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兵
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131
现阶段的基坑与主体衔接施工过程,往往为基坑支护完成,土方开挖至基底后进行土建主体施工。现行的施工工况大大增加了支撑的施工工作量,延长了施工工期。通过采用基坑半逆作法先挖后撑法的施工技术,利用中心区域盆式开挖的施工方法,实现中心区域主体优先出±0 m,通过利用主体结构与基坑支撑体系连接作为传力,减少了基坑支撑的施工工作量,同时实现了上下同步施工的施工工况,加快了项目施工进度[1-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二期工程(东区),位于苏州市姑苏主城区,平海路以南、平泷路以北,建筑面积330 000 m2。
本工程基坑南侧紧邻平泷路地下空间,北侧为锦莲河,东侧为已建合和项目,西侧为已建总院一期工程。工程基坑面积约为47 000 m2,基坑长约261 m,宽约181 m,基坑开挖深度12.3 m(局部14.3 m),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平面示意
本项目场地主要由杂填土、黏性土、粉土、粉砂组成。本场地地势低洼,在一期项目施工期间场地表层堆填了大量杂填土,厚度达4~8 m,特别是西侧靠近一期区域厚度较厚。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及影响范围内主要涉及①—⑤2层地基土,基坑基底位于⑤2层粉砂夹砂质粉土。场地内微承压含水层主要存在⑤1层砂质粉土夹粉砂、⑤2层粉砂夹砂质粉土。工程所处区域地层分布从上至下分别为①杂填土、④1黏土、④2粉质黏土、⑤1砂质粉土夹粉砂、⑤2粉砂夹砂质粉土、⑥粉质黏土、⑧1黏土。
1)工期紧。随着已建一期项目医疗用房的使用日趋饱和,以及古城内原有部分医疗部门将整体搬迁进入第一医院总院内,建设单位对总院二期项目的建设进度非常重视,工期要求非常严格,只允许比原有工期计划安排提前,而不能推后。
2)场地小。基坑临边与场地红线距离小,其中南侧仅有2 m,其余侧15 m左右,在进行基坑及地下室施工阶段能作为施工区域利用的场地小,周转场地非常有限。
3)交通组织难度大。本项目地处主城区,周边车流量大,基坑开挖面积大、开挖土方量大,基坑施工阶段土方开挖的快慢、结构施工阶段如何合理规划利用场地,以及大量材料的组织运输、交叉施工的合理安排等,都将影响本项目的顺利开展。
基坑围护结构采用排桩结合2道内支撑的支护体系,以布设圆环支撑(含栈桥)的方式,如图2所示。围护排桩为φ900 mm/φ1 000 mm的钻孔灌注桩,基坑止水帷幕采用φ850 mm@600 mm三轴水泥土搅拌桩进行隔断,基坑内采用管井进行疏干降水。第1道支撑采用800 mm×800 m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第2道支撑采用900 mm×800 m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
图2 支撑平面布置示意
结合本项目特点情况,基坑围护初步方案的优缺点分析如下。
1)优点:做法比较常规,土方开挖和结构一次施工完成。
2)缺点:支撑和立柱工程量大,2道混凝土支撑施工养护,换撑拆除,地下结构施工周期长。考虑周边施工场地限制,组织施工难度大,需布设大量栈桥、平台,造价高。支撑、立柱众多,挖土难度大、速度慢。
针对初步方案的优缺点分析,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我们提出需突破原有思维,优化深基坑支撑体系,调整挖与撑的施工顺序,考虑逆作法的思路。
逆作法作为一种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其优势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1)利用主体水平结构作为支撑,支撑刚度大,可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和提高基坑的稳定性,十分适用于周边环境有严格保护要求的基坑工程。
2)在常规的框架结构中采用逆作法,可以节省大量临时围护结构的工程量,具有较为明显的经济优越性。
3)可实现地上、地下同步施工,大大加快地上结构的施工进度,节省总工期,使业主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树立良好的工程进度形象。
4)逆作法可将地下室顶板加固作为施工平台和材料堆场,可有效解决周边施工场地不足的问题,加快材料转运和施工进度。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基坑方案与设计单位共同讨论,进行如下优化,调整如图3所示。
对深基坑支撑体系的优化研究,调整挖与撑的施工顺序,在深基坑竖向结构完成后,中心区域先行开挖,周边留置土体作为临时护坡,对支护结构进行反压。针对西侧厚填土区域采用φ700 mm@500 mm双轴搅拌桩进行深层土体加固,确保土体稳定。
