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里的故事值得好好被记录。今年5月,一封给解放东路的手写信以海报的形式出现在了江苏苏州桐泾公园地铁站,海报以对话式的口吻介绍了刑事、民事、行政、未成年人检察职能,展现了检察人守护群众美好生活的坚定决心。而这已经是江苏省苏州市检察院“地铁检察蓝”文化品牌的第五次尝试。
2021年8月,苏州市检察院“地铁检察蓝”纪录片首发,苏州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全国检察业务专家王勇在片中给出了这样一段评价:“正是这种办案的细节,让我们的海报有了真实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王勇口中的海报,便是苏州市检察院设计宣展的检察地铁公益海报。从2015年开始,“检察形象大片”“失去自由以后”“我们的故事”“扫黑除恶”“给解放东路的一封信”五组不同主题的地铁海报陆续走入公众视野,从展现检察职能场景到犯罪嫌疑人的忏悔,再到小词汇讲检察办案故事,检察官真实的思考、坦率的表达、执着的热情、不变的初心,都被记录在这个窗口。每一个驻足的时刻,每一个好奇的眼神,每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都拉近了群众与检察机关的距离,释放着检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效地塑造了“暖调”的苏州检察形象。
在第一期地铁海报中,主角由身着检察制服、气场强大的检察官群像式真人出镜,其中不乏苏州市两级检察院的专业办案能手。通过海报,全面展示了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和队伍风貌,还原了各业务条线最典型的场景,这样的构思和设计不仅有效提升了检察官的形象,也增强了我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每一次地铁海报的创意,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检察工作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能现场化形象化的内容有限,而选择向内挖掘最深处的检察,方能找到撬动公众共鸣的重点。因此在第二期的海报中,我们选定了一个“特殊”的视角——犯罪嫌疑人。为展现“最深处”的检察工作,我们两天内采访了苏州4个看守所93名在押嫌疑人,收集了他们最想对他人、对社会说的“一句话”。作为采访者的我们也遇到了许多深受触动的事情。
一位监室室长曾写下这样一段留言:“等我出去的时候父亲可能已经不在了,希望他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是一名因贩毒罪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的犯人,前一天他刚刚接到宣判通知。在落款处的签名里,这名犯人使用了化名“明天”。对他来说,明天可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到来的时间,但仍是一个人心底仅存的奢望。还有一个被收监在未成年人监室的孩子,他的手中攥着一张被揉出褶皱的留言条,里面藏着一句悔恨的话语,他写道:“妈妈在派出所的栅栏外面看到我的时候哭了,我对不起她。”而在女监室,一位24岁的年轻妈妈写道:“听说你后来会叫妈妈了,我还没有听到过。”
在苏州地铁站里,路人驻足观看“地铁检察蓝”系列海报。 (来源:受访者供图)
这组海报选用“检察蓝”为背景,与白色的手写字迹形成鲜明对比,10张地铁海報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失去自由意味着什么?我们选择犯罪嫌疑人这一鲜少面对公众的角色,挖掘他们的心声,通过现身说法警示他人,在推动犯罪预防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让检察普法更加可知可感。
有时打动人心的力量可能无法从三言两语中被感受到,那么一个故事是否能够承载呢?这就是第三季地铁海报“我们的故事”。在采访吴江区检察院检察官李冬梅时,她展示了一张用塑料袋随意扎起的奖状的照片。她说:“这是犯罪嫌疑人父母带来的奖状,当时孩子的妈妈一直自责,好好的娃怎么会走歪了呢?这也提醒我们要用提前教育预防事后悲伤。”
呈现在海报上的正是一叠带着墙皮的奖状和一段简短的文字,这个将有冲击力的图片和有画面感的文字结合起来进行海报的创意,也让我们发现了检察工作中更多有意义的故事。
2019年4月,吴江区检察院检察官付雷给被精神病母亲杀死的3岁男童写下一封信,信中10个“请你原谅”打动了公众,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付雷收到了一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的回信。信中说,“相信以后无论身处何方,身负何职,都能做一名如此有温度的法律人”。这张海报的名字就叫“回信”。在办案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检察官自己的感同身受,才能将这种力量通过地铁海报的形式传递给更多的人。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追溯这些年苏州市检察院在检察文化品牌工作中的每一次成长,传递出的最动人的检察细节,最深刻的办案思考,也让我想起了“地铁检察蓝”纪录片中的话:
“很多时候,痛推着我往前走。”
“守护公益的人,你得对社会管理机制有深刻的了解,理解他、融入他、改善他。”
“检察工作太费神,因为你会有太多的放不下。”
“让公平正义在每个案件中‘无差别’地盛放。”
……
正是我们对检察工作的深入解读,让我们将身边的检察人、检察事汇聚成你我都能读懂的“暖调检察”。在揭秘苏州检察人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线日常的同时,“地铁检察蓝”也展露着苏州检察人职业身份背后的温度和力量,我们也期待这样的法治理念能够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