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法国演员、导演兼制片人雅克·贝汉于巴黎家中去世,享年80岁。
对于这个名字,中国的影迷一定不会陌生:他是《天堂电影院》里长大后的托托。在影片的结尾,他独自坐在空无一人的电影院,含泪看完了曾经被放映员剪掉的所有吻戏片段,铸就了影史上经典的三分钟。
雅克·贝汉6岁从影,参演过70多部作品。60岁时,他转型当起了自然纪录片导演,制作的《微观世界》《迁徙的鸟》《海洋》等,每一部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
人物解读
角度一:人生只有一次。
雅克·贝汉1941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演艺世家,父亲是一家剧院的舞台导演,母亲是演员。
剧院里泡大的小贝汉,年仅6岁便登上屏幕。15岁,贝汉开始正式舞台表演;20岁,他考入国立巴黎高等戏剧艺术学院,同年,在意大利导演瓦莱里奥·苏里尼的电影《手提箱女郎》里,贝汉担任男主角,从此正式开始影坛之路。短短5年后,贝汉就凭借《半个男人》成为了威尼斯电影节影帝。
令人意外的是,风头无两的雅克并没有在演员路上一直走下去。1968年,他转型制片人,拍摄了政治讽刺电影《Z》,获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剪辑两项大奖。此后,他又陆续制作了《特殊地带》《胜利欢歌》等成功故事片。2004年,雅克·贝汉制作了《放牛班的春天》。这个故事简单、真挚、动人,也让雅克·贝汉的履历再次添加了精彩的一笔:《放牛班的春天》分别获得了第62届金球奖和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
上世纪90年代起,他再次转型,开始制作自然纪录片。后来的作品,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包括著名的“天·地·人” 三部曲——《微观世界》《喜马拉雅》《迁徙的鸟》,还有2011年的《海洋》。《海洋》在世界范围内好评如潮,成为“史上最卖座纪录片”。
无论是做演员、制片人还是导演,雅克·贝汉几乎都做到了极致,“我喜欢尝试不一样的角色,做演员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制片人的滋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人生只有一次,我想用梦想填满它。”
运用示例
有个时下流行的单词“YOLO”,翻译过来就是“人只能活一次”。生命虽然只有一次,但经营生命的方式却可以多种多样。刚刚逝世的雅克·贝汉就是善于经营生命的艺术家。他青年时当演员,中年当制片人,晚年心血来潮干起了导演。他没有耽于一种角色,而是努力拓展着人生多样性的边界。我想当他在逝世前回首人生时,那些作演员、制片人、导演所斩获的大奖不过为一時烟云,而多样人生带给他不同的快乐才是最珍贵的奖励!
角度二:对未知敞开大门。
在此之前,人们看到的自然纪录片多偏向科普性质。而雅克的作品非常不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作品不像纪录片,更像是一个自然故事。
科普是冰冷的,但故事是有温度的。最重要的,是他一直追求的“上帝之眼”拍摄视角。
即,不是从人的角度去看环境、看树、看鸟,而是从一个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去观察和拍摄。拍摄《迁徙的鸟》时,飞行器只能坐两个人,飞行员和摄影师。拍完后,大家纷纷围住摄影师,问第一次和鸟儿一起飞翔感觉如何。摄影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如雨下。雅克坚信,这种人类亲密接触自然之后最原始的感动,是可以透过大银幕传达给观众的。观众们都有天生的感知能力,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震撼,以及生命的喜悦。
雅克·贝汉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生命,就是享受自由。”他从不给自己的创作设限。在纪录片《海洋》中,海洋垃圾的画面是人工打造的,灭绝动物博物馆也是搭建的。为了表现人类对海洋动物的杀害,渔网捕杀是剧情表演。很多人质疑,这种制作方法违背了纪录片要求的真实本质。
但雅克·贝汉和他的老搭档却不以为然。电影画面虽然是假的,但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却如出一辙,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防止拍摄中的动物受到伤害。“如果说我们最讨厌什么词的话,那便是规则。雅克·贝汉从不故步自封,他永远对未知敞开大门!”
运用示例
平庸的人多循规蹈矩,弱小的人常自我设限,希望在亦步亦趋中获得他人认同,借此实现自我认同。但伟大的人物从来都勇于打破常规,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中要扭动乾坤,“倚天抽宝剑”把昆仑山裁成三段,实现“环球同此凉热”;著名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敢于打破纪录片所谓“真实”的桎梏,人工打造海洋垃圾画面,搭建灭绝动物博物馆,用更有感染力的“人工”取代真实拍摄对动物的伤害,同时也在给那些盲从“真实即真理”的人以当头棒喝,那就是人不能创造了概念,却成了概念的奴隶。
(指导教师:杨睿/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