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茜茜 杨帆
〔摘要〕 通过分析中医学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过程中英译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医文献英译策略。当前,古代汉语言文化背景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医文献英译面临的难点,缺乏统一的英译标准、对应的英文词汇、中医高水平英译人才等是中医文献英译存在的普遍问题。建议从完善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标准、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和重视中医英译人才培养等策略着手,实现中医文献的精准翻译,力促中医学跨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步入快车道。
〔关键词〕 中医学;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英文翻译策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2.06.027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 Qianqian, YANG Fa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literature. At present,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re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literature. The lack of unified English translation standards, corresponding English vocabulary, and Chinese medicine English translation talents, etc., ar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literature. It is suggested to start with strategie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s of TCM terms, adopting translation methods flexibly,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CM English translation talents, so as to realize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TCM literature and promote the cross-cultura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CM into the fast lane.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y; talent cultivation
随着人类维护健康与防病治病需求的不断增加,以人体-自然-社会心理为模式[1]的中医学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2]
2020年初,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使人类的生命安全遭受了巨大的威胁,至今疫情仍在全球多地蔓延。在国内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医中药,在国际上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更多国际医学专家期待中医学在解决世界健康难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加大中医学在国际间的交流也成为人类的共识。
1 中医学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的背景
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沟通,是跨越不同国家与民族界线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3]。中医学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是通过翻译突破语言文化瓶颈,让世界人民接受和应用中医学,使其为全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医学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医中药就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早在秦汉时期,中医学已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对这些国家医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唐宋时期,不少国家派人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并有诸多“神州上药”出口到国外。据《中国的中医药》和《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统计,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中医中药作为国际医药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4-5]。近些年来,党和国家更是非常重视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推动中医学走向世界、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指示[6-7]。
但因种种原因,中医学的科学内涵至今尚未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中医中药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尚未达到人们的预期。正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金宏柱所说:“中医药虽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仍难以全方位堂而皇之地在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登堂入室。在欧洲一些国家,中医药还缺乏合法地位,中医不能行医,中药不能公开出售,中医药的使用无法进入医疗保险,即使在中医药有合法身份的国家,中医药被视为非主流,不能与西医药平起平坐。”[8]
导致中医学国际交流和传播受阻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语言文化背景与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影响中医学向世界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在语言文化背景方面,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2005年8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明确,“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9]。其从奠基到形成都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烙印,如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天人合一”等思想,都与被誉为“诸经之首”的古代哲学典籍《易经》高度相似。中医人必学的经典著作文字古朴、言语简约、寓意深奥,正如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所言“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肖平教授则归纳其语言文化特点为“词以字现,集字为句;术语形象,博喻巧譬;句子短小,言简意赅”[10],这些特点也与中国古典文学如出一辙。
