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22-07-03 18:56:41
青岛画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墓考古遗址

中国考古学关心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起源,探讨中国道路、中国整体文化的核心所在。考古不是单纯地挖宝,考古能带来一些重大启示,帮助解决重大历史问题。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月31日在京揭晓,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陕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

这些项目为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做出了生动诠释,展现了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风采。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麓、稻城县城外两公里处的皮洛阶地,海拔近3800米,金沙江二级支流傍河旁,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远方是古冰川漂砾的遗留,近处为青草覆盖,溪流蜿蜒而下冲蚀出沟壑。层云飘过,牛羊低首吃草。

遗址的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里是极为罕见的大型遗址。皮洛遗址海拔3700多米,目前发现的手斧已距今13万年,这意味着13万年甚至更早以前,史前人类已经可以征服高海拔、高寒等极端环境。

遗址发掘的几处探方,最深约两米多,探方剖面地层呈现黄红交错,黄色代表冷期、红色代表暖期,每个地层均代表上万年时光。科研人员在100万平方米遗址范围中试掘200平方米,发现了多个人类活动剖面和用火、打制石器的遗迹,发现石制品近万件,其中有大量精美手斧、薄刃斧等研究样品。

中国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组织9名知名专家论证认为,稻城皮洛遗址揭露出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以来连续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层位,不晚于距今13万年,保留了“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稻城皮洛遗址的空间位置同样重要,它填补了关键空白区和缺环,对于认识远古人群迁徙和文化传播交流具有特殊价值意义。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南阳市东北部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南、白河西岸,西南距中国产玉名山独山约3000米,分布在一处五级台地组成的高17米的小土山上及周围。

南阳黄山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涉及玉石器制作性质的中心性大遗址,是目前南阳盆地中已发现的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丰富的遗址。该遗址发现了10座距今5000多年的玉石器生产作坊,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集玉石矿料采集、玉石器加工与交流的“基地加港口”性质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反映了当时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进程,是探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文明起源和文化发展的关键遗址,也是中华文明研究的关键遗址,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黃山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重要遗存,还在测年、植物、人骨DNA、玉石器岩性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层层叠叠保存很好的史前文化遗存,堪称“一眼史前三千年”考古奇观,具备重大的学术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此次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南阳黄山遗址在不久之前入选2021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和2021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后,再度获得的重要荣誉。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在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东部一片复苏的麦田下,埋葬着5000多年前的滕州岗上遗址。滕州市三面环山,一面碧水,泰山和沂山山脉延伸出连绵起伏的丘陵,微山湖碧波荡漾。

该遗址为史前文化的重要发现,随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的发掘,这座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城址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按照考古学的定义,这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文明。大汶口位于泰安,但大汶口文化的含义则更为广泛:1959年,在泰安宁阳县大汶口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此后,随着河南、江苏、安徽、辽宁等省相继有几千处同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世,大汶口文化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山东地区,考古学家将这一类新石器时代文化统称为大汶口文化。

从地图上看去,遗址平面像个倒立的靴子,东西最大跨度1500米,南北跨度10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在经历了为期一年的勘探后,从2020年9月—2022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连续两个年度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合计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包括1圈夯土城墙与壕沟、31座墓葬、7座房址及大量与房址相关的柱坑或柱洞。岗上遗址大型城址的发现,连同一批显示了社会剧烈分化、财富集中于大墓、突出器物箱的棺椁制度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为代表的礼器等,为实证海岱地区以至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第一手材料。A2AE084E-FD4E-4E46-A9CA-133BB2C35FBD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郑家湖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分布于楚王城城址的东南郊,西距龙岗墓地约1000米、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2020年5月以来,为配合云梦县市政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组队进行发掘。根据工程施工需要,墓地发掘分为A、B、C三区。2021年发掘C区墓葬116座,包括14座保存极好的饱水墓葬。C区出土随葬品共计1000多件/套,其中漆木器达400多件/套,以耳杯为大宗,其中人物扁壶、双口扁壶、虎头枕、凤形勺、日月纹奁、马纹盂、耳杯盒等极其特色。除此之外,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字材料,除遣策类木牍外,最为珍贵的是战国末期墓葬M274所出木觚(一种多棱体木牍),正反两面各7行,每行书写50余字,全文约700字,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第一长文觚”。

郑家湖墓地还出土了一批罕见的葬具绘画和精美的漆木器,为研究秦人的葬俗葬仪、宗教思想、艺术造型以及秦汉漆器生产流通、工艺美术提供了重要材料。

郑家湖墓地活化了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场景。郑家湖墓地与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围的睡虎地、龙岗、江郭、大坟头等墓地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些材料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战国晚期至汉初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进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国家认同提供了典型个案。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

鸡叫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地处洞庭湖西北的澧阳平原。该遗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2018年进行系统考古调查勘探。2019至2021年连续实施考古发掘。

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收获重大。一是鸡叫城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基础,其三重环壕的聚落结构在长江流域属于首次发现。鸡叫城聚落群完整经历了史前稻作农业社会从初步复杂化到文明起源、发展、兴盛及到衰落的完整过程,是研究我国史前社会与文明过程的典型标本。

二是厘清了鸡叫城聚落群鼎盛时期的整体布局。在石家河文化时期,鸡叫城形成了由城址、城外遗址点、外围环壕与沟渠组成的网状水系及其间稻田所构成的城壕聚落集群,呈现出史前稻作农业文明繁盛的社会图景。

