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就业机制成为重要抓手,涵盖职业教育、就业管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是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就业工作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平台。自2016年精准理念的提出后,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率虽高,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服务范围、思政内涵建设等差异较大。基于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思路,通过高校就业机制的思政现状分析,制定构建策略,推进就业市场建设精细化、就业指导精益化和信息服务精致化,最终促进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高校就业机制思政内涵建设现状
(一)就业服务单一,不贴合学生需求
新时代社会用人需求在不断变化,由以往的单一能力人才培养到现在的复合人才培养,社会用工对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有新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迭代更新,在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大数据等热门领域,以及传统业转型发展领域人才需求变化尤为明显,并且近几年国家大力招募毕业生参与“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应兵入伍等。新形勢下部分高校相应就业服务需求应对不敏锐,就业服务工作仍按传统的生涯教育来做,职业规划思路、就业去向汇总更新不及时,这与当前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就业价值观无法做到一致。人才画像是招聘单位设置的招聘要求,能力、企业文化认同是企业录取员工的最主要标准。学生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清晰的人才画像,会对学生在学期间努力方向形成引导,这也是就业服务部门应该及时掌握的。
高校就业服务模式单一也是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通识的指导形式不可少,但个性化的针对性的教育引领也要有,就业指导方向应跟国家选人标准一致,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组织喜闻乐见的就业指导活动,用新颖的服务形式指导学生提前做生涯规划,积极求职,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事业结合起来。
(二)就业指导局限,思政效果难以保证
就业指导局限首先体现在目标上,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仍以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为衡量标准,高校指导以签约率为目标,容易忽略学生个人长期发展和职业理想等思想层面指导;就业指导局限还包括了指导内容,以帮扶机制为例,高校大多以推荐岗位、经济帮扶为主,一对一的就业心理辅导与职业发展指导比较缺乏;就业指导局限体现在人员配备上,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多以辅导员系列老师为主,对该群体的职业规划专业化教育、集中培训、定期交流活动要逐步完善,教师整体指导水平提升,才能给学生带来专业高效的指导;就业指导局限还体现在针对性不足,学生作为主体,其所学专业、兴趣性格、职业倾向等都是开展指导的针对性元素,服务内容千篇一律,肯定指导效果就大打折扣,每次活动要做针对性的调整。
二、大学生就业机制思政教育不佳原因
高校就业机制以往重业务、轻思想教育,普遍存在内容针对性不强、信息不对称、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重视不够,无法做到就业服务精细化
高校就业工作主力为就业中心和各专业辅导员,当前推动工作的是就业率,就业服务工作没有切实关注学生的诉求,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真实需求提供精准帮扶和深度辅导。挖掘深层次原因还是思想重视不够,未意识到细致的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对学生大学期间成长成才的帮助,没有将就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化,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
(二)缺乏调研,无法了解学生职业规划需求
就业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学生,高校就业工作就是在学生和企业间搭建合适的桥梁,不深入学生群体中进行调研,不前往多类型企业进行用工交流,就不会了解新形势下两个群体的需求。高校就业网站是学生关注招聘最主要的渠道,假如不分类别全盘推送,学生很难收集有效信息。企业看中职业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个人素质和可迁移能力,后两者都需要在大学里提升,就业机制中也应有这方面锻炼的平台。而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需求不同,不交流或沟通不畅情况下,标准化的就业指导无法起到实质性效果。
(三)创新不足,无法提升就业思政服务吸引力
高校的社团活动百花齐放,辅导类型的活动若不及时调整模式,很难吸引学生参加。就业服务工作一方面要求全面普及,一方面又面临学生积极性不高,尤其讲座、传统课堂学生参与感不强,这时候不积极创新,还遵循旧模式,很难扭转就业服务现状。
(四)缺乏技术,无法提供便捷教育通道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运行成熟化,高校的就业网站及配套相对完善,但学生思想状况和需求在变,就业工作需要相应技术支持来完善系统应用,比如个体咨询,可以提供给学生多样的选择,通过自测明晰问题,再进一步跟咨询师交流。而就业服务网站一般由第三方公司支持,他们常年做技术工作,很难及时对接学生就业需求,无法做相应的系统调整。就业工作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两个群体及时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机制思政内涵构建
新常态下高校的就业思政内涵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通过优化创新,不断推进就业信息服务精致化、就业指导精益化和就业市场建设精细化,在各方面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求职中尽自己全力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为自己成长累积力量。
(一)就业信息精致化,思政教育全铺开
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是目前高校就业招聘岗位发布、跟学生交互的主渠道,无论是网站还是公众号,都是在校生关注的重点。服务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重点测试学生适合的行业、职业类型,增加学生求职方向感;末端推送实施对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借助精准推送,打通学生求职的最后一公里,将国家政策、就业相关文件解读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增加对基层工作的认识,培养肯吃苦、敢奋斗的品质,通过西部计划等锻炼提升求职本领;动态掌握学生就业数据是开展好就业工作的基石,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肯定少不了数据统计的功能,学生选择行业的初衷及对非专业就业的看法,数据分析后隐藏的价值指标,都可以提高就业指导的科学性;疫情下高校线下双选会大多处于暂停状态,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就业工作也要全面“上线”,线上咨询拉近了毕业生和咨询师的距离,为不能如期返校的学生提供岗位选择、职业指导,将就业思政教育打破地域界限,直达学生面前。
(二)就業指导精益化,思政引领点线面一体化
就业思政指导要敢于突破,形式上要做到前期就业质量报告与当下学生求职预期结合、线下一课堂与就业精品课结合、专题工作坊与精彩微课结合、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职业大赛和人物访谈结合,层次上要针对四个年级不同的生涯阶段做指导内容的调整,大一注重意识唤醒、大二强调能力提升、大三开始职业探索、大四全面开启求职适应,也要兼顾不同性别、不同专业间的差异,同时有活泼的生涯及就业的论坛、专项能力培训都是有效补充,学生有个性化需求,就业有多元丰富指导。通过思想调研分析,明确学生心理状态,结合求职预期,提升就业指导针对性。
就业思政指导精益化还要培养一支精干的队伍,对于指导教师,可以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在职指导教师的工作阅历,引荐行业大咖进校经验分享。师资队伍培训要系统化、考核要规范化、平台要广泛化,通过与校外专家的定期交流,不断扩充业务知识,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就业指导方式要创新,案例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工具使用、情景模拟都可以增加指导的有效性。
(三)就业市场精细化,搭建有效思政桥梁
就业市场是开展就业思政工作的抓手,高校层面要积极拓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高质量企业,不断丰富企业库,瞄准企业新贡献,构建各专业就业去向图。实习岗的作用就是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就业环境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力,这是求职核心竞争力,也是就业思政要点。通过选派在校生去企业实习或走访机会,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体会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是校友资源,校友是了解行业和母校专业的完美人选,校友一般会为毕业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岗位,整合校友资源,加强与校友企业的交流合作十分必要。通过在生涯第一课、校友面对面等活动中,邀请往届创业大咖、基层榜样进校交流,分享校友的精彩事迹,鼓舞在校生积极求职、提升自我。
新形势下新一线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挑战与机会,也有基层就业的成就感。面对高房价、人才多的大城市就业环境,基层发展对学生来说更有优势,国家有优惠的就业政策,学生更能发挥特长,干好一番事业。近年来,很多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落实学费补偿代偿、考研加分等政策,基层经验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潜力开发、视野拓展有很大帮助,也会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同感。
“稳”就业,高校不仅要一体化推进就业指导师资体系、就业帮扶体系等板块建设,也要提升精准就业的思政育人效果,立足新形势,让更多毕业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吕媛. 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