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径: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建议
首先,对短诗《繁星》三首的教学建议。要把一个文本教好,必须把文本解读好,理解好。我们来尝试解读冰心的《繁星》。
第一个问题:诗中的“这些事”能否改为“这些人、这些景”?第一首《繁星(七一)》,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首诗根本没写事,它其实写的是景: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是一个场景。那么,能不能把“这些事”改成“这些景”——“这些景是永不漫灭的回忆”?诗人为什么用“这些事”,这是第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漫灭”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般都说永不磨灭,冰心为什么用“漫灭”?解读文本就是提问题,对文本提问题,“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文本的解读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就是咬文嚼字。
我们再来看《繁星(一三一)》,第一首诗的首行“这些事”后面是破折号,引起下面的列举,而这首的首行“大海啊”后面用的是感叹号,首句就是抒情。“大海啊”后面为什么不用破折号?“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为什么要连续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它好在哪里?
第三首《繁星(一五九)》,开篇也是在“母亲啊”后面用了感叹号抒情,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有什么不同。“天上的风雨”是自然的风雨,暴风骤雨,斜风细雨,而作者“心中的风雨”是什么?我的烦恼,我的困惑,我的痛苦,我的悔恨,这是我心中的风雨。心中的风雨来了,为什么我只躲到母亲的怀里?为什么母亲的怀抱能给我化解心中的风雨?作者对母爱的赞美,是从什么角度,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的呢?
冰心有一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便是她诗歌中的文学主题。爱母亲,爱自然,爱童年,爱的情感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冰心的诗篇。所以,我们只有抓住“爱”,对母亲的爱,对大海的爱以及对童年的爱,才能找到解读冰心《繁星》三首的“金钥匙”。
基于对文本的提问和解读,我对这三首短诗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第一,所有诗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读出诗的韵味。第一首诗中的“这些事——”,破折号意味着朗读时语言要稍微轻缓延长。第二首,“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要读出感叹号和问号的语气效果。重视朗读教学,读出诗的味道,是诗歌教学的第一要义。
第二,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读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母亲的膝上有谁?孩子和母亲可能会干什么?可能在讲故事、猜谜语、吃月饼、做游戏......让学生通过想象,充分感受到美好动人的画面,体会母女温馨之情。
第三,诗人为什么对大海有这么深的情感?适当补充冰心小时候的经历,以及冰心写大海的诗句。通过查资料可以了解到,冰心的父亲是海军军官,因此冰心童年时住在海边,对大海有特别深的情感,大海的波涛常常回响在她的梦里,大海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教师适当补充资料,易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创作的情感。
第四,引导学生理解“天上的风雨”和“心中风雨”的区别。(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诗人不直接写爱大海和爱母亲,而先写星星、花儿和鸟儿,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诗歌比兴的手法,体会诗歌语言运用之美。
第六,引导学生体会短诗句子排列的形式美。冰心的每一首小詩,句子排列形式是不同的,这种多样的排列形式,具有建筑美和形式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诗歌摘抄本,把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摘抄在上面,作为课后的拓展性学习。
我们来看一看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骨干班的黄海娟老师执教《繁星》时的教学安排。
首先,黄老师用课件呈现星空之美,让孩子们直接观察星空当中有什么。然后,引出课题,对“繁”字的书写技巧进行指导,再引出诗人冰心,了解冰心的三首诗。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给难认易读错的生字标上音,并了解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诗歌让我们用美的眼睛看世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美在哪里,然后抓住关键词“漫灭”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走进“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想象在母亲的膝上,孩子和母亲可能会产生哪些互动。黄老师利用课件,以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指导学生配乐朗诵,逐步引导学生背诵。
学习后两首诗时,抓住它们开头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大海啊!”“母亲呵!”两个感叹句直接歌颂了大海,赞美了母亲。再适当拓展诗人童年时期的海边生活,并出示冰心自传中的话:“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大海的描写。”“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冰心之所以如此怀念大海,跟她的童年生活息息相关。黄老师让学生带着更深的理解,在配乐中朗读诗歌,强化情感体验。接着,引导学生比较两个“风雨”的不同,并在配乐中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最后点题,“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除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在摘抄过程中感受诗歌编排错落的形式美。
我们再来看《绿》这首诗。
第一,对诗的解读。首先,要了解这首诗创作于1979年,当时“四人帮”被粉碎,诗人艾青被平反,获得了第二次政治生命,也获得了第二次创作的生命。诗人通过歌颂大自然的绿色来歌颂社会的春天,人生的春天。所以,这个春天对于艾青来说,也是他生命重获自由的春天。
诗人为什么觉得“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他看到的真是这样的吗?不是的,诗人有的时候不讲道理,他只讲情,只讲感受。因为政治的春天来到了,诗人满心喜悦,所以他感到一切都是绿的,风是绿的,雨是绿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就是诗人的感受。所以现代诗更讲究诗人的感受。“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是怎样的画面?万事万物,一切都在跟着节律来飘动。对这种特殊的诗歌应该怎么解读它?
