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预算执行审计是我国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一项神圣职责,不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对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资金运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不断创新思维,改进审计方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治已病,防未病”和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预算执行审计;审计质量;审计结果
一、深化预算执行审计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构建合谐社会的必要保障
随着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入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扩大,审计对象由过去的财税部门扩大到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部门和单位,审计内容也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拓展到财政资金的分配及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及调整。从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三个纬度推动预算执行审计,依法揭露财政资金管理及分配中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不仅要揭露问题,还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及制度漏洞进行揭示和反映,不断健全体制、完善机制、改进制度,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纵深发展,构建合谐的社会。
(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
预算执行审计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预算执行审计虽不能直接参与经济决策、经营管理和各种经营活动中,但可以发挥不可或缺的促进和制约作用,通过对“化解地方债务、政府过紧日子、减税降费”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重大资金使用情况及重大项目发挥效益情况的审计,揭露和反映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及隐患,提出标本兼治的审计建议和措施,从而加强了预算管理,规范了资金运行,提升了政府及各部门的执政能力,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深入预算执行审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从审计署到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性、建设性、政策性等特点,决定了预算执行审计在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预算执行审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担当和使命,把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贯穿于预算执行审计的全过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通过着力揭露财政活动中典型案例及违法违纪、风险隐患等问题,进一步揭示机制体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履职未尽责等问题,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而发挥应有作用。
(四)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是防控风险的重要措施
在历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将防范经济风险,化解经济循环失衡、政府性及地方性债务风险做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内容,对违反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具有高风险的行为做出预防和警示,从根源上审查分析风险产生原因,提出防控风险的整改建议及应对措施,要求当地党委、政府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并督促其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整改。通过对各类风险隐患的审计,进一步加强了风险防控管理,做到了对各类风险的及时提示、有序释放、稳妥化解。
二、预算执行审计现状和存在的有关问题
(一)预算执行审计的透明度及公开性有待提高
对于“预算执行审计的透明度及公开性有待提高”这一课题,一度成为我国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有些专家认为这与我国现有的国家审计机关管理体制(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有关,有的专家认为与现行的法律体系有关,还有的专家认为这与审计机关得出的审计结果不能直接向人大报告有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领导,认为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审计机关领导任免虽然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但最终是由本地政府决定,而工作经费也是由本地财政划拨,所以个别的领导会产生“不敢得罪政府、不愿得罪財政等部门”的想法,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对应反映的问题没有反映,应揭示的问题没有揭示,应处理的问题没有处理,从而直接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的透明度及公开性。根据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得出的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不能直接向人大报告,按规定应先提交本级政府,再由本级政府向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人大得到的就是经过“加工、过滤”后的审计工作报告,这不仅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的透明度及公开性,又影响了审计整改的力度。
(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需有效开展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而现阶段政府预算绩效审计处于探索阶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权威性、可操作性;绩效评价指标不细化、不统一;绩效评价标准缺少一致性、科学性;审计法及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均未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作出相关的规定及具体要求,造成政府预算绩效审计实施无法可依,无章可寻,既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又影响了审计的质量。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绩效审计研究,出台与绩效审计相关的审计准则、规定,不断完善审计的标准体系和技术方法,为有效的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奠定良好基础。
(三)审计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水平有待不断提升
预算执行审计具有业务繁杂、内容广泛、数据庞大的特征,如果靠传统的审计技术及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审计需求,必须要提高审计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的应用。一是不断创新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将大数据及审计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思维方式用于预算执行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二是扎实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应用审计,构建省、市、县财政审计资料信息传递和信息交互平台,形成审计成果共享机制。三是要充分加强审计信息化项目AO运用,提高审计人员AO审计的成果应用。四是提高审计人员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应用的素养,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专业人员缺乏,大数据应用技术受到限制,基层人员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应用的培养需进一步加强。
(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需要提升,审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思想滞后;二是人员编制少;三是年龄偏大;四是专业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
随着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入开展,审计业务的专业结构需求也由过去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逐步向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计算机、建筑工程等专业转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成为既要懂审计业务又要掌握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审计队伍中,这种复合型人才缺乏且结构分布不均,尤其是基层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周期较长,这就无疑制约了基层审计事业的发展,所以不断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是审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加强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审计成果效益最大化