采用中心区域先行完全敞开挖土施工。中心区域面积约占基坑总面积60%,可大幅加快挖土速度,最大程度缩短中心区域主体结构的施工工期,取消大量临时混凝土支撑、栈桥及立柱桩,减少后期支撑拆除工作。
在工程进度上,中心区域范围内4#塔楼和1#门诊楼等大部分区域可以率先进行上部结构施工,满足建设单位针对工期提前的要求。待中心区域结构施工B0楼板形成,结构中心岛区域转化为施工平台和材料堆场,有效解决周边施工场地困难问题,加快材料转运。
中心区域地下1层和地下2层结构楼板与支撑连接,参与围护支撑体系的传力,第2道支撑由混凝土支撑优化为钢支撑,加快安装和拆除的施工速度。中心区域上部结构与周边区域挖土和地下结构同步实施,进一步加快中心区域上部结构施工进度。
因基坑开挖顺序的改变,由“先撑后挖”调整为“先挖后撑”,施工工况也随之改变,需重新绘制各阶段施工工况,指导施工。
在深基坑竖向结构完成后,中心区域先进行盆式开挖,周边留置土体作为临时护坡,对支护结构反压。第1级坡高3.95 m,坡比1∶2.0,平台长3.5 m;第2级坡高3.95 m,坡比1∶1.5。中心区域周边土坡坡体稳定性分析,采用规范方法及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坡体稳定计算。
针对基坑支撑体系的调整以及开挖顺序的改变,对调整后的基坑各项安全数据进行复核验算,安全系数满足要求。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建模,进行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本工程基坑开挖对邻近建(构)筑物、管线等的影响。为了提高计算精度,按对称问题取基坑的一部分为计算范围,采用平面有限元分析。根据整体模拟计算分析,基坑中部土方开挖至基底时,基坑周边最大水平位移15.7 mm,竖向最大沉降位移13.9 mm;支撑结构形成后,周边区域留置土体挖除,基坑周边水平和竖向位移基本无变化。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计算汇总
在基坑施工前,应进一步复核周边环境,并明确周边管线情况,细化周边管线布置及保护处理措施。明确施工荷载,基坑边严禁超载。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边坡留土及动态土坡的稳定性。
编制详细的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针对中心区域土方合理分区,确定时序,克服长边效应,土方开挖按施工区段划分及进行施工组织,边坡开挖后及时进行护坡喷锚工作,做到随挖随喷,确保边坡稳定。
合理安排降水方案中的管井平面布置,可局部调整管井布置位置,避开地下室结构梁、柱,向坑中坑靠近;编制详细的轻型井点施工方案及轻型井点、管井降水运行管理内容,在土方开挖、中心区域结构施工阶段,确保基底水位在底板下0.5~1.0 m,同时编制好雨天基坑明排水的管理方案,确保特殊天气的边坡稳定。
中心岛主体结构施工,应编制详细且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重视施工对快速完成支撑的影响。主体结构中伸缩后浇带改为膨胀混凝土加强带,从而保证中心岛区域地下l层结构的完整性,以满足传递水平力的要求。
编制应急方案应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在应对围护可能产生的变形及地下水方面。应急救援预案中须有应急物资配备,以及应对基坑变形、基坑渗漏、地下水突涌等的应急处理措施。
根据优化后的基坑施工方案,编制详细的基坑监测方案。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沿基坑设置地表垂直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部垂直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支撑轴力监测点、坑内外水位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本项目自基坑开挖至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地表最大垂直位移8.92 mm,桩顶最大垂直位移8.71 mm,桩顶最大水平位移13.30 mm。由此可知,位移变形数据均小于30 mm,满足规范要求且均小于理论计算值。支撑应力最大为1 035.1 kN,小于控制值3 000 kN,亦符合设计要求。
通过位移数据及应力数据分析,中心区域开挖留置土体护坡稳定、优化体系受力合理,工程理论计算及工程实测数据均符合规范要求,达到了相互验证的目的,优化方案可行性得到实践证实。
本项目位于主城区,又存在深厚填土的不利条件,在优化方案时突破传统思维,对厚填土进行加固、反复验算。本基坑采用将传统力学方法和有限元数值分析相结合,针对工程特点进行设计方案和施工优化,先挖后撑,并结合了“顺作法”和“逆作法”施工的优点,可以称为“半逆作先挖后撑法”。目前这种方法具有保护环境、降低造价、方便施工等诸多优点,可在今后基坑工程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