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麒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旨在提高高校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随着有关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体教融合模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近年来,在具体操作上存在着文化成绩、运动水平偏低,考试组织不规范,技术等级造假等问题。因此,在2021 年9 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的具体举措。一方面,要求进一步提高招收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要求,确保招收的运动员有远超于同龄人的运动水平与发展潜力,切合校园足球选拔人才精英化的导向。另一方面,对高水平运动员设置更高的文化成绩门槛,敦促运动员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新政的出台维护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规范性,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基于体教融合背景下新的尝试。
在对16 所足球特色高校调查中显示,一级足球运动员有47 人,仅占所调查学校招生数的13.3%。2014年,发展校园足球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校园足球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直至2021年,全国招收的一级足球运动员有724 人,二级足球运动员有695 人,一级运动员所占比例达到51.02%。招收更多、更好的优秀运动员是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竞技实力的先决条件,优秀的运动员能相互交流先进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队的综合实力。在高校中开展训练与参加比赛,成为高校足球发展的内驱力,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足球运动,有利于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
联赛以高校学年为一个赛季,采用跨年度赛制。高水平联赛分为冠军联赛和超级冠军联赛(以下简称“超冠联赛”)两级联赛。冠军联赛作为赛事体系的次级联赛,分省内赛、大区赛、总决赛3 个阶段。各省选拔赛冠军进入当年南北大区赛,分区赛前六名的球队获得全国总决赛资格,总决赛前四名升入下一年超冠联赛。超冠联赛作为大学生足球赛事中的顶级赛事,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全国24强球队分为4组6支球队,小组前四名晋级,后两名交叉淘汰产生4支球队降级。第二阶段,全国16强球队进行主客场两回合制比赛,直至决出冠军。同时,进入八强的球队须全部决出名次,其余球队并列为全国第九名。
表1 高水平组校园联赛
2017 年11 月,阿里体育获得赛事独家推广权,努力把CUFA办成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校园足球联赛。阿里深耕校园体育多年,在互联网推广、赛事运营上都有着丰富的经验。阿里体育利用云计算、大数据、金融等生态资源优势,针对大足联赛潜在的商业价值与媒体曝光度,围绕校园足球进行了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大足联赛要想将消费潜力与前景转化为消费数据,一个能全方位帮助联赛成长的品牌赞助商是很必要的。2018年,在阿里体育的努力运作下,一线体育运动品牌的阿迪达斯成为大足联赛18 年来的第四个赞助商。作为足球基因突出的顶级运动品牌,阿迪的入局将全面提升联赛品牌美誉度,吸引更多高端体育品牌进入校园足球,同时有望打破大足联赛18年来不盈利的局面。并且,阿迪达斯建立了球员信息数据库,实时监测运动员比赛状态,辅助分析运动员比赛表现。“双阿”携手,让CUFA辐射了超越3000万大学生群体,赛事关注度跃居至国内前五,正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为校园足球注入新的内涵。
我国创办高水平足球队的预设目标是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通过规范的赛训指导与竞技环境,培养顶尖大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运动能力,为世界大学生足球赛事储备人才。特别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推荐进入职业俱乐部试训。而目前高水平组的足球联赛,只有北理工、河海等传统足球强校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那么很多地方学校基于竞赛环境与自身实力的考虑,更多地从利益角度出发,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本校在本地区或国内的知名度与品牌效应上,忽视了对更高办队水平层次的追求与探索,与国家办队的目标产生了偏离,违背了办队的初衷。
教练员具有充足的足球训练理论知识和运动训练实践的感性认知,这些丰富的经验对挖掘运动员竞技潜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尤为重要,是运动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尤其在职业俱乐部和体育运动学校中,教练员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支球队技战术水平的上限。但目前,我国高水平的教练员相当奇缺,只有很少一部分球队能够接受到高水平教练员的执教,而且大多集中于足球特色重点学校(见表2)。这不利于普通高校运动队技术水平的提升,优秀教练员资源的集中分布也不利于各高校共同发展。
表2 高校运动队教练员等级分布
从招生角度出发,文化课录取成绩要求偏低,一般为二本线的65%。如此招录的运动员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并且在校学习的方式多以集体学习和分散到各个专业去学习为主。这些运动员在入校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训练与竞赛中,单调的学习方式和零散的学习时间,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与训练不合理的时间分配,不仅影响运动队文化课的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们对比赛战术的理解。这不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违背了体教融合背景下全面发展的要求,运动员时间安排应科学、合理、有效。