其次,中医学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与现代科技文献说理方式大不相同。中医学内涵“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张介宾《类经·序》),其范围远远超越医学界限而涉及古代哲学和多门自然科学。中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方式与西医学存在巨大差异,其抽象奥秘的名词术语与现代科技语言明显不相容;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结果尚未能用生化手段进行检测证实,中药方剂复杂的“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等配伍关系不是技艺娴熟者也不能掌握其中奥妙,即使已经被不少国家证明具有显著疗效的针灸经络其本质至今仍无法被现代科学解释清楚。因此,中医学深邃的理论体系,对于文化背景迥异的西方人难以领会。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的融汇存在差距,影响着中西方医学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正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11],也是中医学汉译英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前人云“古书难读,中国为尤”,而将中医人必读之经典文献翻译为现代英语的过程更加艰难,必须经历由古代哲学语言转化为现代汉语再向现代英语转化的复杂过程,与其他学科文献可以直接与原文对等翻译相比难度要大很多。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原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国强在十八大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医学的理论很多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太深奥,翻译是个“拦路虎”[12]。
2 中醫学英译存在的困境
目前,英语为世界科技文献的主要语言,也是助推中医学国际化的重要语种。精准的英译能促进中医学从快车道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中医学的国际传播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中医学复杂的英译环境使译文常出现诸多问题,使其在国际的传播形成语言瓶颈。
2.1 缺乏统一的英译标准
当前,中医名词术语缺乏规范统一的英译标准,又因不同译者对中医文化和中医古代文献语言意境的理解不同,常见不同中医英译文献同一名词术语表达不一致的现象。如《黄帝内经》书名在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出版的《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均翻译为“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李照国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英双语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出版)则译为“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其他译法还有“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等不同形式。《黄帝内经》如此,其他中医典籍更难期望有统一的译名。
又如“经脉”,其“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能“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机体内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网络系统。在不同的英译文献中,“经脉”一词有“Meridian”“Vessel”“Channel”等不同的译法;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针灸经络及穴名标准中,则将其英译为“Meridian”,比如肺经为“Lung Meridian”,大肠经为“Large Intestine Meridian”,但具体到奇经八脉的每一条经脉,又是用的“Vessel”;在国内出版的英译文献中“经脉”一词则多译为“Channel”。黄涛认为,“Meridian”“Vessel”都不适用于中医学经脉的本意,相对而言用“Channel”更准确些[13]。
2.2 缺乏对应的英文词汇
部分中医学名词术语在英文词典中缺乏对应词汇,以至于英译时很难准确表达其中特有的概念,导致中医学汉译英只能另辟蹊径,如中医学概念的“气”就是这种情况。“气”既是机体组织活动不能缺少的基本物质,如精气、水谷之气、吸入之清气等,又指对生命活动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如用英语中“air”和“gas”等对译则无法准确地表达中医学“气”的内涵,但又没有更精确的对应词。于是,诸多英译文献对此“气”采用英语单词与拼音并存的译法,如卫气为“defensive qi”、真气为“genuine qi”、宗气为“pectoral qi”,气机为“qi movement”、气化为“qi transformation”等。
因此,准确性是文献翻译应遵循的原则,中医英译也应准确表达原文内涵,完整地体现中医学特色而不“走样”。
2.3 缺少高水平的中醫英译人才
有些译者完全不懂中医学,胡乱英译导致中医学原意被严重曲解。比如“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意指头颅内藏大脑,脑为髓海,凡视、听、息、言、食等均受大脑的支配,故头是精气神明会聚的地方,但被某译者译为“A house where the material of light is stored”(储藏光明材料的房子);又如“白虎历节”,是一种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主要症状的病变,被译为“The white tiger is running”(白色老虎在奔跑)或为“white tiger joint running”。这种与中医学原意相去十万八千里,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闹出笑话的翻译例子并不少见。
中医文献英译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医名词术语没有形成统一的英译标准,而中医学所携带的信息量非常丰富而且语言环境复杂,译者见仁见智,只能根据个人理解发挥各自想象进行英译,而不同译者因语言能力、专业背景等不同,对中医学名词术语认知理解不同,导致中医名词术语的英文表达各异或信息失真,翻译质量难以保证。其次,中医学是中国“特产”,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以“输出”为主,其中许多概念在英语环境中不存在,也就可能出现相应英文词汇缺失,尤其是某些抽象名词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将原文信息在译文中完全准确表达确实不容易或使译文不能完整表达中医学内涵,译法没有准确反映中医的实质和其具有的功能。最后,中医英译人才缺乏,个别译者甚至完全不懂中医学,导致英译文献严重背离中医原文含义。这些因素无疑直接影响了中医学译文的质量,造成了国外读者理解上的困惑,进而阻碍了中医学在国际间的交流和传播。
3 中医学国际传播英译策略
要“实现中医学传统语言文化与现代语言文化相对接,将深奥难懂的中医学语言变成世界人民都能看得懂的国际通用语言,从而让世界人民像接受西医文化一样能广泛接受中医文化”[14],译者必须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化对中医原文内涵的理解,探寻合适的英译策略,从而进行准确翻译。
3.1 规范中医学英译标准
准确的英译是中医学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的先决条件,而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是中医学准确英译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虽然众多行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基于中医学蕴含的信息量极为庞大,规范化过程极为复杂,致使至今仍然缺乏具有权威性的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因此,建议相关机构尽快组织国内外中医、中西医结合医、英译及汉语言等方面资深学者,对中医名词术语逐条分析、论证、审定,统一英译标准,构建具有权威性的中医英译理论体系,使中医文献英译有据可依、有规范可循,以消除当前中医英译各自为营难于统一的混乱局面。
3.2 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
