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子虚 芸香 崔罗石
海洋当中最擅长交流的动物,那一定非鲸豚类莫属。由于水会吸收光线,影响视觉,较慢的水流速度又使得嗅觉无用武之地。因此,所有的鲸、海豚以及齿鲸亚目动物都比它们的陆地亲戚更加依赖声音进行沟通。鲸豚类对声音的执着追求成功引起了人类的注意,它们发出的美妙声音更是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文艺音像制品当中,人们为这些声音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鲸歌。
科学家在1971年分析了鲸鱼的鸣叫,发现鸣叫声存在着明显的层次结构。他们根据声音的频率高低将鸣叫声标注为基本单位,发现每四到六个基本单位组成一个单词,两三个单词组成短语,几个主题合在一起被称为“鲸歌”。一头鲸会在数个小时甚至数天重复吟唱一首“鲸歌”。这也就意味着,“鲸歌”并非胡乱鸣叫,而是有着确实意义的“语言”。
有趣的是,在座头鲸的繁殖季节,一些鲸鱼会根据其他鲸鱼的叫声来修改自己的“歌曲”。鲸鱼们甚至还有方言,不同族群的鲸鱼会学习彼此的口音。另外,有研究表明,鲸的声音可以传播超过3 000千米。
座头鲸
在爱恨分明的自然界中,肢体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横行霸道的招潮蟹可谓是深谙此道。大多数招潮蟹生活在海边泥沙滩等平坦的潮间带区域。雄性招潮蟹的左右螯大小悬殊,大螯的重量占到了体重的一半。由于太过庞大,这把看似威风的钳子其实并不实用。人们发现,雄性招潮蟹仅用小螯进食,大螯的存在似乎是为了完成某种神秘的仪式。每当退潮,它们就会爬出洞口,有节奏地挥舞沉重的大螯,像是在召唤潮水的到来,“招潮蟹”因此得名。
招潮蟹
章鱼
实际上,招潮蟹并非在祈祷潮水降临,而是另有用意——这种舞蹈般的动作便是招潮蟹进行交流的肢体语言。雄性招潮蟹通过挥舞大螯向同类传递信息,宽阔的螯像是旗手手中的彩旗,可以向同类传递视觉信号,而不同的挥动方式就代表了不同的信息,例如对竞争者的警告。
招潮蟹之所以“戏很多”,具有特殊的肢体语言,很可能是与滩涂特殊的环境有关。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光线为视觉信息的传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招潮蟹本身也拥有良好的视力——高耸的眼柄和扩张的角膜让它们拥有接近360°的视野。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以招潮蟹为代表的沙蟹总科物种有机会演化出复杂的肢体语言。
作为无脊椎动物中智商顶尖的成员,头足类动物章鱼、乌贼、鱿鱼等有着独特的交流方式。头足类动物的变色能力非常强大。它们体表有着大量受肌肉控制的色素细胞,因此不仅可以让体表颜色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还可以控制身体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颜色变化,这使得头足类动物可以像LED显示屏一样用身体呈现出不同的图案和花纹。
既然自带这么一块功能强大的LED显示屏,头足类动物当然不能浪费。它们不仅会凭借高超的变色能力伪装自己,还会通过显示不同的图案进行交流。
例如,美洲大赤鱿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深海之中,这里漆黑一片,太阳光几乎无法到达,如何让同伴看到自己展示的信息也就成了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美洲大赤鱿全身遍布了许多发光组织,必要的时候可以同时发光,从而照亮自己身体上的图案,把信息传递出去。在捕食过程中,美洲大赤鱿体表的图案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似乎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大范围的颜色图案变化,比如通体从深色变浅色;第二种则是相对小范围的颜色变化,比如身体上出现一圈深色条纹。研究者认为,前者可能是用来表示强烈或精确的信息,比如发出捕食猎物的意图,而后者则可能是一种“修饰语”,比如用来表示猎物的位置和类型等。
唱歌、动手、变色……大洋深处的这些动物为了好好“唠嗑”,可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而对海底动物交流行为的研究,是为了发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动因与形成机制,为开展仿生、动物保护等工作奠定基础。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真正读懂海底动物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