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云
徐顺娟 江苏省中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第一届心力衰竭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协中国针灸学会会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红十字会救护队健康科普专家。长期从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厅局级课题。擅长各种老年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指导。
酷夏来袭,在室外待上不到几分钟就大汗淋漓,长时间在室外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防暑降温。那么,该怎样有效预防夏季中暑呢?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患者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一般来说,轻症患者表现为体温升高、皮肤灼热、出汗、口渴、四肢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重症患者可以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可出现肌肉损伤、肝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出现呼吸、循环功能衰竭,临床上有部分重症患者因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江苏省中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徐顺娟医生表示,夏季温度、湿度较高,老年人、户外工作者以及有心脑血管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是中暑的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避暑降温,防止出现中暑。
当机体不能够适应和耐受环境高温(高于32℃)、湿度较大(大于60%)和无风状态时,体内产生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从而发生热量蓄积、体温上升,进而中暑。
徐顺娟医生表示,医院每年夏天都会遇到老年人中暑的病例,老年患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可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严重者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或合并肢体抽搐、二便失禁等。因部分症状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相似,故需进行鉴别,如果在夏季发病,有中暑的外部条件,一定要排查是否为中暑。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出现中暑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
1.机体自身热量产生增加:在高温、高湿、不透风或强热辐射下,老年人长时间从事剧烈活动或劳动,机体热量产生增加。
2.周围环境温度上升:环境温度升高时,年老体弱多病(尤其合并有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等)的人群,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不能对自身体温进行良好的调节,身体从环境当中获得热量增多。
3.散热障碍:汗腺损伤或者缺乏,如皮肤烧伤瘢痕形成、汗腺缺乏症等导致患者出汗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心血管功能下降,可导致散热减少,常见于高龄、心功能不全患者;部分老年人服用影响出汗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和抗组胺药等导致出汗减少;肥胖和衣服不透气等也可导致散热障碍。
因此,患有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患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谨防中暑。还有一些因过度肥胖或者虚弱、认知功能减退等导致生活失能的老年人也会容易中暑。部分老年人居住环境狭小、不通风,或者養成了节省的习惯,温度很高时也不愿开空调、风扇等,都是促使老年患者体温持续增高的因素,导致老年人成为中暑的高危人群,因此,老年人需要家属和陪护人员的特别关注。
身边老年人发生中暑要及时处理,快速降温是治疗的基础。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是老年人机体素质较差,如果降温的方式不合适,会导致皮肤软组织的损伤,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心搏骤停。
老年人如果发生中暑,应尽快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按摩皮肤以促进散热。若老年人神志清楚,可以先喂其饮用凉开水、盐开水或者绿豆饮等;用冷水擦拭皮肤,用毛巾包裹冰块放置在头部和腋下、腹股沟处等进行物理降温。如果病情严重,神志不清者,可以指压患者的内关、涌泉等穴位尝试急救,保持患者头侧位防止误吸,并立即拨打120送至医院进行专业的抢救。因为中暑发热与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不一样,处理方法也不一样,所以不建议大家在家中自行口服药物,以防延误治疗。
1.中医有“心通于夏气”之说,夏主火,内应于心。夏季高温酷热,人们很容易心烦气躁,导致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负担加重,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其体质比较虚弱,严重者会造成心肌缺血、血压升高。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夏要养心,高温天气格外要注意养护心阴,保持愉快情绪,有基础疾病者要坚持服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静,静则生阴,阴阳协调,做到“心静自然凉”。
2.高温天气里应尽量在室内活动。如条件允许,应开启空调。如果家里没有空调,可以借助商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避暑。哪怕只是待上一小段时间,也可以很好地帮助降温。使用电扇可以暂时缓解热感,然而一旦气温超过32摄氏度,电扇对预防中暑发生的帮助甚微。
夏季可用凉水洗脸、擦拭身体,尽量减少炉灶、烤箱等的使用。如一定需要长时间使用炉灶、烤箱等,则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经常离开厨房,在背阴或凉爽通风的地方休息。
3.老年人及家属应随时关注夏季气温与湿度的变化,尤其有基础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意识到夏季对于自身的挑战。日常可以选择轻便、浅色、宽松的衣服,保持凉爽、通风的居住环境。天气炎热时,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早上或者晚上较为凉爽的时候,户外活动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感知,如果出现心跳加速、胸闷不适、头晕、乏力等情况,立即停止运动,寻找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补充水分,必要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4.高温天气,不可剧烈运动,但适当运动锻炼,可以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因此,最好选择清晨和傍晚进行室外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游泳等,还可以选择闭目养神静坐,每次20分钟,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减轻心理压力,一举多得。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运动应慢慢开始,逐渐增加强度,让身体慢慢适应外界的环境。
5.夏季饮食要清淡,不适合吃高热量、油腻、辛辣的食物;出汗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喝一些淡盐开水以适当补充盐分。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中医特色的代茶饮,如绿豆汤或绿豆饮(也可以加一两片薄荷叶)、桂花酸梅汤(将乌梅浸泡半小时,煎煮15分钟后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钟后过滤取汁)、金银花茶(金银花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薄荷凉茶(鲜薄荷叶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等都具有清暑降温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丝瓜汤、冬瓜汤、西瓜翠衣饮(西瓜皮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菊叶汤、鸭舌汤等也是夏季推荐的食物。
6.刮痧疗法是中医传统特色疗法,简单实用,见效快。如果老年人夏季出现头昏乏力、汗出不畅、食欲减退等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中尝试简单的刮痧,取穴常用印堂穴、风池穴、大椎穴、华佗夹脊穴及六阳经循行部位,刮痧时间10~15分钟为宜,强度以老年人的耐受度为准,不可强求出痧;刮痧之后,要让患者休息,适当增加饮水。
如果效果不佳,尽快到医院接受专业的中医治疗。除了刮痧疗法外,中药汤剂、针刺疗法等都是中暑中医特色治疗的很好选择,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编辑 周逸宁)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