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蕾
我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艺术教育的研究,探寻“儿童中心”立场下如何开展富有创造性、开放性和饱含儿童审美的艺术活动,儿童美展就是其中的尝试。在幼儿园举办儿童美展不仅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呈现儿童独特的文化,同时也为成人提供一扇门,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我园在“儿童美展活动研究”中,从教师引导到儿童自发,从完全退后到专业引发,希望建立一种看得见儿童自主,同时也看得见教师支持的儿童美展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历经着对儿童美展中的模式、经验、关系等关键要素的思考和革新,如若用关键词来描述这些革新,那应该就是“自发”与“引发”的聚焦研究。
一、幼儿园儿童美展活动中的“自发”
首先,我们要把儿童美展看作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整体,而非传统意义中展出当天的呈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更重视美展的发起和策划、准备和组织、回顾和反思阶段中,儿童的学习过程和主体参与。因此,“自发”在美展的“前”“后”就显得尤为关键。这里的“自发”主要分为四方面:举办美展是内发还是外诱;美展中的选择是儿童做出还是教师做出;举办美展过程中的“专家”是成人还是儿童;举办美展的结果由谁负责。
(一)“自发”选择主题
在研究初期,我们往往会忽略美展主题由儿童自发选择,而倾向于教师拟定一个“儿童可能感兴趣”的主题,或投放几个主题请儿童选择,以便让他们尽快投入创作过程之中。但后期我们发现,儿童完全具备自主寻找生活中的美的眼睛,他们比成人更懂得积极、创造性地看待周围世界,并用美术形式反馈出来。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观察和等待,相信儿童的能力并给予其选择的权利。从我园前期美展(教师设定主题)和后期美展(儿童自发选择主题)对比表可见(见下表),成人眼中的儿童美术和儿童眼中的儿童美术仍是有差异的。儿童的选择更微观、更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对自己生活中更感兴趣的、更高频出现的对象多为人物、个人物品、幼儿园环境、儿童活动等类别。
以其中儿童选择的“爱上幼儿园”美展为例,该主题诞生于写生活动之后,儿童看到自己前期创作的大量关于人物、玩具等写生作品堆叠在美工坊角落,既浪费又无人欣赏,于是萌发了“归整作品、补充作品、布置展览,让更多人来欣赏”的愿望,由此“爱上幼儿园”小型美展便拉开了帷幕。可见,这样的美展不是为展而展,而是真正发自儿童内在意愿的、主动的活动。
(二)“自发”策划方案
选定了主题后,如何落实展览是儿童美展中的基础环节。通常我们会鼓励儿童用方案活动的模式做出计划表,引导他们明晰策划一个展览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和个性化内容。当然,这需要儿童有逐步的、实际的策展经验,但教师要首先坚信,儿童能做到,并且会越做越好。以我园美展“七彩人部落”的策划方案为例,儿童在游览了社区艺术街后,萌发了在园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街区以展示美术作品的想法。
因为有前期其他美展的布展经验,儿童用思维导图清晰规划了策展方案计划,包含五大部分:环境装饰、材料投放、作品展示、互动游戏、人员分工。这个计划可随策展方案进程不断调整,允许儿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删除不合理、冗长的部分,或者增添新的创意想法,以便提高效率、优化效果。我们也在儿童计划中看到了“互动游戏”的策划这一特别的部分。他们认为单纯观展较枯燥,希望能在展区留出一个互动游戏区,供观众体验一些短小的美术活动,增强美展的趣味性和沉浸感。在后期该美展呈现的时候,互动游戏区特别受到儿童和成人的欢迎,这是前期研究中教师主导的、纯粹观看美术作品的美展中未曾见过的场面。
(三)“自发”创作作品
在传统美展中,为实现形式美、高效率的目标,成人往往会倾向于追求儿童作品中体现出的娴熟的技艺、绚丽的观感,而忽略儿童的创意表达。其实对于儿童来说,卷入经验、材料探索、美术欣赏、生成创意、讲述作品、分享问题、回顾反思等,都是宝贵的习得财富。而这些财富需要建立在自主、积极、启发、和谐的师幼关系中,它甚至比最终的美术作品本身更重要。同时,在鼓励儿童自发创作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用多元的、大艺术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品,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
