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开始被广泛关注,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本文阐述了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对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升基层环境监测水平提出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水平;支撑
当前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环境监测作为基础,应不断推进能力建设,提升监测水平,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一、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利用采样、分析、测试等等技术方法,对代表环境质量的样品性质进行测定,从而获取反映环境污染程度的相关数据[1]。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是开展环境管理、环境执法等工作的前提,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对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治理措施进行客观评价,从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环境监测数据为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评估、环境风险预测预报、突发环境事件追踪溯源等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存在问题
2.1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存在短板
一方面是监测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存在短板。监测仪器设备作为基础保障,直接影响着监测工作能否有序开展。当前一些基层环境监测站配备的设备相对落后、老化,加之没有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的维护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水平。另一方面是监测人员力量薄弱。在基层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混岗使用的现象,环境监测人员在岗率较低,实际从事监测工作的人员较少,在监测工作任务逐渐加重的情形下,基层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出现滑坡。环境监测人员作为监测工作的执行者,自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成效,而大部分基层监测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业务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跟不上,不能满足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2]。
2.2环境监测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的前提,与环境管理、环境执法联动机制不到位,没有建立“分工明确、协同一致、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监测同执法、管理的合力凝聚不够。环境质量预警作用发挥不及时,污染源监测和执法协同机制不够通畅。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运用不充分,基层对环境监测工作关注偏重于技术问题和数据问题,对监测数据的挖掘运用不够充分,缺乏关联分析。
2.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差距
基层环境监测站由于人员紧缺,在质量管理上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此外质量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对环境质量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提升基层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建议
3.1强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强化硬件设施建设,补齐设备装备短板。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科学合理配置常规监测设备和应急监测设备,逐步淘汰较为老化、精准度低的仪器设备,添置必要的监测车辆,保障好外出采样需要,不断夯实硬件基础。强化软件实力建设,提升监测队伍能力。规范监测人员借用情况,避免监测人员在岗率低的现象,确保监测工作有人干。严把进人关,配齐配强监测人员,打造一支业务知识精、专业技术水平高的监测队伍[3]。上级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开展好监测业务培训工作,组织监测人员跟进学习各項法律法规、各项技术规范、最新设备应用和技术操作等理论知识,让监测人员能够有效掌握各类监测技术规范、设备的操作规程等[2]。 同时持续开展蹲点帮扶,通过跟岗学习、技能大练兵等,不断提高监测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2突出测管协同联动机制
加强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环境管理协同联动,建立规范高效的“测管协同”协作机制。环境监测站与环境执法部门要结合“双随机”等日常执法检查、重点排污单位抽测等工作,细化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完善信息共享,及时将监督性监测工作发现问题线索移交执法部门,为执法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空气和水质预警预报体系,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管控提供科学支撑。强化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对区域管控质量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掌握区域管控措施的实效性,推动管控措施不断完善,实现精准监测、精准管理、精准监督的目标。
3.3做好环境应急监测支撑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备勤制度,明确应急值班人员、职责及工作内容,明确应急保障车辆和出动响应时限。强化应急监测设备装备保障,确保有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设备装备动态管理台账,确保应对突发环境应急事故时快速响应。完善应急监测预案,环境监测站要根据本辖区产业结构、重点排污单位、特征污染物等梳理出重点风险源区域,结合辖区饮用水源确定敏感区域,综合地形地貌、河流走向、气象条件等预设断面、点位、监测因子,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迅速开展应急监测工作。要有针对性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不断提升应急监测的准确性、数据报送的时效性和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3.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3],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环境质量管理水平,才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客观数据依据和支撑。基层环境监测站应严格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强化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贯彻,提高监测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选好配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并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监测人员应该树立红线意识,坚决杜绝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以真实、准确、全面的环境监测数据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要统筹推进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建设,补齐基层环境监测短板弱项,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监测的支撑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标.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及措施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11):147+149.
[2]刘桂.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措施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2):66-67.
[3]谢晓英.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30(0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