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海艳 马丽芬
摘 要: 在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现代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变迁,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身心疾病已经成为如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课题,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身心疾病的前期产生、后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可是当患者的病情发作之后最关注的通常只是医学救治手段过程和效果,忽视了心血管外科疾病的发病是有很多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在治疗期间和诊后护理期间该如何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多种因素导致疾病健康指导的认知,对患者今后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血管;外科;康复;心理
1、心血管疾病患者现存病情病因分析
据相关调查发现,在入院初时患者大都会因为身体的不舒适而引起生理性功能减弱,在涉及体力方面活动以及平时自理能力层面出现严重影响,也因为身体的生理性能力减弱,让患者不得已采用其他方式改变生理活动功能的频率,比如会适当减少一些消耗体能的活动或着繁琐性工作,这无疑都让日常的生活蒙受相当大的影响。其实大多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因和愈后护理都与患者所经历的相关,比如患者性格、工作环境、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因为慢性病的消费是很多家庭承担不起的费用,据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因为一次的慢性病住院费用就要消耗掉一年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农民居民要消费约人均收入的1.5倍[4]。因此一旦得了心血管疾病对于患者和家庭的经济都是很重的负担。这就导致很多患者及家属会盲目的寻找对病情的指导及心理减负的“良方”,这样的做法最终会延误病情治疗的最佳时机,还因为病情反复性的治疗而引起比之前更严重的负面心理问题。邵贵平,范文霞[5]在高血压病患者情绪障碍调查健康心理学杂志中就明确指出,统计显示工作强度高、家庭压力大、经济物质不充足和社会地位状况低、缺乏社会性支持等都与冠心病的病情与病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郝芳,毛家亮[6]在心理社会因素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医学综述中也曾指出,正是因为有以上心理、社会、家庭因素的患者,他们血管压力反射的强度变大、恢复时间变的缓慢。此外一旦被确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随之而来的就是长期性药物治疗,病情会慢慢变的更为复杂。部分患者就会对此产生消极心理,担心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生活的质量、社会角色被取代等。持续的应激反应也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症状。
2、健康促进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及实施
2.1健康促进概念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是指利用行政手段,组织社会各界、街道社区、家庭成员等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健康义务,维护促进健康的社会性共同行为。健康促进的目标和相关进程主要是帮助人们改变亚健康,恢复和维系健康生活。国外相关研究也发现,健康促进行为能够帮助患者以健康生活模式搭配物理性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最终理想效果。幫助患者提高对健康生活的认知度、改变日常行为和创造支持性环境等层面,促进疾病治疗产生积极性。
2.2 健康促进心理康复护理重要性
社会性支持缺乏是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应该越早越好,心理的康复有利于患者后期病情恢复。在工作实践观察中不难发现,有一部分患者反复的住院治疗,对其进行过健康指导和心理康复干预时,患者大都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很多患者都说如果可以早一些时候就掌握与自己病情相关信息,病情也不会发展严重。所以在社区就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十分必要,不应该只在患者住院时才进行。刘晓英[7]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阶梯式综合性心理康复护理研究中就曾明确指出,阶梯式综合性心理康复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患者病情有很大影响。研究中发现,进行早期式阶梯式心理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不安焦躁的心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加快恢复患者心脏功能,减少患者胸痛气短现象。心理压力过大、不健康生活方式、饮食陋习等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发病因素,导致患者出现冠心病、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症等等,所以健康指导对于患者减少减缓疾病的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健康促进活动实施策略
健康促进活动的有序进行就要先掌握患者生理健康状况,心理适应局限,以及面对社会压力承受力等各个层面。而所有患者不能采取同一种策略去实施,因为患者的年龄、经历、病因、性格都不相同,不同疾病患者所要实施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发现部分老年人情绪易怒、脾气急躁、性格冲动、喜欢猜疑、害怕孤独、自尊心极强、消极悲观等心理特征。还有部分中青年患者则因为工作、家庭、经济、社会人际关系感到巨大压力而忙碌,导致没有意识到自身疾病的严重性,引起严重并发症。
老年人患者患病后的会对与自己相关疾病的病理知识产生兴趣,我们可以详细向老年患者介绍疾病的成因、病理变化、病情发展以及对病情产生影响的因素,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让患者从不同层面掌握疾病特点,规划生活方式,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并能积极配合治疗。
对中青年患者实施的步骤就不能等同于老年患者,中青年心理康复干预和指导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让患者对疾病的严重性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促进指导工作,此指导工作要具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当缓解工作、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以治疗疾病为先,规律生活方式,健康饮食。
除此之外有些中年青患者对疾病不够重视,在接受物理治疗期间用药不按时不规律,每当症状消失或病情缓解时,就觉得自已已经康复,身体已经无恙。殊不知这类患者的疾病并发症发生危险系数更高,我们应更详细的为患者讲解任由疾病发展对身体产生的危害,使患者对疾病重视起来,积极接受并且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还有一类患者对于这类疾病又表现的过于重视,总觉得一旦得了这种疾病就无力回天,无药可救了,对此有一种强烈的恐惧。对这种消极情绪患者我们要用平和的语气普及相关医疗常识,让患者明白只要配合治疗就有康复的希望。根据不同患者给与不同的健康促进指导和心理康复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精神上的压力。
结论
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患者和家属都难免会有不同的精神压力和担忧,这种压力和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所以多数患者患病初期并不在意,当病情严重时才想起住院治疗。我们一定要端正态度,帮助患者和家属普及健康知识和治疗康复措施,从初期的预防到治疗过程的配合意识,从生理治疗到心理康复的干预,引导患者以正确的观念面对疾病。
参考文献:
[1] Wu CH, Yan HZ, Huang JH, et al·Emotional fluctuationand self-control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dailylife·Report of 100 cases[J].Zhongguo Jiankang Jiaoyu (Chin JHealth Edu), 2001, 17(5): 288
[2] 朱金富,杨德森,肖水源.冠心病的心理干预现状[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 2003, 30(4): 226
[3] 郭克锋,苏景宽,朱银星,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7(9): 1384
[4] 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可能出现“井喷”-专家呼吁将慢性一病防治列入社会发展规划[N].健康报, 2009年11月12日综合新闻版
[5] 邵贵平,范文霞.高血压病患者情绪障碍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8, 6(4): 390
[6] 郝 芳,毛家亮.心理社会因素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影响[J].医学综述, 2006, 12(20): 203
[7] 刘晓英,武海涛,王瑞英,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阶梯式综合性心理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2):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