以我园美展“秋日造物”为例,儿童在观测到秋天自然界的变化后,和父母一起收集了大量自然物带到园内,准备用这些材料创作属于秋天的美术作品。随后,教师提供了美术材料和场地,投放了许多自然物手工作品供儿童观看和欣赏,激发他们自主想象秋天的样子……在“秋天的味道”版块中,儿童寻找了一些秋天的事物,用小卡纸标注事物名称并装进透明圆球里。在装饰过程中,儿童互相交流“秋天的味道”的话题,用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发现,于是教师为他们录制了一段段音频,把音频二维码也呈现在展览中,让更多的人能听到、理解儿童。
这样的美术作品虽然没有成人視野下鲜艳的颜色、夸张的造型,但它蕴含了儿童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我们也看到了更多元的艺术呈现模式,看见了属于儿童的诗意表达。他们用一种更本真、更多样化的方式表现着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四)“自发”组织展览
完成了作品装置后,成人往往会觉得美展的“重头戏”已完成,然而这时儿童的自发学习才刚开始。在组织观展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得到绝佳的发展人际交流、分工合作、反思学习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机会。如在“爱上幼儿园”观展阶段,儿童聚集在一起以“如何才能让观众们愉快观展”为话题开展研讨,他们一致认可“秩序”的重要性,并尝试梳理怎样维持秩序的方法。于是两个问题诞生了:观众的问题、工作人员的问题。在问题的索引下,儿童一步步明晰观展计划,厘清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展出当天,“馆长”全程拿着导览旗维持秩序;“讲解员”分别站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等待观众入场并为他们讲述作品创作故事;“安保员”戴着袖章,轻声提醒注意脚下,请跟随队伍前进;“小演员”准备了歌舞小节目,在观展前积极展示,希望给大家带去一份愉悦的观展心情;“互动游戏负责人”早早地拿好了画板,等待参与游戏的伙伴……展览结束后,他们还准备了调查卡,收集大家对美展的感受和建议。E5411BA3-6736-4231-8262-B0A17A3C61C0
在自发组织和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儿童学会对自己努力的结果负责,尝试不断策划调整观展规则、秩序,并收集他人在参与活动时候的意见,获得外界反馈以反思自己的做法。儿童美展已经成为一个连贯的有机体,一个学习的有机体。
(五)“自发”分享感受
忙碌的策划、准备、实施之后,静下来自发、自由地分享感悟、谈论体会,也是儿童内心的需求。在该阶段成人会发现,儿童其实有很多感受需要表达。如在“七彩人部落”美展后,儿童坐在一起回顾自己在美展中的工作任务,讨论观众调查表并交流自己的看法。瑞晨说:“我喜欢七彩宝石人区,因为可以用一些漂亮的东西做面具。”美娴说:“我喜欢漫画人区,因为里面的人我感觉都很搞笑。”教师问:“那你们看了调查表有什么感受?”瑞晨说:“大家喜欢我们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很大很漂亮。也有不喜欢的,是因为看展要排队,太浪费时间了。”教师追问:“怎么解决呢?”瑞晨回答:“可以十个十个进去,等的时候无聊,我们就端一筐玩具给他们玩。”这个阶段成人要做的就是倾听和支持,帮助儿童记录点滴思考,引导他们回顾整个策展历程并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最困难的事、最开心的事,等等。
二、幼儿园儿童美展活动中的“引发”
有了儿童立场的“自发”,我们又开始思考美展中教师的定位是什么?实际上从美展研究初期为了追求“儿童自发”,我们陷入了一种“不敢说”“不敢管”的困境,大家发现儿童必然还是受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有许多无法完成、无法想到的问题。到中后期,我们试图慢慢摸索出“引发”的时机和方法,探寻一种“发现、描述、解读、筛选、支持、推进”的途径,建立一种师幼和谐、平等对话的关系,以推动儿童基于经验和兴趣发起并执行行为活动。因此,“引发”的量和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适宜的指导让教师在美展活动中拥有“基于儿童、专业支持”的多重视角,以下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经验缺失时的“引发”
美展中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其年龄较小,生活和技能经验缺失造成的。这是他们无法自己在短时间内发现和解决的,需要教师以专业的角度捕捉信息、发现缺口,在美展或其他类型的活动中引发儿童完善和扩充经验。
如在“不可思议之旅”美展中,儿童谈论着自己梦境中的“不可思议”。有一名儿童提到了“颠倒世界”。在商议之后大家决定在展品中加入“天空之城”,用立体的、倒置的房子表现“不可思议的梦境中的景象”,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自己不会做房子。儿童的困难表述很简单,当教师询问他们哪里不会的时候,他们也无法说出所以然,但心里仍然渴望能完成这个计划。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发”,剖析儿童“不会”的原因,再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于是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投放制作立体房子的瓦楞纸,鼓励儿童自由玩耍摆弄,感知其特点;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组织、设计关于黏合、拼接、镶嵌的手工环节,支持儿童拓展立体建构技能;在家园活动中,鼓励家庭寻找不同形态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儿童欣赏和分享……
