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芬
七八月份的盛夏,酷暑难耐,尤其是午后,暑气蒸腾的厉害,钢筋水泥之下的城市,就连空气也是灼热的。到公园里走走,一声声高低起伏的“蝉鸣”传来,让人更觉得燥热,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想起了童年岁月里和蝉有关的趣事。
蝉在我们老家叫“马笛嘹”,后来到城市后知道蝉还有个大众的名字叫“知了猴”。我记得小时候,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槐树和一颗老榆树,每到盛夏中午,树上的“知了猴”就不知疲倦的放声叫着。妈妈身体不好,上午下地干活,中午想着躺一会儿,我们老家叫“歇工儿”,可是知了的叫声一直响着。伏低——伏凉—这是我们老家把知了的叫声相声化了。妈妈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的无法休息。弟弟看到后,就拿着棍子上树把知了驱赶走。我和弟弟觉得这样还不够,就从家里的面缸里拿一些面粉和成面团,粘在长长的竹竿顶上,拿着顺手的“武器”上房顶,小心翼翼的爬在大树上,屏住呼吸,慢慢靠近知了,对它准猛地一捅,就把知了给粘下来了。即使粘不住也把它吓跑了。这是我记忆中我们弟妹们唯一的上树爬墙不挨打的时候。
光阴荏苒,我工作了,做了妈妈。记得在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住在了单位里的筒子楼。在我们单位院里有着成片的大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风行吃炸知了猴。据说知了猴的肉是高蛋白低脂肪。夏季的雨后,到了傍晚,住在筒子樓的爸爸妈妈们带着孩子,手拿手电、小罐头瓶还有小木棍,就去树林里寻找“知了猴”了。“知了猴”一般蛰伏在地下二三十公分,怕光。它必须在一夜之间破土上树完成蜕变。雨后,土地湿润了为“知了猴”的蜕变加了一把劲。等待出土的“知了猴”弓着腰,不断地向上爬着,我们只要仔细找寻那些像蚂蚁洞的洞口,用小木棍轻轻地一拨,薄薄的一层土就开了,漏出卷缩的“知了猴”幼虫。孩子们就兴奋的大声喊着——又找到了一个。我因为怕蚊虫叮咬,带着女儿找“知了猴”的差事就由爸爸负责了。有一次女儿噘着嘴,爸爸拉着个脸进了家门,看着被蚊虫叮咬的满身包女儿,我忙笑着问收获怎么样,女儿带着哭音说“我们才找了三个,洁洁爸爸找了十三个”。我知道爱人是个急脾气,不用说是没有耐心。我连忙哄这女儿,“别急,回头妈妈给你去买”。女儿慢慢长大了,抓“知了猴”这种事儿后来就再也没有去过。
从书上查,蝉蜕还是药材。知了幼虫变成知了,要在地下等待很长时间,我们要善待“知了猴”。
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到處是混凝土覆盖,柏油马路宽敞平坦,所有的裸露的土地都硬化了,对于我童年的蝉趣和女儿童年的“知了猴”零食趣事很难再现了。对于蝉趣也只能听听这一声声的蝉鸣了。
选自《当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