在对中医文献进行英译时,译者应运用多学科知识对中医名词术语要义进行推敲、分析,在正确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英译方法准确地表达其抽象的概念,以期实现中医文献的精准英译。或用对等的英文词汇直译,如部分中医名词有与西医名词对等的英语单词,用其直译可直接、生动地表达原文的本来意思,因而有利于中医学与国际通用术语接轨,如解剖名词心(heart)、肝(liver)等,疾病名词头痛(headache)、哮喘(asthma)等,还有中药名词如蒲公英(dandelion)、忍冬(honeysuckle)等,都与中医学概念同义,用于中医文献直译意思简单明了,读者不会产生歧义和误解,且能确保中医学概念不被西医学概念取代。或在正确表达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语境采用自然流畅的意译法,意译法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简洁明快、自然流畅,使读者容易接受。音译法在英译汉过程中多用于名词的翻译,如卡路里、盘尼西林等,2010年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中医翻译与出版编辑学术会议倡议[15],将汉语拼音名作为中药名、方剂名、穴位名翻译标准使用,或将汉语拼音名与中药拉丁名、方剂英译名、穴位代码并列作为翻译标准使用,如将“列缺穴”译为“Lìe qūe”、“丰隆穴”译为“fēng lóng”、“三焦”译为“san jiao”等。必要时还可以将直译法与意译法、直译法与音译法、意译法与音译法等结合使用,或适当补充相关译注以增强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中医学有不少富含古代哲学概念的术语,如果按照原句意思英译可能会使读者不知所云,译者可根据源语含义寻找对等的术语进行合理的转换,从而使读者容易理解。如“泻南补北”是《难经·七十五难》“泻南方火,补北方水”的省略表达,是依据五行生克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五行学说认为,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的简称,如果将原文直译成“reducing south to nourish north”,读者就无法将其与中医学概念联系,而在尊重原文内涵的基础上转换成“reducing heart-fire and nourish kidney-water”,国外读者就能准确理解而不会产生困惑了。
3.3 培养优质的中医英译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医学跨文化交流频率大大增加,但当前顶尖级中医英译人才严重不足,要么是只懂英语而缺乏对中医学的了解,要么虽中医理论高深但汉、英语言功底不扎实,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翻译缺失或误译等情况,所以加快中医英译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中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从招生、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着手,重点培养一批既有高深中医理论又有很好汉、英语言能力,能够担负起中医学跨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重任的“全能”型人才。在招生方面,中医专业可考虑加大文学基础扎实、语言功底深厚的学生比例,他们对中医传统语言转型为现代汉语和英语的过程更容易领悟。在保证中医专业课程基础上,及早引入“公共英语+中医英语”的课程模式和“课堂教学+英语沙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中医英语词汇,全程提高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多方位提升运用英语阐释中医理论的能力。加大中医英译硕士和博士的招生数量,由资深中医教授和英语教授共同带教,让这些硕士和博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探究中医理论内涵,寻求最佳英译策略和技巧,使其在深度解读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精准英译。
4 结语
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哲学和智慧。现代中医人应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技术推向世界并造福全人类。译者应寻找中医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内在契合点,探寻中医文献最佳英译方式,通过精准英译让各国人民真正认识、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实现中医学的国际通用融入国际医药体系,在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的跨文化交流,必将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融合互鉴,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医学百科.现代医学模式[DB/OL].(2014-01-26)[2022-12-1]. https://yixue.com.
[2] 人民网-人民健康网.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系列宣传报道之一:中医药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DB/OL].(2016-08-22)[2021-12-01].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08-22/c14739-28656098.html.
[3] 姜 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与跨文化交流[DB/OL].(2018-07-17)[2021-12-01].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0717/c187656-30152690.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中医药》白皮書[DB/OL].(2016-12-06)[2021-12-01].http://www.gov.cn/zhengce/2016-12/06/content_5144013.htm1.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DB/OL].(2017-02-06)[2021-12-01].http://www.satcm.gov.cn/bangongshi/gongzuodongtai/2018-03-24/1330.html).
[6] 新华社.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DB/OL].(2015-12-22)[2021-12-01].www.gov.cn.
[7] 汪晓东,张 炜,赵梦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健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综述[N/OL].(2021-08-08)[2021-12-01].http://news.youth.cn/sz/202108/t20210808_13157487.html.
[8] 孔卓瑶,张宗明.中医走天下:访全国著名中医文化传播专家金宏柱教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4(1):4-11.
[9] 王祚桥.中医文化推动中医药学科走向世界[N].光明日报,2015-05-04(7).
[10] 肖 平.中医典籍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的文化传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8(4):74-76.
[11] 张宗新,王 杰.英语跨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3):67-69.
[12] 文松辉.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翻译是难题[DB/OL].(2012-11-13)[2021-12-01].https://translators. com.cn.
[13] 黄 涛.认识不同则用词不同:再谈经脉等词的英译[J].中国科技术语,2013,15(3):40-41.
[14] 蔡梦圆,杨 丽,陈 骥.中医英译在中医药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21,45(6):20.
[15] 常 宇.中医翻译与出版需要统一标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
18(1):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