可见,教师需要在整体课程的视野下看待美展。我园通常会以方案活动的模式展开美展,同时教师也在探索一个美展方案活动、班级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甚至更多活动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链状结构,以保障儿童得到更专业的教师支持和更充分的艺术经验扩展。
(二)方案进程中的“引发”
瑞吉欧教育体系经典的方案教学中倡导“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与向导”。即使方案都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很大程度是儿童自主推动的,但教师也要在方案进程中权衡各方面情况后帮助儿童选择和决定,并以伙伴的身份与他们一起活动。在美展方案开启初期,教师较倾向于和儿童一起展开头脑风暴,并协助他们记下关于美展主题讨论的问题清单。接下来如何切入方案实施?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引导儿童把信息进行分类呈现,帮助他们筛选出有发展价值的问题,组成方案初期的行动计划表。如在“爱上幼儿园”美展之初,教师与儿童一起讨论描绘幼儿园话题的关键词,儿童围绕话题提出了许多宏观、微观的问题,如什么是写生?可以为哪些东西写生?写生可以用颜料吗?可以画小动物吗?幼儿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屋顶上的瓦片怎么画……但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问题”都具有发展价值或能推动本次美展方案的进程。因此,教师这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引发”,带动儿童一起删减、合并、重组适宜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梳理方案初期计划。筛选之后的计划表主要涵盖五个部分:1. 什么是写生(概念和定义)。2. 写生可以用什么工具(材料探索)。3. 可以为哪些东西写生(绘画对象观察与探索)。4. 幼儿园最美的事物在哪里(写生环境探访与调查)。5. 写生作品计划(写生内容商议,为美展做准备)。
当然这样的“引发”不只出现在美展初期,在整个美展活动中,教师都可以抱持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儿童展开有意义的对话,一起建构知识,推动方案发展。
(三)深化研究時的“引发”
在美展中教师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就是儿童行为的记录与研究者。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记忆不会持续很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观察和评价儿童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探索过程,从活动表面的研究走向活动本质的研究。在深化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也参与到记录中来,更重要的是把这一过程当作与儿童对话、生成下一步计划的基础。
如在“秋日造物”美展中,教师引导儿童不单是完成了一幅幅美术作品,还通过儿童档案的制作来展示活动的历程,以及活动带给儿童学习的影响。教师引导儿童一起策划了档案墙区,把过程性的资料诸如儿童的策展分工表、计划图、邀请卡等,都悬挂出来作为展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项工作明显更加耗时,但它真正展示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经历,这显然比作品本身更有意义,儿童也因此建立了经常性记录自己的探索过程、反思和进步,并回顾、归纳和反复观看记录的习惯。
综上所述,“基于儿童的自发、赋予教育的引发”是一种生态、开放的模式。这种模式推动儿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童年文化,也支持教师更和谐地参与儿童活动,与他们一起共建童年图景。儿童美展只是一种载体,而这种共生共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却值得我们一路探索、不断思索。E5411BA3-6736-4231-8262-B0A17A3C61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