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苠苠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很多学科中开始采用趣味教学模式,将趣味教学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融合,为小學数学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不仅能够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冲击,还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找寻更加有趣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小学教学中枯燥、无趣的教学方式,运用更加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小学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趣味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本文探究了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教学 实践 探析
趣味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应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在小学教育中,数学属于知识比较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再加上教师长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的讲授概念,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沉闷、刻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采用趣味教学的方式,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做好课堂设计,让小学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更快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利用趣味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是教学、师生沟通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采用有特点、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打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刻板沉闷的讲授知识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趣,而如果教师采用生动的语言对知识点进行讲授,能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学习数学知识,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朋友,有助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像“同学们,请睁大眼睛,我们今天要了解一个神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同学们快看看平行四边形像不像一个摔倒了的长方形”这样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些趣味性的语言能够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在趣味性教学语言的引导下,有助于让小学数学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更快更好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二、巧用游戏教学,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多彩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他们而言游戏教学是一种非常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还能够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趣味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设计游戏环节,结合本节课知识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游戏,通过游戏教学和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实现寓教于乐,这样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思维会更加敏锐,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章《认识方向》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说说我现在的方向”小游戏,由教师充当标志点,其他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现在相对于教师所处的方向,为了保证游戏的秩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方向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确保游戏能够发挥最有效的教学作用。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能够将枯燥、无趣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趣味性,更好的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一些日常活动中、生活中。由于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开展一些课外数学活动,如参观、动手实践等,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周六日教师可以带领班级中的学生共同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参观数学博物馆,共同了解数学故事、数学家事迹,深入了解数学的起源,感受数学学科的奇妙。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如小卖部购物引出加减法知识,升国旗时让学生辨别东南西北,这些方式都能够很好的实现趣味教学,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趣味教学对于小学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顺应了学生发展和学习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策略运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一步领略数学知识的魅力,打造轻松、自由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和变革。
参考文献
[1]王中治.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教学实践探析[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7, 000(020):82.
[2]张为平, 张教美. 利用多媒体促进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实践探析[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