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臻
每一座城市,都擁有那些镌刻了城市烙印和记忆的老街、建筑。就像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城市生活的精华往往就浓缩在这一街一巷之中。而在青岛,里院这一特殊的民居形式饱经沧桑,随城市发展变迁,历经百年沉淀,凝固了最本土的城市文化元素,这些都是城市过往最真实的缩影,仿佛在时刻向人诉说着百年光阴的细碎片段。
想要探寻青岛原汁原味的生活琐碎,一定不能错过毗邻青岛火车站的这条百年老街——上街里·银鱼巷。
在这条修缮的老街巷中,经百年包浆的车轮石子会带你回到百年前的里院生活。道路尽头的银鱼巷微型博物馆也更好地唤醒了“老街里”专属的人文记忆,解读出这座写满故事的城市,捕捉德租时期青岛建设的痕迹。
银鱼巷微型博物馆位于宁阳路银鱼巷的延伸处:湖北路33号丙。
登上几节台阶,一座覆盖着红瓦的平房便映入眼帘,之所以称之为“微型博物馆”,就是因为它的展示区域面积小。虽然开放的面积小,但是却饱含青岛地道的人文元素。一进门便能看到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前言内容:“安阳来,拜(别)说外地银(人),老鼻子(很多)青岛银(人)都不知道俺这来到底待(在)哪来。”青岛本地人看到这样的前言亲切感大增,马上就能用一口地道的方言读出来,外地的朋友也会根据括号里的“翻译”理解内容,从方言入手,了解青岛。不仅前言部分使用青岛方言,在展厅中各个区块的讲解也是使用青岛方言标注,使整个游览过程都自带本地方言的音效,趣味感十足。
小小的空间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道。老石板、旧房瓦、竹凉席、手电筒、脸盆架、古力盖、木板凳、小鸟笼……众多百姓生活必需品组成了一面老物件墙。整面墙体中嵌入的老物件都收集自当地搬迁的居民家中。
区别于大型博物馆的庄重肃穆,银鱼巷微型博物馆的整体定位更加活泼年轻,通过实物展示留住老城生活记忆,为年轻游客更好地了解这条百年历史街区、了解里院文化,提供了平台、打开了窗口。
除了老物件的展示,银鱼巷微型博物馆还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现了出自这条“青岛港儿上最洋相的路”的人物故事:掖县商人刘子山、给爱新觉罗·溥仪当老师的学霸陆润庠、军机大臣吴郁生、懂金融的实干家周学熙、连任多年商会会长的傅炳昭……众多“人物”让游客更真实地接近这条老街所孕育出的文化。
春暖花已开,待空闲时刻来这里重温百年老街老院留下的生活印记,将青岛百年鲜活的老城文化传承下去、衍生下去。843486C5-B57B-4A4A-8DAF-3B43C8275F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