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河道普遍存在着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为了治理该情况需要积极运用河道修复技术,使河道及其周围的环境得到改善。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河道的治理现状、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以及这些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
完整的水生態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水生动物、微生物、原生动物,并且这些生物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水中的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降解作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就是利用水中各种生物的特性,在水体中进行有计划地培养水生生物从而减少水体污染,保证水质的一种水生态治理技术。这种技术的成本较低而且治理的效果比较好,对于河道污染的控制具有良好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河道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污染问题,被严重污染的河道数量很多,不仅危害了自然环境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开始逐渐恶化。河道的污染对周围的环境以及生态体系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河道周围的生态结构已经消失,在枯水期时很多河道变得干涸,在雨季时又会出现洪涝灾害。这些问题与环境污染息息相关,所以相关的部门和环境保护治理机构一定要重视河道的治理工作,利用好水生态修复技术,使河道恢复自身原有的调节作用。
2.1 生物修复技术
要想让河道的水生态恢复到更佳的状态,就需要使河道的环境恢复生物的多样化,使水体周围的环境重新焕发活力。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培养水生动物,另一种是培养水中的微生物菌群。很多河道的周围会有农业生产活动,大量的农药、化肥会逐渐进入河道的水体中,使水质的含氧量异常增高,促进了水生植物的过量生长。为了防止这种问题,可以在水体中投入一些如草鱼、鲫鱼等适应性比较强的草食水生动物,保证水中生态环境的平衡。另外,也可以培养一些微生物菌群来分解水中的污染物,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对水体进行人工增氧,使菌群具有良好的分解能力。在使用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技术时要注意结合水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菌种。
2.2 河岸生态修复技术
河岸生态修复是通过修复河流两岸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植草护坡等方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往河道的岸坡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水利工程,而现在岸坡又多了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例如,在一些湍流较急的河岸可以种植一些抓地能力强的低矮植物,这样可以对水土形成有效的保护。这种方式使得工程系统更加环保,适合当地的河岸地形结构,保证生态、经济的双效益。另外,可以在护坡工程中配置合适的乔木、灌木、草地等植物,特别是结合当地生物栖息特点进行河岸修复,尽量构建与原生生物生态环境类似的河岸环境,为这些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在岸坡上布置良好的绿化系统还可以改善河道周围的土质,树木的落叶在腐烂以后形成的腐殖质为水生动物提供了营养物质,使整个河流和河岸形成一个共生和谐的统一整体,最终全面修复水生态系统。
2.3 物理修复技术
由于生物修复技术发挥作用比较缓慢,河岸生物修复技术的实施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使用物理修复技术来改善现状。比如某些河流周边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导致了河流内的泥沙量大,在非降雨的季节,水中的生物存活艰难,这时就可以采用物理修复。先把周围的河岸进行加固,防止更多的泥沙流向河道,然后进行全面的清淤作业,给水中的生物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再采用其他的措施来整治河道,提高河道整治的效果。
2.4 人工浮岛技术
运用先进的技术在河道中投放人工浮岛是进行河岸修复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种人工浮岛上会培养植物以及微生物,使其进入河道后能够发挥生物治理功能,对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降解,从而净化河流水质。人工浮岛的投放、维修以及操作都比较简单,有很强的机动性,不仅能够发挥治理河道的作用,还可以形成一种新鲜的植物景观,为河道增添美感。
2.5 人工湿地技术
建立人工湿地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技术,涵盖了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专业领域,利用这些学科的相互作用实现对水生态的治理。这项综合性的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对河道坡度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人工湿地系统能够使河水自身的净化能力得到提高,对周边的气候、大气、环境等都有着一定的调节能力,而且其通过一定的设计之后,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为人们的生活以及各种动物带来了更好的栖息环境,整个形成的周期要明显快于自然生态的形成周期,对于现代的河道治理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3.1 植物种类的选择
不同的河流被污染、破坏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治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污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修复技术,并规划好河道生态的治理修复方案。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植物种类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治理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地理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合种植、性能良好的植物类型,保证植物能在种植地良好生长。比如在降水量较少的北方地区要选择一些能够适应干旱、寒冷气候的植物种类,在降水量较多的南方地区优先选择耐涝的品种,还要选择一些对水质有一定的净化能力的植物种类。此外,还要考虑植物的多样性,既要有高大的乔木,又要有低矮的灌木、草植,使这些植物之间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关系,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加完善。通过优选植物的种类,来保证河道的生态系统能够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净化能力。
3.2 保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河流的生态系统是极为复杂的、长期演变而成的一种生物多样性结果,一旦遭到了污染和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而且需要的时间非常的长。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时一定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制定长期的规划和政策,在日常工作中坚定河道治理的决心,放平河道治理的心态,一步步稳扎稳打落实相关的河道治理措施。在对河道进行修复之前,需要对原有的河流形态以及生物群落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并形成科学性、可行性的报告,明确相关的工作重点,尊重生态系统的形成规律,运用适当的修复技术,推动河道生态的恢复。河道治理的相关人员要充分利用河道中的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保证它们的成长与共生,使各个生物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3.3 注重动植物均衡发展
仅仅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就想将被污染的河道恢复到被破坏前的生态水平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要充分注重各种科学技术的综合利用。在被污染和破坏的地区应及时采取相关的技术措施加快对河道的整治工作,以免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危害。在河流周边进行布局规划,合理规划建筑和植物的配置,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城市、乡村提供更为美观的观赏环境。注重食物链关系,改善周边的环境,利用植物为周围的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保证各种动植物能够均衡发展,从而促进水生态的改善。
河流对于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河流生态环境都正在遭受着污染与破坏,为了实现河道水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和谐发展,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对河道的治理力度,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生物修复、河岸生态修复、物理修复、人工浮岛、人工湿地技术等相关的修复技术,积极修复河道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净化水体,促进各种生物多样化发展。
作者简介:史督(1995-),男,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