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和“大变局”相互交织,激荡起许多举世关注的时代之问: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时代之问”之一。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艳玲教授等著的《全球化视野下民族复兴中国梦研究》对这个“时代之问”给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回答。该书亮点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该书体现了学者的担当精神和宽广的研究视野。我注意到,该书是她主持的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球化视野下民族复兴中国梦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她主持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最终研究成果的姊妹篇。这说明徐艳玲教授对全球化和中国之关系长期关注、深耕已久。一般说来,专注这个主题研究的学者往往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关心国家命运,二是具备世界眼光。徐艳玲教授这两个特点都很突出,正如她在该书“后记”中所说:“就是要把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同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在我看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与呼,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也许是一位中国学者独特的生活方式。”“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学人必须有所担当,勇于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阐述中国理论。”我想,正是这些旗帜鲜明、正气凛然、不容置疑的铿锵心声,激励着她担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历史责任,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勇于站在学科前沿,孜孜以求,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梦”的成功之道。
2.该书深化了对“中国梦”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中定位的认知。该书紧紧围绕“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来回答“时代之问”,在对全球化、逆全球化、替代全球化等多种思潮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是新全球化的时代”命题。作者认为,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冲突语境中,“中国梦”对于整合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体现了中国大国担当的信心和勇气。在“新全球化”背景下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还可以发现“中国梦”具有独特的世界意义。在作者看来,“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具有世界性、“中国梦”的话语解读具有世界性、“中国梦”的价值和功能具有世界性。由此观之,“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以“世界梦”为终极目标,必将水到渠成地与“世界梦”实现和谐的对接。同时,作者认为“中国梦”是一个面向现代化的命题:“中国梦”的追梦和现代化发展是同一历史进程;认为“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与现代化变革的内容有诸多相通之处:其经济梦——以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为目标,其政治梦——以实现现代化的民主化、法治化为目标,其文化梦——以实现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其社会梦——以实现社会和谐的现代化为目标,其生态梦——以实现对传统现代化的超越为目标。作者还认为“中国梦”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命题:“中国梦”与全球化一样,在宏观上是一个历史进程的概念,永远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状态,具有明显的未来指向。这样的解读是独到的、新颖的,极富启发性。
3.该书问题意识浓郁,有利于围绕“中国梦”问题在国际舆论中澄清是非、拨乱反正、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当今中国伴随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近,正意气风发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已经引起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政治势力的密切关注。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从“中国梦”中获益,“中国梦”也逐渐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认同,但由于意识形态、所处立场、观察角度、认知程度的差异,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认知还存在很多差异。祝贺者有之,期待者有之,借力者有之,观望者有之,困惑者有之,不安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恐惧者有之,敌视者有之,赤裸裸地遏阻和破坏者也有之。为了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梦”的认知,作者强调,“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联结,以谋求全球化的“双赢”或“多赢”格局为价值诉求,通过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准则,来打破传统的“零和”博弈定律,颠覆西方“国强必霸”的逻辑陷阱,使国际社会相信“中国梦”的实现不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必将造福世界人民。在作者看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过自塑文明、开放、和平、负责等的大国形象,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面对少数国家别有用心的污蔑与抹黑,中国要更加坚定“中国梦”走向世界的脚步:要释梦,用真挚的诚意打动世界;要筑梦,用宏伟的蓝图联通世界;要共赢,助力世界发展与繁荣。这样回答“时代之问”,有助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文明体在面对“古今”“中外”双重叠加在同一时空的情况下,协调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4.该书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颇有参考价值的大思路。这个问题之所以需要大思路,是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的未来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已经成为“时代之问”的一个焦点。在近年来关于“中国梦”的讨论中,许多人把全球化仅仅当作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变量。但作者独辟蹊径,把两者理解成一种互动关系。在作者看来,一方面,全球化是“中国梦”的多维坐标,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全球视野和全球思考框架。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中国将以迅速崛起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并成为塑造全球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全球化提供更多的正能量;“中国梦”将以其特有的价值追求,对全球化进程进行必要的引领。作者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厘清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不同认知”;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塑造好负责任大国形象”;四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五是“夯实中国梦的前提和条件”。应该说,这些对策建议把握住了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梦”的宏观要旨。
5.该书还有一点可贵之处,那就是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有清醒而恰当的期许。作者在该书“后记”中指出:“没有谁会自诩通过一本专著解决了某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最好的结果是把这个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并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后记”的结尾,充分反映了作者将沿着现有的研究方向满怀信心、不懈努力、孜孜以求。
(本文作者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