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贞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丰富教学方式,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灵活使用现有教材、调整教学结构和教与学的方式、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理念、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有学者提出“大作业观”,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其基点在于课程由“教程”向“学程”转化(谢翌,杨志平,2022)。笔者基于此开展了一些研究和思考,现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单元教学为例,谈谈在“大作业观”视域下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一、“大作业观”的理论旨趣
“大作业观”提出以“学生-学习-学会”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统整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关注课程、教学、评价的联结,促进“学-教-评”的一致性。这为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笔者进一步提出一般路径:
1. 课前:积累生活经验,建立知识表象。课前作业与课后作业相比,目标更多元,开放度更高,实践性更强。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过程,既是数学知识综合运用、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学资源的准备过程,还是开展过程性评价的重要过程。
2. 课中:深化数学理解,构建知识结构。课堂教学,仍然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深度思考、全班交流,达成数学抽象和知识建构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后进生和数学知识建构中的薄弱环节,做到面向全体,突破难点。
3. 课后:巩固数学知识,拓展数学思维。在课前、课中深度学习的前提下,学生对知识形成的经历更充分,理解更深刻,课后所谓“巩固练习”就应大大减少,尤其要避免机械重复训练。教师可根据学情,分类设计少而精的个性化作业,查漏补缺。
二、“认识小数”的教学问题简析
小学阶段有关小数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也就是本文将重点探讨的,教科书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元、角、分和常用单位为背景,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进行简单小数的加减计算;第二阶段安排在四、五年级学习,教科书开始脱离人民币和长度单位的背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计数单位、小数的性质、小数加减法、小数的乘除及混合运算等。
教材为兼顾分课时授课需要,主要以知识点作为课时划分依据。教材分别创设了“文具店”“货比三家”“存零用钱”“寄书”等现实情境,在情境中设置问题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讲解等学习方式,达成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认、读、写简单小数,能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同时,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教师直接采用教材情境,笔者却发现,这些“现实”情境,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并不现实。因为这些情境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虚拟的,并不贴近现实生活,难以真正产生共鸣。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并不强烈,不久,课堂就陷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学生模仿操练的泥潭;不少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小数意义的机械认识,小数的读写,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这些他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忽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灵活的问题处理方式,教学缺少生机和活力。
三、基于“大作业观”的课例优化
基于以上的分析,为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理念,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笔者对本单元进行整体教学重构。
本单元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如何真正让学生融入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践、思考、探究、建构?如何在不增加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的前提下更高品质地达成学习的多维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这是笔者进行教学重构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
为确保教学重构的可操作性,笔者在我区某校随机抽取10名二年级学生(此时距学习小数相关内容尚有半年时间)做相关学情调查,采用访谈形式,围绕如下4个话题展开交流:
1. 你听说过“小数”吗?
2. 你有过独自到商场购物的经验吗?你有过独自网购的经验吗?
3. 你认得商品的价格吗?商品的价格是怎么标的?请举一个例子。
4. 如果让你独立去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你可以做到吗?你打算怎么调查?
学生的表现让我有些意外,他们知道的远比我们以为的多。尽管有6位学生举手表示他们没有听说过“小数”,但随后回答“商品的价格是怎么标的”时,有8位学生正确采用了小数的形式表示;这8位学生都对以人民币为模型的小数有着很丰富的认识,他们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我补充问了一个问题:你拿10元钱去买一件商品,商品的价格是6元8角,应找回多少钱?其中有6位学生比较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且能迁移利用“小数减法”的模型,用他自己的方式向同伴讲解计算方法。开始只有3人表示可以做到独立完成商品价格的调查,在我的鼓励下,随后又有6人举手表示可以做到。
基于以上学情,笔者以连贯的实践任务为主線,将学习任务分解为4个主题,从课前、课中(即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课后系统化设计教学。
1. 查查价格
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前,布置学习任务,也就是所谓的“课前作业”:
(1)请你到超市、书店、杂货店等,或在网购平台上调查6~10种不同商品的单价,并记录下来。
(2)你近期最想购买哪些东西?它们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应留给学生更多的准备和实施时间。布置任务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帮助其克服困难,确保每个人都能完成任务。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记录形式做过多的指导,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教师收集学生作品后,认真批阅,这也是了解学情差异、实施过程性学习评价的好时机。EA45F449-B847-437D-83E2-2830A4355A8B
2. 说说价格
这个主题在第一课时课中完成。教师整理、精选学生课前作业,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围绕自己或同伴调查的商品价格充分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聚焦两个核心问题:用小数表示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小数表示价格有什么优势?在交流中,学生逐步从人民币的现实模型中抽象出小数,完成小数概念的初步建构;水到渠成后,教师总结小数的读写规则。课中留出时间,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巩固练习。
课后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完善、整理之前调查的价格数据,将商品价格统一用規范的小数形式表示。由于课前作业并未对调查数据的记录作统一的要求,通过课中交流和学习,学生体会到表格记录数据的简洁性、规范读写小数的必要性,完成这样的课后作业有着更大的内驱动力。
3. 比比价格
这个主题在第二课时课中完成。教师从学生完善、整理后的价格数据中,选用同种商品不同学生调查的价格数据,学生围绕自己或同伴调查的商品价格充分交流:哪种商品更便宜?你是如何比较的?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不仅掌握简单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还能进一步渗透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为小数第二阶段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并不难,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少量练习即可,不必布置重复的机械性训练,可将时间留给学生完成这样的课后作业:请你根据自己课前完成的调查数据,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在开放的条件下,让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数学问题,既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又将是下节课的教学资源,成为下节课的课前作业。
4. 算算价格
这个主题分为两个课时,在课中完成。教师在批阅上节课的课后作业时,挑选出适合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即小数求和、求差问题。学生以自己或同伴提出的数学问题为任务驱动,先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选代表汇报,开展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将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分为先后两个课时教学,在笔者看来,并不一定要如此安排,也可分两课时先后探索解决求和、求差问题,也可在同一课时里先后解决求和、求差问题。只要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将购物的生活经验与抽象小数计算关联起来,理解简单小数的计算的算理、掌握算法并不太困难。
以上是笔者在2022年版课程标准颁布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大作业观”视域下,以《认识小数》单元为例进行整体教学优化重构的简要思路,由于篇幅所限,虽没有完整呈现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但也已基本梳理了其一般路径。EA45F449-B847-437D-83E2-2830A4355A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