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乡村振兴人才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2-07-04 13:41张潆丹张美全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突破路径乡村振兴

张潆丹 张美全

摘 要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缺乏创业条件,在生产经营技术支撑上缺乏专业能人,在实施乡村治理上缺乏人才引领。乡村本土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三峡库区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要突破这一困境,就必须正确面对当前三峡库区农村的现状,理性分析人才困境特别是本土人才缺乏的根源,因时因地施策,综合推进“创建”“训育”“引聚”“派联”“帮带”5个结合,构筑政策支持保障、做强新型农民培养、促进人才回流返乡、优化下乡派驻配置、构建帮扶互助机制,为突破乡村振兴人才困境开辟新路径,从而走出一条人才有保障、智力有支撑、技术有支持的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人才困境;突破路径;重庆市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4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大最难的宏伟工程[1]。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不足的问题已经不同程度显现,尤其在重庆市三峡库区(以下简称库区),人才匮乏的“硬伤”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现实困境。因此,立足库区实际,因地制宜创设全方位、多渠道的人才培育与支持体系,从根本上突破乡村人才短缺困境,已成为有效推进库区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1 现实困境

库区农村山高坡陡,经济落后,村民整体文化素质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较低,本土人才尤为缺乏。根据笔者调查重庆市三峡库区巫溪县土城镇,万州区恒合乡、长岭镇、分水镇等部分乡村的情况可见,库区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已成普遍现象,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效率和进程。

1.1 农村常住人口日渐减少,留乡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近年来,农村60岁以下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村民大量外出,留村人口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巫溪县土城镇平安村总人数492人,其中外出务工250人、留村242人;颜家村全村人口486人,其中外出务工258人、留村228人。在留村人口中,妇、幼、老、病、弱成为主体,且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及以下。由此可见,留村人口群体文化水平现状堪忧。

1.2 乡村本土能人留不住,外出人才和外乡人才进不来

乡村本土能人大多都会离乡外出,他们走出大山进入城市后,就很难再返乡种地,而外乡人才更不会轻易进山创业。巫溪县土城镇和平村全村1 353人,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9人、大学专科36人、高中(中专)363人全部离开本村,外出返乡人数为0,外来进乡创业能人仅2人;在土城镇条件相对较好的土城社区,3 076人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35人、大学专科253人、高中(中专)556人,受外出务工从众心理驱动,有文化的村民大量外出,留村具有高中(中专)文化学历仅7人,另有返乡能人5人。

1.3 村干部文化程度整体不高,难以担当起乡村治理“主心骨”

库区乡村的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大学生村官和驻村工作队屈指可数,乡村振兴在客观上缺乏本土人才引領。万州区恒河土家族自治乡水口村现有村干部6人,无一人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万州区长岭镇青石社区村居干部5人中,高中(中专)文化3人、初中文化2人。

1.4 乡村缺乏“种养加”专业人才,产业振兴缺乏技术支撑

为适应库区生态涵养型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政策上确立了以农林牧渔为主的产业结构,“种养加”是主导。目前,除乡镇农技人员外,乡村本土农技人才奇缺,传统的耕种和养殖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转变生产发展方式以推动产业兴旺缺乏人才与技术推动。从巫溪县土城镇、万州区恒合乡和长岭镇的部分村落看,村两委干部中没有农林牧渔加等专业背景的人才。巫溪县土城镇鱼塘村有青脆李、中药材两大主导产业,鱼塘村围绕“大健康、大康养”发展养生药材的思路,广泛发动村民参与中药材种植,并采取“统一”管理模式发展土城镇农产品销售,但由于该村仅有留乡人才3人、返乡人才2人,难以胜任产业发展及网上营销等重任;万州区分水镇大冲村仅有返乡创业能人3人,该村2个种植类、4个养殖类规模化种养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完全空白,相对懂行且有一定经验的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

2 主要原因

库区乡村人才匮乏,“三农”工作队伍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从先天看,库区农村多为原来划定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差,加上人们观念落后,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人才不足因此成为历史必然。从现实看,社会发展、乡村条件、政策保障、干部队伍结构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所以,只有追本溯源,才能厘清思路,寻找出符合库区实际的纾困良方。

2.1 城镇化工业化推进,加速了农民大量外流

同许多边远地区的乡村类似,务工与务农的收入悬殊是大量村民从务农走向务工的直接动因。而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则是驱使村民大量外流的主要动力。村民争先恐后外出打工直接导致乡村人口相对减少;当他们生活条件改善后,又普遍在城镇置房甚至移居城镇,从而导致乡村空心化程度日趋严重,乡村本土人才流失也就日渐突出。

2.2 乡村条件受到限制,人才回流创业缺乏吸引

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且效益低、周期长。在农村创业就必须引入科技手段,提升科技含量,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之路。然而库区部分乡村路不通、电不足、钱不够、缺人才、缺宽松灵活的扶持政策环境,让创业者望而却步。所以,乡村创业缺少条件、人才回流缺乏吸引,本土成长起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不愿回乡,外地人才更难涉足。

2.3 工资待遇与工作难度倒挂,村干部无能人可选

在库区,村干部已成为事实上的全能型干部,乡村振兴挑重担,基层事务一把抓,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库区村居干部的工资待遇与其他地区差距较大。所以,在村干部的选任中,有文化有能力的村民不愿担任,直接导致村干部在遴选上无能人可选,无能人可用,只能在有限的留村村民中“就地取材”或从邻村借人。