预算执行审计中,常常出现预算执行审计成果难上报、难落实的情况,有些问题屡审屡犯,致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不能被有效运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约束机制,有些审计机关因为对审计整改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或因人员紧缺,督促整改工作机制不健全,或未成立专门的审计整改督查部门。二是审计成果运用的意识不强,审计成果运用广度有待提高。三是未实行审计结果共享机制,审计结果运用深度有待提高。
三、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措施
(一)提升政治站位,全面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透明度及公开性
一是国家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加强了党对审计工作全面领导,增强了审计独立性,为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透明度及公开性提供了保障。二是从审计署到各级审计机关现已普遍采用了“上审下”或“授权交叉审”的审计方法,既保证了上下联动、步调一致,又加强了沟通、强化了业务指导,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审计成效。在“上审下”或“授权交叉审”的过程中,重点抓同级审涉及不到的、反映不了的、处理不了的政府行为方面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预算执行审计的透明度及公开性,又依法规范了下级政府的行为。三是审计信息化项目金审工程至今已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实践应用,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审计机关每年都会定期采集预算执行数据并逐级上报,上级审计机关将下级审计机关上报的预算执行数据,与采集的税务、海关、医保、社保等部门数据进行比对,筛选出审计疑点,由下级审计机关去核实这些疑点,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也缓解了基层审计人员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分析水平欠缺的问题,而且使“审计难、处理难、落实难、上报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四是构建多部门联合协作机制,加强与纪委监委、巡察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构建各部门之间长期合作的整体性监督评价体系,形成监督的合力,进一步提高了预算执行审计的公开性及透明度。
(二)创新审计方式,积极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今后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突破以往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按照审计署关于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要求,将绩效理念贯穿于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一是建立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各级财政部门应将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科学性作为预算安排的必要条件。三是扩大绩效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对滞留、闲置、严重损失浪费的财政资金及用预算资金修建但未产生应有效益的工程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对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及制度漏洞进行揭示,从机制、体制、政策、制度上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对应的措施。四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素质,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
(三)提升审计现代化水平,推进审计信息化及大数据建设
审计机关运用先进的信息化及大数据手段进行审计,可以快速、便捷地处理海量数据,解决了在纸质和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无法做到的事情,提高了审计业务质量和效率,推进了实现审计现代化的进程。一是积极转变观念,扎实开展审计信息化及大数据审计工作。各级审计机关要打破固化思维方式,由传统的账目审计转为对电子数据、业务数据及外部数据的数据审计,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示发现的问题,促进体制及机制的完善。二是以金审工程三期开展为契机,全面提升审计机关信息化程度及大数据应用能力。三是重视数据采集工作,建立统一集中的行业数据库,充分利用采集的财政、税务、工商、房产、国土等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做好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工作。四是注重审计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人才培养,尤其要提升基层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及大数据素质,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培养出一批既精通审计专业,又掌握信息化并能高效应用大数据的人才队伍。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
“打铁必须自身硬”,审计机关各级党组织要努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综合业务能力强、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审计干部队伍。一方面,通过提高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通过终身教育、岗位培训、自学成才等举措,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升预算执行审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创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五)加大審计结果运用,促进审计成果共享
加大对审计结果运用力度,促进审计成果共享,促使审计成果效益最大化。
1.督促整改落实作为审计成果运用的首要任务
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工作发挥成效的重要保障,审计整改是确保审计监督到位的关键。一是要健全督促整改工作机制,明确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审计整改责任机制、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二是建立外部联动推动整改机制。把审计监督同人大监督、纪检监督、巡视监督等贯通起来,畅通协作配合渠道,形成闭环整改落实的合力。三是强化全过程整改,推动边审边改。审计过程中及时指出审计发现问题,采取审计整改建议函、审计信息专报等方式向当地党委、政府和被审计单位反映,督促被审计单位做到立审立改。四是建立未整改的问题清单,实行整改销号制度,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部门的日常督办事项。五是实践证明,将审计整改事项做为考查当地政府及其部门绩效完成情况的一项指标内容,由审计机关按期对整改进度进行打分考核,可以有效加强审计整改的力度,现有部分地区已开启了这种促进整改的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加强审计成果分析,扩大审计成果运用广度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通过编写审计工作简报、送阅件和审计要情等方式,向当地党委及政府汇报审计发现问题的情况,使审计查出的问题得以立审立改。在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一些审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的高度提出可行性审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及理论依据,进一步扩大审计成果运用的广度。
3.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深度
审计部门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协助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深度、广度及精度。
参考文献:
[1]王彪华.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建设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21,No.221(1):37-40.
[2]李磊,杨道广.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与路径[J].审计研究,2021,No.223(1):9-15.
[3]赵洪超.加强系统设计 深化审计整改[J].审计观察,2021,No.33(1):41-43.
[4]张亚亮,张莉.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推动绩效管理更有效[J].审计观察,2021,No.32(1):30-35.
作者简介:任丽蓉 1974年6月 女 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 汉 本科 高级审计师 吉木萨尔县审计局 研究方向: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