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肖姝龄
(1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2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
我国对游憩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一些偏远乡村地区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随着脱贫工作的完成和极度贫困的消除,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生活需求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在此背景下,应关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游憩空间的营造。四川省既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但关于彝族聚居区的游憩空间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游憩空间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契合其需求的游憩空间,有利于提高当地人们生活水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吴必虎[1]引入游憩景观学概念,是我国游憩景观研究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对游憩景观营造的研究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不断丰富游憩景观研究成果。研究尺度涵盖范围广泛,有珠江三角洲大型城市群的生态游憩空间,武汉、深圳、上海等城市的游憩空间及城市中某一特定区域的游憩空间。研究内容包含不同性别对不同游憩空间的需求[2],不同游憩空间对人行为的影响[3],从人的需求出发,对包括滨水空间在内的其他景观空间提出设计策略[4]。李晋[5]以高莱茵河沿岸地区为例,提出跨行政区游憩空间柔性一体化的研究;张云路[6]等以承德市为例,研究基于山地特征的城市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能力;张琳[7]等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角度出发,研究乡村景观游憩价值,将研究视角聚焦与乡村;沈雁迪[8]等以监利市毛市镇书韵园为例,基于“创森”背景研究乡村游憩空间规划;陈建宇[9]等利用空间句法理,针对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环城游憩空间进行研究;刘兵[10]以成都市郊县乡村为例,论述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游憩行为与需求建议。关于游憩,不同领域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游憩是民众利用闲暇时间在居住地附近进行不超过24h 的娱乐、游玩、社交等活动,而游憩空间是游憩者可自由进出,并具有休息、交往、娱乐、旅游等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11]。
峨边县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与佛教圣地峨眉山毗邻,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峨边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县城沙坪镇游憩空间变得越来越多,主要的游憩空间有乾池、背峰山、滨河路等,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结合峨边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与山融为一体的同时,为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相对于乾池和背峰山,滨河路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气都显得更旺(见图1)。因此,选取紧邻白沙河的滨河路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滨河路游憩空间人群使用情况。
图1 滨河路夜景
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访谈记录、活动标记法、观察和照片记录法。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滨河路区域内游憩空间使用情况、人群行为活动特征及人群在游憩空间中的体验满意度。调研和观察时间主要集中于2021 年7-8月和2022 年1-2 月,时间涵盖冬季和夏季,分别选取6个工作日和周末进行活动标记和调研分析,观察和标记内容包括人群特征和人群行为活动。实地调研访谈主要是对游憩空间中的人群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空间的体验满意度。
调研发现,滨河路游憩空间使用人群年龄结构覆盖较广,其中,儿童和中老年人较多,游憩空间整体使用满意度高,人群活跃,活动方式多样,但仍有一些空间使用率不高(见图2)。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游憩空间,其特殊性在于会产生民族性活动,如民族舞、少数民族产品展示等,不仅促进了彝族与汉族、彝族与彝族之间的和谐,而且为游憩空间赋予了特色文化。老年人由于特殊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活动状态以坐和散步为主,驻足停留时间长,主要集中于临河亲水区域、“麻柳湾“广场及带有休闲座椅的场所空间;青年和中年人活动状态以站和坐为主,活动密度较低,周末人数有所增加;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活动以走、奔跑、站为主,主要活动区域相对宽敞,玩具售卖点、亲水区域、游乐设施较多区域活动密度大,由于缺少遮风避雨的场所,下雨天人群较少。
图2 游憩空间中的人群活动方式
