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头雁”引领作用 促进技能人才成长

2022-07-04 13:59夏立创新工作室
企业文明 2022年6期
关键词:电科头雁研究院

孟夏时节,万物竞秀。2020年 5月8日, 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夏立创新工作室”迎来了新的桂冠: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这是继2016年10月,夏立领衔成立的工作室被命名为“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后,获得的又一项殊荣。

由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高技能带头人夏立领军的“夏立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吸引和聚集了一批技术技能人才,承担多项国家级创新课题或攻关项目,为打造“国之重器”、推动国防科技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鲜活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16字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励志笃行, 厚植家国情怀

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电信技术研究所(院)。研究院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与国防建设同发展共成长,孕育并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军工文化,经过60余年的发展和壮大,现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专业覆盖面最宽、综合性最强的骨干研究院。

研究院建院以来,相继参与完成了“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海天文台65米射电望远镜天线项目”等数百项国家和国防重大工程建设,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千余项重大科研成果。

国家责任,点燃使命的灯塔;国家荣誉,浇筑大国重器。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夏立,生活成长在这个军工科研院所的文化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以及因时间沉淀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在他内心持续滋长。

少年时期的夏立就表现出动手能力强,对事物好奇心重的特点,并成长为邻居和同事眼中的“巧手”。机缘巧合,夏立幸运从事了他感兴趣的工作,不到17岁,就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学徒钳工。到如今3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钳工操作台上深耕不辍,用电钻、扳手、钳子铸就“工匠精神”。

汇聚英才 挥洒“中国智慧”

在中国航天这一跨世纪国家重点系统工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充盈着“中国智慧”。而通信天线是通信领域中的重要装备,夏立创新工作室的成立愿景和攻关目标就是攻克通信天线制造工艺技术的一道道难关。

“大国工匠”也是从“青年学徒”成长起来的。作为研究院的钳工、高级技师和航空、航天通信天线装配责任人,夏立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天线制造工作,参与北斗工程、“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SKA国际大科学工程、上海天文台65米口径“天马”射电望远镜、嫦娥四号工程、汶川抗震救灾装备、海军装备、国庆阅兵、无人机系列项目等众多国家级重大工程并出色完成装配任务,先后获得中国电科首届高技能带头人、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金牌工人、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军工大工匠、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诸多殊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业的工作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做。夏立创新工作室坚持“弘扬军工工匠精神,担负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秉承“勤学习、精操作、懂工艺、会设计、一人多能”的宗旨,整合技术、人力资源,做到信息共享、技术支持、经验交流,为创新工作室解决技术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梳理完成机载、星载产品的27项管理类和15项技术类规范,同时利用工作室平台优势,通过师徒“传帮带”传授绝技绝活,变一人经验为多人能力;积极开展技术交流,邀请研发室资深专家、质量师现场授课;安排优秀团队走出去开阔眼界,有2名成员参加全国总工会和科技部组织的高技能领军人才赴德国、日本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团队成员技能素质水平和制造室科研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一支团结协作高效、擅于攻关创新、勇于拼搏奉献的综合性团队,在打造“大国重器”的道路上尽情挥洒“中国智慧”。

追求极致 彰显“中国精度”

工匠精神就是把普通岗位的事情做到极致。作为研究型技能实践团队,夏立和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持续跟踪研究通信天线装配技术,围绕本单位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革新、创新、新工艺推广等活动,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中一次次提升着“中国精度”。

在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的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工程现场,矗立着一架天线样机。它身材魁梧,足有25米高,这台天线包含主副两个反射面。主反射面是一个15米×20米的长六边形,由几十块大大小小的三角形面板拼装而成。而承托它的副反射面的支架,是一个像网兜一样的口袋,远远看去,活像一组盘旋扭转的化学分子式结构图。

这台天线样机名为SKA-P,是研究院历经五年时间主导研制出的SKA首台样机。SKA被誉为“地球之眼”,而SKA-P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在SKA核心设备研发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为世界成功提供“天线解决方案”。夏立带领他的团队让“地球之眼”的“中国之眸”从一张图纸变成现实。

SKA-P的主反射板由66块曲率各不相同、边长约3米的三角形面板拼装而成,但它的单块三角形面板精度可达0.1毫米。在重力、温度和风载荷影响下,其俯仰工作范围内,主反射面的精度可达0.5毫米,副反射面精度可达0.2毫米。为了让这些设计精度一一落地,夏立带领他的工作团队鏖战了一个多月。