第二,教学建议。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好这首诗。其次,引导学生想象风是绿的,雨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一切都是绿的。根据这四句话,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接着,比较阅读宗璞的《西湖漫笔》,体会散文和诗歌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艾青的诗歌语言是整齐的,他重视写自己的感受,抒发感情;而宗璞的《西湖漫笔》观察仔细,描写入微,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概括起来说,散文写的是“眼中的绿”,诗歌写的是“心中的绿”,这就是两者最大的不同。散文更侧重描绘的是自己眼中看到的自然绿,并把读者带到那个场景当中。它描摹得很细致,连石头缝里的绿都写了,就像台摄像机一样,把所有的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景都在散文中呈现。但是诗歌不同,诗歌着重写自己的感受,不可能像散文那样细致地描摹。这就是诗和散文的不同,一个是“眼中绿”,一个是“心中绿”。最后,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我们来看第三首诗《白桦》。
第一,对诗歌的理解。诗人歌颂的白桦是怎样的形象?全诗共四小节,第一小节主要写雪中的白桦,第二小节写白桦的树冠潇洒,第三小节写白桦的姿态挺拔,第四小节写白桦光华照人。全诗从四个角度歌颂白桦。那么诗人是怎样观察和赞美白桦的?从空间上看,是从整体到局部;从时间上看,从黎明到朝霞,从寂静中的白桦到在朝霞光彩中的白桦。那么诗人为什么这么喜爱白桦?他仅仅是贊美白桦吗?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诗人赞美白桦就是赞美俄罗斯民族高大挺拔的民族形象,坚强不屈、英勇武威的民族精神。叶赛宁的一本诗集就以《白桦》为名。就像我们读过的《白杨礼赞》,作者赞美白杨,也是赞美边区人民的革命精神。
对于《白桦》这首诗的课堂教学,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首诗特别押韵,要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
第二,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第三,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读一组词语:洁白的流苏、晶亮的雪花、灿灿的金晖、银色的光华、姗姗来迟的朝霞、白雪皑皑的树枝。为什么在这些事物之前都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流苏是怎样的,雪花是怎样的,金晖是怎样的,光华是怎样的,朝霞是怎样的,树枝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准确的词语把事物的特征写具体,丰富学生的词汇。譬如我手中的茶杯,从色彩上来说,是红色的;再仔细看,杯身上刻着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从形状上来说,它是圆柱形的;从质地上来说,它是陶瓷做的。这个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观察事物的时候,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用准确的词语来表达事物的特征。
第四,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交流摘抄的诗歌,并试着当小诗人写写诗,写完之后和同学交流。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让学生在摘抄诗的过程中学会写诗。如果我们总是站在岸上做游泳教练,总是做口头革命派,那学生永远做不了小诗人。
我们来看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
诗人为什么突出雨过天晴?诗人写了雨过天晴后的哪些景物?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哪种写作手法最突出?你看诗人的语言表达:泥路是温柔的,小草是炫耀的,白菊是抬头的,凤蝶是智慧的,新阳是推开的,溪水是晕皱的,云朵有自己的脚迹,整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为略读课文,我们教这首诗时要适当粗放一点,让学生背诵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诗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小诗,要能体现诗歌的某一特点,让画面说话,用上拟人的手法,或者语言押韵。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老师教学这节课,沈淖然同学现场创作了一首诗——《雨林》:
雨儿不再撒下珍珠,
像在同情感冒的鹿。
小猪享用鲜嫩的苞谷,花儿也在吮吸雨露。看着河边丰满的葫芦,狼群融入牛乳般的雾岚深处,听着大象幸福地敲打着地面——这只大鼓。这位同学的诗很有味道。第一,押韵。
第二,充分表达出对雨林万物的喜爱之情。雨儿在他的眼中是珍珠,鹿感冒了,多么可爱的语言。狼群融入牛乳般的雾,把迷茫的雾比作牛乳,描写得多么细致传神。最妙的一句话是“听着大象幸福地敲打着地面——这只大鼓”,把地面比作鼓,幸福地敲打,诗句很有童趣。我觉得这首儿童诗非常好,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美妙。
再看陶滢瑄同学的《蜗牛——雨后的象征》
云把天擦亮了,
把雨擦停了。
慢慢地,
一只随遇而安的小蜗牛爬着,
慢慢地,
它成了雨后的象征。
“云把天擦亮了”,太美了,多么童真而富有诗意的表达!我们常常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两位同学写的儿童诗极具味道,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要充分相信儿童,相信儿童的潜力。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这样美妙的诗句,关键是教师要相信他,启发他,让他知道现代诗的特点,要用拟人的手法,要充满感情,要运用一些传统的技法表达对万事万物的热爱,这样才能把诗歌写好。
