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课程的开展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强健的体魄,为其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然而现今各大高校中开设的体育课程却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对待体育往往敷衍了事,其身体素质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养成。对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建议
当今高校中的体育教学正在积极寻找优化课堂的可行途径,而在其做出的种种探索之中,功能性体能训练无疑是其中效果最好、同时也是最受教师与学生欢迎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这一训练体系中包含有七个下属模块,模块内容相互补充,对个人的身体素质做了全方面的综合考量。而将功能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师便可以用其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不同的体育训练方案。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展开的原则
教师在使用功能性体能训练对学生进行体育指导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并严格将这些原则贯彻体育教学始终,从而为学生的身体安全与教师的课堂效果提供基础性的保障。首先,教师所制定的体能训练方案必须拥有可行性,即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能够完成教师规定的内容。这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前,先对高校中学生的平均身体素质情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而后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体育水平,进行个性化的体育课程方案设计,使学生能够在个人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体能训练,并适当地激发个人体育潜能。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使用体育器材完成的锻炼项目,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则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具有多样性。其次,教师的训练内容必须要保证合理性,即与学生的体育需求相符合。这要求教师使用一种科学理念来指导课程设计,使课程中涉及到的内容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情况相匹配,而不会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受伤。并且,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体能素质的不同,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训练中激发个人的身体潜能,使个人的身体综合素质全面养成。最后,教师还需要保证课程的适度性,即使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的开始阶段为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热身运动,而后逐渐增加难度,使学生能够适应并跟上体能训练的节奏。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进行体育课堂流程的设计时,教师可以将体能训练中的一些原理与技巧融入教学当中,使课程整体更加科学合理,学生在配合教师完成体育训练时,其身体素质也能得到最有效的养成。首先,教师可以在体育课程中插入一个简单的热身阶段,让学生充分活动自己的身体,以免在接下来的体育訓练中受伤。在对这一阶段进行规划时,教师不妨使用神经激活的方法,以调动学生感官、增强其身体适应性为目标,活跃学生的神经系统、使其转变为运动状态,让学生的大脑与四肢更加协调。教师可以尝试在课程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深蹲20个、开合跳20次或者高抬腿40次等等,让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在热身环节中被迅速唤醒,为接下来进行正式的体能训练奠定基础。此外,如果教师想要将热身过程设计得更有趣味,也可以引导学生两两一组,相互计数,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在进行体能训练的方案准备时,可以将快速伸缩力量的训练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这一训练理念需要注意的有两点:其一是快速,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其二则是伸缩,即动作的幅度需要大一些,让学生的身体与四肢都能在运动中得到锻炼。在进行这一种体能训练的规划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譬如瑜伽垫。学生先站立在瑜伽垫前,而后深蹲直至完全蹲下,接着两脚不动、使用双手曲肘在瑜伽垫上爬行,直到身体与地面完全平行,再用双手爬回,让双手触碰到脚尖后站立起来进行一个开合跳,如此作为一个运动周期,一般以10个运动周期为一组训练。学生在训练的开始可能会无法控制身体的力量,因而会出现动作不标准或者速度慢的情况,对于学生在训练中可能出现的弓背或脚掌移动的情况,教师应当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的动作尽量准确,而对于速度慢的问题,教师则需要找到学生速度慢的关键,并针对学生身体机能上的薄弱项进行更进一步的训练规划,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中的应用建议
首先,教师必须要从整体训练的角度对课程进行规划。有些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某一身体机能,便在指导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只让学生做和这一身体机能相关的运动,而没有做到对学生进行平衡综合的体能训练。而这一训练方式所达成的结果往往并不能让教师满意,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这是因为个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绝对意义上的针对训练是不存在的,教师只能做到在综合训练中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同样也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设计多种不同侧重的体能训练方式,为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其次,教师应当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对体能训练内容作出设计,合理的训练往往是体能训练课程得以成功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教师需要注意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进行个性化的体能训练,其二是采用层层深入的结构模式。就前者而言,每个学生的体育素质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测试方法明确学生的身体极限与薄弱环节,进而为学生设计出更符合其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计划;就后者而言,学生在刚一接触体能训练时必然会不习惯,如果教师此时直接将一些比较复杂的训练动作教给学生,那么学生不仅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还会对体能训练产生是挫败感,影响后续课程的开展,因此,教师需要使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初始阶段让学生做一些轻松容易的训练动作,待学生能够逐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之后,再为学生增添难度,让学生在训练中充分激发个人的身体潜能。最后,教师还需要注意课程的系统性,即必须按照一定的条理进行课程内容的展开,使各部分体能训练组合在一起能够发挥出超过其本身所具有的效用。譬如上肢训练需要与下肢训练分开,并在二者之间添加一些过渡用的综合身体素质训练,同时还要注重各个体能训练之间的休息间隔,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教师应当将功能性体能训练融入到课程设计当中,一方面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综合养成。
参考文献:
[1] 潘哲. 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建议[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140-142.
[2] 吴宝章. 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改革中的应用性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8(18):86-87.
作者简介:刘盛丽(出生于1990年10月),女,汉族,云南曲靖人氏,2017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年5月就业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艺术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