在装配SKA-P的过程中,团队又面临诸多新挑战。最大的难题是结构新,SKA-P承托副反射面的支架,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用尼龙绳打结织成的网兜,走近一看,这个“网兜”都是由球狀的连接轴和连接杆拼接而成。在空间里按照设计图把如此多的点位定位精准,难度可想而知。况且某一个轴或连接杆的装配出现细微精度差,都会牵一发动全身。此外,令团队没想到的是,好不容易在平地上把天线精度调整好,当天线“站起来”时,受重力影响,一些连接部位发生位移,大大超出精度指标范围。只能再一次身系保险绳,对天线精度进行调整。20多米的高度,对人的心理本身就是挑战,更何况还要完成高精度的装配。克服重重困难,团队不仅在首次装配就满足了装备需求,还为这个国际大工程今后的批量生产提供了技术经验和理论数据。CD2F8B27-83E8-48A9-AF71-41A742A552CD

精雕细琢,玉汝于成。近年来,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的夏立创新工作室通过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持续跟踪研究通信天线装配技术,在重大工程中先后突破了异形薄壁馈源无膜具焊接制造技术、机载天线无应力装配工艺、双曲面主副面定位工艺、高精度半柔性天线座架分体成型装配工艺等多项技术难题,并逐步形成独有的加工特色。随着装备迭代更新,工作室还在小型通信天线装配组织模式上积极探索,完成首条小型高精度天线流水线,为国家、军方提供了优质的通信产品。

追求匠心极致,方显大国工匠本色。夏立创新工作室凭借专注与坚守,不断追求完美品质。工作室2人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创新工作室成果参加研究院“五小”创新创效活动荣获金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中国精度”故事。

传承匠心 培养青年人才

2020年10月1日,河北省总工会、河北广播电视台综合频率联合推出“大学习”空中课堂。“引领职工思想,唱响劳动之歌!当天走进直播间的领学人,是来自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的‘大国工匠——夏立。”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白,夏立结合亲身经历,和听众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讲话的体会。同年,他还参加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平台”在线授课,彰显了“大国工匠”以匠心点亮“中国智造”、成就“国之重器”的时代风采,获得广泛好评并收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感谢信。

面对聚光灯和荣誉,夏立表现得很淡定,在他看来,“工匠精神”不是做了多大的事,而是堅持把一件事做得更好,这也是夏立和他的团队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传承工匠精神为己任,夏立创新工作室在培养青年技能人才方面作出不懈努力。在工作室,夏立有8个徒弟,“如何成长为一个好师傅,让每个操作人员成为装配专家”是他不断重复的话题——看到图纸时,把自己放在设计师的角度,理解设计的初衷;在施工装配时,把自己当成工艺师,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加工方式和装配方案;在实际装配时,要清楚产品的用途,装配精度要求高的一定要高上去。在团队建设方面,他认为最核心的是要改变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及工作态度。为了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院里的各种规章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由此他努力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标准化,即把复杂的操作分解成一步一步规范、简单的动作,把复杂的装配工艺分成一段一段,由不同同事完成,过一段时间后再轮岗。大家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完成一项任务出一个总结报告,同时拿出来一起讨论。工人靠技能在单位生存。虽然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在夏立创新工作室,只要徒弟问,师傅都会耐心讲解。知识是海量的,询问也是一种交流。

在夏立的带动下,团队成员个个兢兢业业,成长迅速,多人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在国家大科学SKA天线工程中,创新工作室青年骨干们积极参与解决了天线反射体球架结构装配中的工艺难题。青年技工刘晓宇在反复试验中,成功改进用激光跟踪仪测试面板精度的工作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现场天线装配的工作效率,助力完成样机研制及南非现场的天线架设,为后续项目签订打下坚实基础。

工作室青年技工韩慧龙,负责天线工艺制造室机载天线的装配任务,平时在工作中他就喜欢动脑筋、想办法,进入创新工作室后,以实干加巧干,在天线装配过程中成功探索了工装夹具的设计,并广泛应用于同类型的天线装配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负责的机载天线设备电动镶装航标钢丝螺套工艺流程,在研究院“五小”创新创效活动中获得金奖后,经院团委推广,在本单位多个部门广泛应用,得到一致好评。

谈及对工匠精神的感悟,夏立说:“在于知,在于行。其力随微,精工至善,则孜孜不倦,薪火相传。”

匠心筑梦,大国崛起,每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人,都应该以工匠精神为拼搏方向,虽然不必人人都成为工匠,但人人都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实践者。站在新的起点,夏立和他的创新团队将继续以创新为使命,在传统技艺传承、新兴技术攻关、工艺难题破解上当好“生力军”,为中国电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创新动能。CD2F8B27-83E8-48A9-AF71-41A742A552CD

猜你喜欢
电科头雁研究院
电科网安
电科网安密码服务整体框架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头雁
不是我!是他捣乱!
头雁之歌
吴效科:担起头雁的责任
抢飞的“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