2.4 村官与驻村工作队员屈指可数,大多不具有专业能力

在库区,安排大学生村官和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存在着不平衡和遴选上的不足。1)大多数村居根本没有村官,也没有派驻工作队。所以受助的村居屈指可数,并非全覆盖。2)在遴选与派驻过程中,没有制定或者没有完全落实在遴选、派驻人员学历、专业、经验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导致遴选出来的村官在专业上不对口,选派下去的驻村工作队员缺乏“三农”工作经验与专业能力,从根本上无法满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支撑与技术支持的需要[2]。

3 突破路径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2]。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所以立足库区现实,构建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培养一批专注产业发展、热心乡村治理的本土带头人和新型农民群体,是夯实乡村人才支持体系,实现库区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3]。

3.1 落实“创建”结合,构建良好的政策倾斜保障

实现产业兴旺和村民生活富足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只有制定更灵活、更有力的政策制度机制,才能构建起乡村人才保障体系。1)从政策的层面创新库区乡村创业的激励机制,解决好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政策堵点和痛点,如在用地、信贷、税收、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宽松环境,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为乡村“引凤”提前“筑巢”,不断催生更多的家庭农场、乡村作坊、加工厂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2)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构建乡村振兴领导与组织工作体系,通过提高村居干部待遇,拓宽村居干部选拔渠道,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健全基层指导服务体系。3)在库区乡镇探索实施种、养、销等“三农”工作力量整合,创建更加有效的支持服务平台[4]。比如,根据产业布局组建“一乡一组”的产业振兴流动指导组。根据“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实际,在村委干部队伍中对接设立“一村一员”的专技特设岗。根据农民合作社、示范户、家庭农场的实际需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计划,建立产业辅导员队伍,确保对乡村人才支持的政策落地见效,更好发挥作用。

3.2 推进“训育”结合,做强高素质新型农民培养

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是一项全面、综合、长期的系统工程,农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都必须要由村民自己参与。所以,大力实施乡村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做强高素质农民和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就成为关键。1)要立足乡村产业、社会治理、生态涵养等实际,以区县、乡镇为主导开展乡村振兴等主题培训,包括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村组干部治理能力培训、适合农民就业的新职业新业态培训,以实现产业发展及乡村自治常识的基本普及。2)要瞄准乡村主导产业、特色效益农业项目、农村电商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遴选送培、送教下乡、远程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培育和壮大产业带头人队伍。3)要推动涉农中高职院校对接乡镇共建乡村振兴学院或乡村产业学院,联手乡镇农技站、本地创业能人、农业经理人组建田间讲师团,运用学徒制等办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渠道提升农民发展产业的技术技能。

3.3 做好“引聚”结合,创建柔性的人才回流机制

在库区农村“引凤”“聚贤”,有助于乡村人才体系的构建。在“引”上,要通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农村宜居环境,快速完善农村水、电、气供给和宽带网、公路网、快递网组建,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全覆盖,加速村民不断回流。同时,要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做好“故土乡情”“感恩回报”两篇文章,回引外出能人回乡创业,回引农牧企业进村落地,从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与技术推广。在“聚”上,要充分发挥库区青山绿水、高山峡谷、江河水域、巴渝文化和生态农业等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高山避暑、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吸引城镇人口、专技人才、退休干部,特别是本土籍在外的各类人才回乡退养、疗养、观光、居住,多方面打通集智聚才之门,多形式、多渠道促使人才柔性回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3.4 实施“派联”结合,优化遴选与派驻的精准配置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与农村工作队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当前,关键是要做好遴选与派驻,抓好人员的精准配置。1)要用好用活三峡库区后脱贫时代的帮扶政策,进一步提高村官、驻村工作队在空间地域分布上的覆盖率,构建形成多点互补、以点带片、点片面结合的网格化格局。2)在村官遴选上,要注重农林牧渔加等专业背景和“三农”情节的硬性要求。在派遣驻村工作队上,要优化人员组成。强调文化素质与专业结构,制定选派标准,明确专业要求,注重经验能力,力求做到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目标任务相适应、相匹配,坚决克服任务式的应付和凑数。3)要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人脉资源和协调优势,着力推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農业企业与乡村“联姻”,先进乡镇与落后乡镇“联姻”,先进村居与落后村居“联姻”,借“他山之石”弥补本土人才不足的短板[5]。

3.5 促进“帮带”结合,构建全域并进的互助机制

要全面推进库区乡村振兴,必须加大对落后乡村的常态化帮扶。要通过培育重点,形成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共进效应。在帮扶中,关键是要帮在点上,扶在“志”上,激发出农民发展产业和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和动力。在政府层面,要充分整合本区县、本镇乡的各类人才资源,针对乡村推出领导干部牵头抓总“一领一”、党支部为民办实事“一助一”、农业经理人“一带一”、致富能人“一帮一”,着力打造“组团式”的帮扶模式,在库区社会构建起乡村振兴帮、扶、带的互助机制与浓厚氛围。在村组层面,村居干部要加大宣传,做好动员,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业致富和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农民勤学善学,见贤思齐,对标看齐,从根本上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央视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5)[2022-03-26].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spbd/201802/t20180205_6136480.htm.

[2] 学习中国.习近平讲述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EB/OL].(2018-06-18)[2022-03-28].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618/t20180618_524273720.shtml.

[3] 魏乐仪.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J].甘肃农业,2021(8):22-24.

[4] 倪弘琰.打造“三支队伍”推进乡村振兴[J].河南农业,2021(26):1.

[5]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

[2022-04-15].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突破路径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
风景摄影的现状及突破路径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与突破路径的研究
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现障碍与突破路径
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现障碍与突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