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门槛较低,给招生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例如,个别省份举办一些宣传力度低的比赛,纯粹是为达级而设立的,通过这种方式来使运动员获得等级。更有甚者,利用省级行政部门对运动员证书的监管不力,对运动员证书进行造假。高校的运动队考核是第二个考试环节,但是各所学校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不统一,缺少明晰的招录要求,致使考试信度下降。由于招生管理不严格而招录的体育竞技水平一般的学生,显然不能满足高水平赛事的需要。此外,部分学校对运动员在校的赛训和学习管理工作,监管不力,缺少明确的要求与预案。招生与在校管理的漏洞,导致招收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差,在校生活自由散漫,与预期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严重不符。
新政规定:以高水平运动队名义招收的考生须具有一级运动员等级且所在的参赛队位于全国前八名。此外,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文化成绩须达到本科录取线,其他高校也须达到本科线的80%。在这样严格要求下,招收的学生不仅具有很高的技战术素养,而且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对于这样的高水平运动员,高校应探索新的培训模式,针对个人特点和需求,个性化地制订培养方案,对文化课学习、日常训练、战术指导、赛事安排、医疗保障等要有明确的预案。对运动员生活与训练密切相关的教练员,实行职业模式的主教练责任制。高校运动队教练最好具有职业运动经历,熟悉职业队的作息与训练计划,在完整的竞赛周期中妥善安排每名运动员的赛训任务。同时,也要邀请职业俱乐部不定期地给予指导,派出专业人士关注他们的赛训,对于出色的球员,应当给予试训的机会,建立高水平足球队与职业足球运动队的桥梁,为球员打造完善的晋升通路,规范竞赛监管与专业培养体系。
基于发展校园足球的视角,培养运动队教练应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强化政策支持。由政府部门牵头,将优秀的教练员组织起来,通过引进欧足联教练员讲师,向他们输送先进的训练方法与战术理念,提高训练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设立薪酬奖励制度,体现教练员对运动队做出的贡献,提高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第二,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各校教练员开展教学设计方案的研讨会,交流本校训练中的教学设计,探讨各种训练方法的优缺点,并应用到下一次训练中,再通过训练实践的反馈,完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反复完善过程中,提升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与理论学习能力。第三,培养教练员的思想品德。足球教练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与使命感,不怕苦、不怕累,对理论知识与训练实践有很强的钻研精神,要热爱校园足球事业,要有为校园足球奉献的决心。
随着新政的影响,可能家长对孩子以踢足球的方式进大学更不抱希望,家长对于孩子参加足球青训的意愿下降,会导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下降,这给我国本就不成熟的足球青训生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大家保持对足球青训的关注,大力开展青少年足球赛事,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参与进来,以快乐足球的形式,维持青少年足球人口基本稳定。“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挖掘普通球队中的足球苗子,对确有培养潜质的青少年,应积极鼓励高校探索破格录取机制。除此之外,已经进入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不仅要提高运动成绩,还要肩负普及运动技能的使命。高水平运动员不单是运动技能突出,更是专业能力强、行为素养高的代名词。应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当地青少年赛事服务,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行引导,开展足球的普及与推广工作。如果运动队的精英性与足球推广的普及性无法兼顾,将严重威胁中国足球青训生态,甚至会导致中国足球青训事业的又一个“寒冬”。
从本质而言,体教融合是把竞技人才的培养模式融入教育体系。解决学训矛盾是高水平运动队长远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体教融合的深刻认识,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教育有助于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对战术理解有更高的学习效能。另一方面,体育能够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完整人格的培养。体育与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高水平运动员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的学习与训练中,高水平运动员应合理安排文化课学习时间,重视文化课对人的培养作用,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学习与训练的责任意识,改进生活作风落到实处,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
高水平运动队的改革表明,体教融合新时代的开启,要从新的高度去看待体教融合对民族复兴的深远意义,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要遵循体育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将精英化的训练和竞赛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提高运动队的专业素养和竞技能力,为世界大学生足球联赛和职业足球联赛培养后备力量。政府相关部门要规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为球员打造完整晋升通路,做好竞赛监管与专业培养工作,指导社会足球机构做好足球的普及与推广工作。在“体教融合”新政影响下,校园足球工作要兼顾运动队赛训的精英性与足球推广的普及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