最后,讲一讲综合性学习——合作编小诗集。我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四个特点:第一,活动性,也叫实践性。综合性学习是通过活动来开展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参与其中。
第二,自主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第三,探究性。综合性学习要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我尝试,主动合作。
第四,开放性。综合性学习是没有边界的,它打破了教师的边界,打破了学习的边界,它向一切形式敞开,向网络敞开,向书籍敞开,向自然的万事万物敞开。
我认为编诗集可分为四步进行。
第一步,收集诗歌。可以收集喜欢的诗人的诗歌,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像前面两位学生创作的诗歌,就是很好的儿童诗素材,还可以收集跟诗歌有关的故事和资料。
第二步,分类编排。学生可以按主题分类,赞美母爱、赞美父爱、赞美植物及写动物等;可以按诗人分类,冰心、艾青、戴望舒,还有自己的创作;可以按照诗人年代分类,40年代的诗人、50年代的诗人、60年代的诗人、现代诗人;也可以按中外分类,中国诗人一类,外国诗人一类。
第三步,美化诗集。学生可以在自己创作的诗旁边配上插图,手绘或者用电脑配画,也可以用书法展示。可以給诗集设计一个封面,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第四步,展示评比。举行诗歌朗诵会,让诗歌走到每个孩子的心间。可以十个人一组朗诵,也可以开展班级诗歌朗诵会,并评比出“最美的诗句”“朗诵大王”“最美诗人”等奖项。
需要强调的是,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不要包办。学生亲身实践,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合作碰撞、逐步完善。我建议全班可以按四个小组汇编诗集,进行竞赛。每个小组选出主编、美工,每个人分工负责一个板块。最后,评选“最佳主编”“最佳副主编”“最佳美工”,学生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
李森老师在综合性学习课例“轻扣诗歌大门”中,做了很好的教学尝试。
第一,李老师细分奖项设置:“最美目录奖”“最美诗歌奖”“最美书名奖”“最美装帧奖”“最美诗集奖”,以奖项评比激励学生创编诗集。将诗歌分类编排目录时,李老师也给予学生启发,可以按照主题分,按照诗人分,然后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自由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首诗。
第二,学生将自己写的最得意的诗和同伴交流,同伴之间的交流从摘抄的诗扩展到原创诗,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一一朗读诗歌,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第三,小组推选出一首最美的诗歌,再想一想这首诗美在哪里,还可以怎样修改。
第四,全班汇报。先由作者读诗歌,说说为什么写这首诗,其余组员分别谈诗歌美在哪里,最后提出修改建议。然后评比最美书名。有按照作者来起书名的,有按照读者来起书名的,有用代表作起书名的,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我跟唐诗有个约会》......命名的方式各种各样。在小组分工编写诗集的过程中,学生有的收集诗歌,有的整理诗歌,有的誊抄诗歌,有的设计封面,有的绘制插图,有的校编诗集,有的装订诗集,每项任务都有负责人,任务明确,最后进行诗集的奖项评选。
综上,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有这样四大关键要点。
第一,一定要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有清晰而突出的文体意识。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备课的时候把诗当作散文、记叙文来教,这是最大的忌讳。我们在反复讨论了诗歌的特点后,总结出要重视朗读,重视想象,重视诗歌比兴、拟人的写作手法,重视诗歌的语言之美。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诗歌的文体特点和语言之美。
第二,要整体规划大单元的教学目标,不要单兵种作战。现代诗歌教学是在整个大单元宏观目标的观照之下,来设计每堂课教学的分目标,教学目标要有宏观的大单元目标,这个意识很重要。
第三,教师要准确理解编者的大单元的逻辑结构,篇与篇之间的逻辑结构,课文与学生学习活动之间的关联,综合性学习和单元练习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定要准确地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
第四,大单元教学要体现学生在实践当中、在活动当中学习。教师要把理解、朗读、感悟、背诵和学生的创作、课外活动和日积月累融为一体,真正让学生通过一组现代诗歌的学习,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大量收集现代诗歌,最后自己能创作诗歌,能朗诵自己的诗歌,朗诵名人的诗歌,这就达到了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的目标。
(本文为孙双金老师在“《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奖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中的讲座,由编辑部整理,经作者审阅后刊发。)
(孙双金,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