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杞人忧天不足讥”导写

2022-07-03 14:19苏荣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卫灵公常怀科学研究

苏荣华

文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卫灵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义疏》也曾说:“人当思渐虑远,防于未然,则忧患之事不得近。”而《列子·天瑞篇》记载了一则这样的“远虑”故事: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杞人的“远虑”被时人嘲笑,被讥之为“杞人忧天”。但今天的科学研究发现,地震是一种有可能发生的地质运动,太阳、月亮、星星作为宇宙中的天体,也是存在撞击、消失的可能。如此看来,“杞人”之“远虑”,实属难得。

个人的安身立命,国家的长治久安,固然需要我们具备“远虑”的意识与行动,但联系“杞人”之“远虑”,我们理应有更多的发现与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第一段先引用了《论语》《论语义疏》中的名言,告诉我们人要有远虑,又用今天的科学研究发现表明,“杞人”看似天方夜谭的“远虑”也有发生的可能。题目导向非常明显,“杞人”的远虑“实属难得”,不应该被嘲笑。第二段则表明,我们对“杞人”之“远虑”应该持肯定态度。对此,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认识:

“时人”为什么嘲笑“杞人”?“时人”认为“杞人”的“远虑”是庸人自扰。反之,从肯定的角度讲,“杞人”的“远虑”则是高瞻远瞩,是忧患意识。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远虑”,只是人们囿于识见而不能理解。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是“杞人”,是否应该不惧人言,放飞思维?如果你是“时人”,是否应该尊重他人的想象?

行文时,考生要肯定人应该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然后采用层进式结构,逐层探讨“远虑”意识的本质、作用及践行方法。

例文

心怀远虑,思接未来

湖北省天门中学 罗瑾瑜

《论语·卫灵公》有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是一种未雨绸缪。新时代发展下,需要我们具有思渐虑远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纵观历史,有太多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悲剧。如若唐玄宗在沉溺珠玉声色时能够保持清醒,常怀远虑,繁华的大唐盛世也不致奸佞当道,一夕倾覆;如若清王朝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能有所警醒,而不是自恃地大物博而闭关锁国,也不致在列强轰开国门时毫无还手之力。常怀忧患意识使我们在安定时做到高瞻远瞩,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危险。

风平浪静的海面之下可能暗潮涌动,状若坚石的浮冰之下也可能裂缝参差。杞国之人忧天塌地陷、月坠星沉,为时人所嘲笑,但当今科学研究表明,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由此看来,“杞人”之远虑何尝不是一种超前思维?“杞人”处在相对蒙昧封闭的时代,却能窥见宇宙中隐藏的危机,他的担忧看似是庸人自扰,实际上是突破了传统思想的禁锢,其思想高度非时人所能及。

步入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逐步全面,也就更加认识到未来的无限可能。科学家们创造地震监测仪,设立气象中心监测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密切关注宇宙中星辰的动向……诸如此类,都是现代人对未来思渐虑远的一种体现。诚如《论语义疏》所言:“人当思渐虑远,防于未然”。只有在灾前做好预防工作,在灾难降临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历史已然警示我们,个人的安身立命,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我们具备“远虑”的意识与行动,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现实提醒我们更需要学习“杞人”的远虑精神,否则,终将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作为中国青年,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海晏河清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深入人心,既要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也要有创造性的远虑,只是无需如“杞人”般寝食难安,害了心病。

评点

文章审题准确,首先明确概念,“远虑是一种未雨绸缪”,然后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历史教训与现实研究两个方面得出常怀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指出“杞人忧天”不仅不足讥,更是可赞。再次联系现实,指出不仅要有忧患意识,还要及时行动,方能真正做到“防于未然”,最后联系时代特点,向当代青年提出要求与警示,使文章具有现实针对性。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卫灵公常怀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蒋鹏举:常怀报国志 建功在中吴
纺织科学研究
弥子瑕是对是错?
常怀感恩之心 肩担代表责任
常怀“愧对”之意——怀的是无为而愧的操守良心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