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

2022-07-03 14:29曹便利王婉至吴泽杰尹娟
文化产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认同感共同体中华

曹便利 王婉至 吴泽杰 尹娟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文化与文化之间互相融合、互相碰撞、互相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各民族之间文化不同,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促进人类文明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1 ]。而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能够激发情感共鸣,提升民族凝聚力[ 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全球多元化文化的影响,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弱化[ 3 ]。对此,探索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路径,使大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尤为重要。

研究方法

以河南省新乡市各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网络调查问卷为主要形式,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资料,对已有的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分析、总结,了解有关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情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对选择样本、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回收统计问卷等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归纳总结,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再次,根据调查结果,对于调查结果中的突出案例,采用个案访谈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归纳总结,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大學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结合调查结果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探索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

调查结果

从大学生的个人情况、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调查问卷结果及个案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整体来说较为乐观,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积极向上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充分肯定文化自身的价值,也能够主动承担传承发展文化的责任,理性对待外来文化。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浮于表面;(2)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及践行性不高;(3)自制力不够,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4)缺少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5)缺少宣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弱化的成因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个案访谈结果,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弱化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机会少,学习程度浅

传统文化认同主要是指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能注重约束自身的行为和思想[ 4 ]。要认同一件事情,首先要正确认识并深入了解它。与高中时期的紧张学习阶段不同,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是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如何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以及学会社会生存的技能和技巧是大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因此,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较少,通常是从网络短视频、影视作品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但也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等表面的理解上,并未领悟其精髓。虽然人们在中学时期积累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逐渐模糊,且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或理解不全面。另外,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及社会环境等各不相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一,尤其是在中华文化价值目标与价值认同方面存在认同偏差。

学习积极性、文化践行度不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国情同马克思主义自相适应并不断探索的优秀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精髓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 ]。当前,很多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对相关传统文化课程抱着“必修选逃、选修必逃”的心态,产生了“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听课效果,加之其不主动了解、学习中国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另外,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的践行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纵观大学生群体,部分人只会从课堂、课本、网络或者口头相传中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文化,并未积极主动地参与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和实践活动,更不愿意从自身出发来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文化认知与实际行为相背离的现象。

网络文化的干扰

随着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电脑的使用逐渐大众化,上网成为大学生每天都会做的事情,虚拟的网络环境也为大学生带来了无限可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发布信息,各种观点、思想都可以自由表达并得到迅速传播,当然也不乏各种错误观点、社会思想,特别是霸权主义国家所谓人权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给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反面影响,也增加了当代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念的文化认同难度[ 6 ]。

文化冲击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作风,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理念的认可与遵循[ 7 ]。然而受外国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喜欢过外国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吃各种快餐,如“汉堡”,文化意识发生了偏移,对中国有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少。当今时代,推广各国文化、进行交流学习是全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在交流中吸取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是应做之事,但是过于崇拜西方文化并不是一件好事。部分大学生因判断能力、自制能力有限,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从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传统文化教育被忽视

高等教育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关键阶段,高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且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部分院校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8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开设的课程以专业课及专业相关课程为主,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较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主要是在思政课程或者一些网络视频上,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有限,缺乏系统性,这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部分院校虽然会开设传统文化等选修课程,但选修的学生有限,教师的授课方式传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教学内容也未经深入挖掘,导致学生了解的文化知识只是浮于表面,未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正所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教育离不开校园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学校重视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那么学生也会主动学习和了解。但目前的调查显示,大学校园现代气息比较浓厚,传统文化元素较少,这主要是因为高校不重视或者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途径,只流于形式。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建议和策略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诱惑,要抵挡得住诱惑就必须抱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阳光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不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因此,大学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领悟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深刻内涵。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在校时间,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阅读古典著作等传统文化书籍和观看文化介绍等视频,选修相关课程,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写作、摄影等方式进行文化推广宣传,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有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才能领悟和认同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思想传承。这样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需要年轻一代不断传承和发扬的。大学生应主动承担起不同文化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责任;利用课余时间和网络媒体平台积极参与各项文化交流活动,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也可以利用出国学习交流、国际大型比赛等机会,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应当秉承正确、科学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自觉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安全的同时,坚决杜绝并抵制外来消极文化;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文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以礼待人、为人忠厚等良好的家风,能在思想上约束家庭成员,同时也能促使家庭成员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发展。长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孩子也会深受感染。家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电视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等途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家庭成员沟通交流的重要话题,进而促进家庭的和睦团结。对于社区组织的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和活动,家庭成员要积极参与,在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教育资源

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开展课堂思政,针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实情况,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至教育全过程。教师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插入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活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入社团等方式对中华文化进行宣传;通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认同。学生多参加传统文化等集体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减少上网的时间,还可以帮助有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和解压方式,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实践,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丰富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加传统文化认同感。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新闻媒体应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充分借助网络媒体等传播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过滤网络信息。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不论哪种文化,大学生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关注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坚持的关键。政府也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制定相关保护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提升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文化认同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的基础,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被关注、被认同进而被传承,扎根心灵深处,才更有助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情况整体较为乐观。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看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但仍然存在文化认同弱化现象。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培育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通过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激发的思想共鸣;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道德修养;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以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在新时代,各高校应当充分结合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优势和阻碍,坚持从文化认知出发,逐步走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最终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探索文化自信培育的规律,并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培育途径进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乐,王艺桦.中华文化认同研究:态势演进、热点论域与未来展望[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06):15-24.

[2]周俊利.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文化纽带视角[J].民族学刊,2021,12(02):9-16+93.

[3]秦洪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建构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0):59-61.

[4]程艷芳.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特点及应对策略探析[J].文化与艺术,2020(10):267-268.

[5]滑小龙.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思潮整合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6]张璐璐.新时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J].美育与文化,2020(24):160-161.

[7]王萌苏.逻辑、困境与提升:短视频热潮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1):124-128.

[8]陆玉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2):18-19.

猜你喜欢
认同感共同体中华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