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锋
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是当下不少学校和教师的追求,笔者立足科学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学习单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学习单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使用的一种辅助其自主探究学习及进行评价检测的工具。学习单的本质是具有问题导向的整合了不同资源的学习资料,其具有监测、调查、反馈的功能。
那么,为什么要设置学习单呢?课堂教学中任何类型的学习资源,都是为优化教学效果服务的,学习单的两翼是“教”与“学”,内核是评价。“教”的这翼对标国家课程要求,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降低或超出课标要求的现象,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也会存在深度和广度模糊的问题,而学习单则可为基于评价的“教”提供载体。“学”的这翼需要满足学生把握自身学习情况的诉求,虽然纸笔测验能够实现这样的目的,但其做不到及时监控、时时监控。而借助学习单就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调适。
学习单关注教学内容在课标中的原点。课标是教学的方向和依据。把握课标,定位教学内容,能让学习单更好地发挥作用。以苏教版《科学》三上《认识固体》为例,教师在设计学习单时,首先要梳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教学内容要求,认识到固体特征的内容隶属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这一核心概念。把握具体教学内容的定位对课堂教学十分重要,这能让我们找到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仍以《认识固体》为例,我们知道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体是可见的,也是可观察的,所以物体可以被肉眼观察到的特征应是教学的基础。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视“基于特征的教学”,忽视“基于观察的教学”的问题,所以分析课标,定位教学内容,能够帮助教师找到课堂教学和评价的原点。
学习单关注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焦点。找到了新课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定位还不够,要了解更多信息,我们还需要研究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和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涉及物质科学内容的主要有四个核心概念,第一个是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这一核心概念涵盖七个方面内容,与《认识固体》一课联系最紧密的是“物质具有一定的性质和功能”。鉴于此,我们可以找到《认识固体》一课教学的落脚点,即学习固体的质量、体积等性质和特征。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已经对物体轻重、薄厚、颜色、粗糙程度、形状等外观特征进行过学习。在中年级,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工具来测量物体的特征,认识计量单位并学会记录。这样的定位能使我们明确《认识固体》一课教学的焦点。
明白了新课标的要求,还要知道教学结束后要评什么。为此,笔者结合核心素养(见表1)细化评价指标。当然,这样的评价指标是一般的、普遍的,在运用于《认识固体》一课时,教师要进行转化、细化,从而有效把握《认识固体》这一课究竟要教到什么程度。以“科学观念”为例,我们将这一指标中的“科学理解”和“观念运用”进行分解,形成《认识固体》一课的评价要点(见表2)。
表1 学生核心素养构成指标
表2 “科学观念”素养评价要点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很大,为此,教师有必要对评价进行分层。以“科学观念”这一维度的评价为例,笔者将其分成三个层次(见下页表3),有了这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了测量和评价的框架。
表3 “科学观念”素养分层评价细目
至此,评价的依据已经基本完备,可以将核心素养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评价进行对接,可拿什么来评价,又如何对接学习和评价呢?此时就可以依托学习单了。
1.通过访谈找到学习单编制的关注点
学习单要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难点加以关注。通过研读教材,笔者发现《认识固体》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固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是固定的,特别是认识到固体的大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固体有固定形状这一核心特征不会发生变化。这一认知难点体现在固体数量的多与少与体积的大与小两个维度上,为此,笔者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固体又小又多时,学生能否将固体的滚动与液体的流动从形式上进行区分。
我们拿着这份学习单进入三年级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学生对固体的认识主要聚焦于软硬、体积的大小、能否滚动等特征上,没有涉及固体的本质特征。在观察的方法方面,69%的学生难以说清楚应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物体的特征。在对粉末状糖果是否是固体的认识方面,53%的学生认为糖果粉末会流动,不是固体。鉴于此,我们可以获知,学生对固体的体积大小、固体的滚动与液体的流动特征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这应当作为教学和评价的关注点。
2.借助恰当情境凸显学习单的评价点