三是在城址内揭露出一批重要遗迹,其中F63规模体量之大,保存之完整,刷新了我国木构建筑史。另外遗址复原稻谷重量达2.2万公斤,大面积集中分布的谷糠堆积,以及一系列大型建筑台基等,也都是近年田野考古中少见的重大发现。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郊,地处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流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自2020年3月启动发掘至今,共计发掘面积1202平方米,发现“祭祀坑”6座、灰坑78座、灰沟55条、柱洞341个、房址4座、墓葬2座,初步摸清了祭祀区的分布范围和内部布局。

6座“祭祀坑”的平面近长方形,面积最大的近20平方米,面积最小者仅3.5平方米。“祭祀坑”的方向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各坑上部均有厚薄不同的填土,堆积状况各有不同。K5和K6的埋藏堆积相对简单,在填土之下只有一层埋藏文物,其他坑的埋藏文物为象牙层和铜器、玉器等器物层,K3、K4和K8在填土和象牙之间另有灰烬堆积。

在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里,出土编号文物上万件,近完整器超过2400件,其中铜器1000余件、金器520余件、玉器530余件、石器120余件、陶器13件,另提取完整象牙450余根,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鸟形金箔饰、铜顶尊跪坐人像、铜扭头跪坐人像、铜立人像、铜人头像、铜面具、铜尊、铜罍、铜“神坛”、铜龙、玉璋、玉戈、玉凿、神树纹玉琮、玉器座、玉刀、石戈、陶矮领瓮、陶尖底盏、丝织品残痕、象牙雕、海贝等,部分文物的造型和纹饰前所未见。

進一步充实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关于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行为和祭祀体系研究;进一步阐释“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认识;系统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且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武威市吐谷浑墓葬群是一处唐代吐谷浑王族墓群,地处祁连山北麓。自1915年弘化公主墓志发现以来,武威南山地区已有多座吐谷浑王族墓葬及墓志被发现,因墓志记载归葬地多为“阳晖谷”,所以这一区域也被称为“阳晖谷陵区”。

为了寻找“大可汗陵”,2020年考古人员在武威南山地区调查、勘探约400平方千米,共确认23座吐谷浑墓葬,墓葬依次分布于青咀湾、喇嘛湾、长岭-马场滩、岔山村4个区域。2021年,对武威地区新发现的长岭至马场滩区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金属器、彩绘陶器等随葬品290余件。其中,出土的《冯翊郡太夫人党氏墓志》记载该处墓群为唐早中期吐谷浑蓬子氏家族墓地,这在武威南山区尚属首次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吐谷浑王族葬群文化内涵,廓清了墓群的基本布局。A2AE084E-FD4E-4E46-A9CA-133BB2C35FBD

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整体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和“牛岗僻壤、马鬣开坟、地踞龙堆”的墓葬选址特征。墓葬均具有唐早中期高等级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显示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无人区,是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2019年,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从2019年至2021年3年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近18个月考古发掘,出土各类遗物1450余件(组),均为戍边将士日常生活、工作器物。这些珍贵的遗存共同构成了生动鲜活的唐代戍边将士生活图鉴。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收获颇丰:第一,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第一次系统地揭露了一座烽燧遗址的全貌。第二,烽燧发现的883件文书,为国内遗址出土数量之最,内容极其丰富,诸多内容为首次发现,填补多项文献空白。第三,确定了烽燧为唐代“沙堆烽”故址,也是一处游弈所的治所。第四,为深入研究唐代西域边防体系、丝绸之路交通保障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是近年来中国边疆考古、丝绸之路考古的重大发现。第五,对深化边疆治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烽燧的发掘,揭秘了边塞烽堠系统运行的诸多细节。

陜西西安江村大墓

江村大墓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北距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约2000米。根据考古资料,江村大墓所在的汉文帝霸陵陵区范围近30平方千米。本项目自2006年开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考古发掘自2017年持续至今,发掘面积总计6050平方米。

2017年开始,团队对江村大墓外藏坑、陶窑遗址、陪葬墓等进行了考古发掘。江村大墓发掘了东北、西南区域的8座外藏坑,长度在6.5至72米之间,宽3至6米,深度6至9米不等。大多为带斜坡道的竖穴土圹形制,底部有木椁遗迹。坑内遗存主要有:着衣陶俑(个别带有刑具)、陶器、铁器、铜器,以及漆木器(包括木车马)遗迹等。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还清理出“车府”“器府”“中司空印”“南葆司空”“北葆司空”等明器铜印。

2018至2019年,团队发掘了江村大墓西南约3900米处的23座汉墓,其中4座“甲”字形大墓,均为竖穴木椁结构,最大者全长54米,墓室边长18至20米,深16米。该墓虽被盗严重,但仍清理出土玉衣片2000多枚,以及乐舞俑、陶编钟、编磬等珍贵文物200余件。

考古资料表明,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等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面积达50平方公里。由城垣、宫殿、坛庙、中央官署、军事设施,与路网、水系及建城时的窑址、石料厂等遗存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的都城。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通过2015年至2021年的发掘,已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通过揭露夯土台基及其内部磉墩,厘清了宫城内前朝区宫殿基址及部分附属建筑的布局。主殿前后殿加穿堂的结构,与宋元时期宫殿建筑形制较为接近,后殿西侧附属建筑组合则与北京故宫内同位置的建筑组合十分相似。发掘工作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解决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弥补了宋元到明清时期宫殿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材料,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

其主体宫殿对元代宫殿制度、规划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并对明代南北两京宫城规划模式的生成过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极大推进了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A2AE084E-FD4E-4E46-A9CA-133BB2C35FBD

猜你喜欢
大墓考古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52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6
三星堆考古解谜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12
论燕下都战国大墓的埋葬特点*——与齐国战国大墓等比较
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5:52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启动考古发掘
科学导报(2019年24期)2019-09-03 04:33:02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