策。教师把主动权放还给学生之后,学生的被动艺术变成主动,每一位学生都在劳动中感受到主人翁精神,能够有服务意识地去完成劳动。“志愿劳动小组”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在劳动时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地朝着目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能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又能锻炼学生面对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在同伴的互助影响下,学生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去寻找好的解决方式,积累经验。在长期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同伴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评价中,学生更愿意改变对待劳动的态度。根据2月6日截止的校内问卷的不完全统计得出,我校大部分家长认为学生这个寒假比往常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家务劳动。
(三)志愿者劳动小组模式反思
在“志愿者劳动小组”实践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各方面的经验是欠缺的,实际处理起矛盾上还需要教师在一旁调解;也存在个别报了名但不积极行动的学生,这一部分的志愿者仍然需要教师做思想教育工作和小组长的鼓励;低年级的学生在劳动时大多由家长代劳,没能很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议低年级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并且购买一些小号的安全的农具。
通过志愿劳动小组的模式,成功地让学生们认识到主动劳动才能创造更灿烂的劳动成果,也让学生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虽然“志愿劳动小组”的劳动教育模式在我校实践的时间不长,但是我校师生勇于尝试,积极劳动,一定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完善、总结出适合我校的劳动教育模式。
责任编辑 刘 勇CEC8C722-2153-4587-8DF0-4BFB9391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