会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是中年级学生应当掌握的技能,但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这一技能,需要在复杂情境中才能判断出来。学生一般都采用定性的方法,用量筒直接测量体积,很少能够想到从定性实验升级到定量实验,这是因为他们无法从体积的角度提炼出物体的特征。为此,我们设计出了第一稿学习单(见图1)。
(图1)
用第一稿学习单进行试教后,笔者发现仍需要对学习单进行优化。
1.增加学习单的深刻性
学生在描述固体特征时,对固体形状变化的理解不深,这是因为学生对固体形状不能发生变化缺少对比。于是,笔者增加了固体和液体的对比,通过墨水团在水中的前后变化和玻璃球在水中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并通过粉笔、纸张、蜡烛的大小变化来巩固学生的认知。
同时,笔者再次回顾新课标要求“能依据一些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和比较(1—2年级学业要求);能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质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3—4 年级学业要求)”,发现第一稿学习单在“固体的特征”和“物体的分类”两者之间并未建立紧密的联系。于是,笔者改进了学习单中连线的简单操作,将其调整成观察和记录分类后的某一类固体的共同特征。此外,第一稿学习单对利用工具测量物体的特征的记录偏向于结果,缺少对测量工具和物体特征进行匹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学习单进行优化,形成了第二稿学习单(见图2)。
2.强化学习单的反馈性
在利用第二稿学习单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教师和学生觉得有没有学习单无所谓。经过讨论,笔者和团队成员认为其原因在于师生借助学习单对教与学的反思不够,如果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一次直观的反馈,或许师生就会意识到学习单的作用和价值。那么,如何将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反馈呢?笔者想到了雷达图,通过雷达图可直观表现学生对具体内容的学习情况。于是,笔者对学习单第二稿进行了修改,形成了第三稿学习单(见文末图3)。
3.细化学习单的精准性
在第三稿学习单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现有雷达图进行评价,相对比较粗糙,对核心素养的多个维度都进行了评价,可并不是每节课都会涉及这些维度。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经过多次讨论,笔者和团队决定结合每课的教学内容,遴选恰切的维度,将评价维度和具体的学习单进行一一对应,力求实现评价维度、学习单操作点、雷达图评价点三者之间的匹配,如此,设计出来的学习单就能有效实现教学评的协调统一。以《认识固体》一课为例,该课涉及的评价维度为科学理解、解释、模型建构、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又发现学生不能直接使用雷达图,需要将记录单中不同内容的学习情况转化为分值,然后将分值转化为坐标点,在此基础上再连线形成评价雷达图。鉴于此,设置评价分值就成了我们的新问题,于是,我们将雷达图的三个水平层次调整为五个水平层次,每个水平层次2分,五个水平层次总分值为10分,这样就解决了评价要求和评价雷达图对接的问题,并生成学习单第四稿。
(图2)
学习单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载体,要用好学习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学生整体和个体调查表的统计
学习单会暴露出学生的学习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十分重要。分析时,教师可通过两张表进行,一张表是学生整体情况统计表,一张表是个别学生部分典型问题统计表。学生整体情况统计表能为教学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针对个别问题,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在课堂提问、教学辅导、作业批改等方面给予特别关注,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进行评价目标和学习活动的匹配
教师根据学习单提供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目标和活动任务的匹配,可考虑活动评价目标、活动任务匹配、活动形式匹配(全班、小组、个人)、任务成果形式(文字、图画)四个方面。
3.审视学习单和教学设计之间的错位与原因
在学习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并分析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这种改进不仅仅是对学习单本身进行改进,更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教学设计,进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改进与优化,而改进和优化的总方向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4.进行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反馈
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简短的学习交流会,从科学概念建构与辨析、科学技能培养、科学本质理解、科学精神态度等维度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看待学习单提供的反馈,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反思落实到学习进程中去。
总之,学习单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载体,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凸显学习评价与教学设计的融合,值得广大科学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