3.2.1 活动内容构成。调研发现,滨河路游憩空间多数为群体之间及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可见游憩空间促进了区域人群活动的聚集。主要活动类型分为体育活动、文化娱乐、商业活动、休闲活动及其他活动等。体育活动有:跑步、散步、轮滑、晨练、打羽毛球等;文化娱乐活动有:棋牌、广场舞、民族舞、幼儿园庆祝活动、少数民族节日表演活动、看报纸、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见图3);商业活动有:卖风筝、卖玩具、儿童沙池体验、儿童钓鱼体验、彝族特产售卖、彝族工艺品售卖、糖人制作等;休闲活动有:放风筝、聊天会友、休憩、拍照、游玩、遛狗、散步、照看小孩、玩手机、打电话等(见图4);其他活动有:环卫工作、穿行、骑车、城管巡逻等。
图3 民族性活动和坝坝舞
图4 游憩空间中的人群活动
3.2.2 空间分布特点。滨河路游憩空间主要分为临河亲水空间、入口空间、“麻柳湾”广场、“燃情岁月”广场及其他角落游憩空间,空间类型包括开敞型公共空间、私密型空间、半公共——半私密型空间。各游憩空间内部构成要素多样,依托彝汉文化底蕴,以文史铸精魂、以山水入画卷、以多彩添生活,运用景墙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长廊。从人群活动密度来看,“麻柳湾”广场区域(见图5),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聚集的人较多,人们之间的互动体验性强。夏天临河的亲水区域人群聚集较多,多数坐在地上乘凉吹风;冬天也会有很多人坐在临河亲水区域晒太阳、游玩等(见图6)。开展节日民族活动时,位于“燃情岁月”主题的广场也属于高频活动区域,其他一些带有休闲座椅和观赏性较强的开敞游憩空间活动频率次之。一些比较私密的街道游憩空间,人群活动频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街道空间高宽比较大,且缺乏阳光直射,难以给人舒适的体验感。整体来看,人们在滨河路的空间分布呈现亲水性和亲光性强及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
图5 “麻柳湾”广场人群活动
图6 幼儿在亲水区域嬉戏
3.2.3 人群波动情况。滨河路中3 个比较大的游憩空间人群聚集较多,除此之外,夏天临河区域人群聚集也较多。根据一天中人群波动情况观察可知,工作日期间上午人群停留时间较短,停留时间较长的多数为老人和小孩,下午人数相对上午较多,晚上人群数量达到高峰;周末相对工作日人数大幅增加,波动较小,上午、下午、晚上都有较多人聚集在滨河路。
将马斯洛需求理论运用于人对空间的需求上,同样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滨河路人们的行为活动数据分析可知,影响游憩空间使用频率的要素主要包括空间的私密性与领域性、空间的舒适性与体验感、空间休憩设施、自然景观环境4 个方面。
3.3.1 空间的私密性与领域性。调研发现,多数人喜欢停留在广场的角落、墙角边、构筑物边等具有特定领域性的场所,这样的角落空间也能产生更加多样的活动。在较大公共空间中,人们倾向于停留在转角、入口、柱子附近等半公共——半私密空间,能给人以控制感和选择性,具有私密性和领域性的空间能促进活动的产生。
3.3.2 空间的舒适性与体验感。对比滨河路峨边文化长廊建造前后人群活动情况,发现人群活跃度有了较大提升,这得益于滨河路文化长廊的打造。“记忆峨边”文化长廊于2019 年6 月开始建设,文化景墙长711m,结合现有挡墙进行规划,运用浮雕、二维半浮雕、圆雕及穿插老照片等手法,以时间为轴线,打造首个展现峨边历史长河、飞跃发展的文化长廊,向公众传播峨边厚重的历史文化。经改造后的文化长廊,舒适性强,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峨边的发展与变化,具有独特体验感的同时,也能让很多人产生值得回味的峨边记忆。调研还发现,景观墙中建筑的样式、雕塑的材质、座椅的材质和形状等都会影响人群的停留。
3.3.3 空间休憩设施。一些牛、马雕塑旁会聚集小朋友在此游玩;“麻柳湾”石凳会聚集中老年人下棋打牌;一些充满故事性的景观墙会聚集文化人停留观赏;环境优美的景观植物旁会有人在此驻足。同时,没有休憩座椅和景观植物的地方则较少有人驻足,整个文化长廊的游憩设施带动了人群活力。
3.3.4 自然景观环境。滨河路峨边记忆长廊的打造,融入了民居建筑的样式,在游憩空间的垂直界面上凸显出地域性,给民众以熟悉的感受。同时,河边亲水区域无论是否有座椅,都会聚集较多人群,自然环境可有效提升游憩空间活力。
少数民族地区应注重文化建设,丰富游憩空间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人群的交往和沟通。游憩空间既具有休闲娱乐作用,又具有地区文化宣传作用。应在雕塑、景观、标志物等各个方面进行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促进民族活动的产生,增强民众的舒适感和体验感。
基于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群使用需求,应在游憩空间中打造多样化、民族化的游憩设施,促进人群活动的发生。首先,可结合不同的人群,分区、分片设置不同类型的游憩设施,比如,儿童游憩空间布置儿童娱乐设施,老年人活动片区设置人性化的座椅。其次,游憩空间中的人群聚集方式主要分为大分散和小聚集,可从空间布局上合理布局游憩设施,分散人流,形成流动的活动空间,增强人们的体验感,比如,设置具有民族特征的景观小品、座椅或亭子等吸引人群。最后,游憩设施必须具有遮阴、避雨功能。
滨河路的亲水空间被白沙河环绕,因而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水流和水深也会发生变化。水作为游憩空间中吸引人前往的重要自然因素,亲水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亲水空间的合理规划至关重要。可根据使用者需求,结合场地现状科学规划亲水空间,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打造“远水”和“近水”环境,提升亲水空间利用率。例如,在亲水空间设置座椅,限制人群交往空间尺度,设置亲水植物和平台,营造丰富、有层次的空间。
基于人群“大分散、小聚集”的活动特点,可根据人的游憩行为需求,对游憩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兼顾公共性、私密性、领域性。在划分过程中,应结合周边原有的建筑、植物、地形地貌,打造丰富的趣味活动空间。这些空间可相互联系,也可相互分隔,如较为开敞的小广场,可用来展销民族特产或跳坝坝舞。
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游憩空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对峨边彝族自治县游憩空间的调研,重点分析滨河路游憩空间使用情况,总结影响使用者游憩行为要素,并根据调研数据,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游憩空间打造提出一些建议,为少数民族地区游憩空间研究补充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