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浙江
摘 要:四川方言中有“打腰站”一语,表示稍事休息、正餐以外吃点东西之义。“腰站”在明清时期为邮驿组织形式中驿、站等的补充,今“打腰站”应由泛义动词“打”同邮驿之“腰站”结合而来。
关键词:四川方言;打腰站;打幺站;打幺占;腰站
四川方言[1]中有“打腰站”一语,多用于乡村田间生产、生活之中,方志多载。如《大竹县志》载:“歇气时,吃泡粑、荷包蛋,称为‘打腰站’。”[2]又如《江安县志》载:“庄户人家车水,栽秧打谷,上下午各加一餐稀饭或米粑,俗称‘打腰站’。”[3]再如《武隆县志》载:“早晨要吃汤元类的甜食‘过早’,上午、下午歇气时要吃糍粑之类食物称‘打腰站’。”[4]同时,有的方志中“打腰站”又作“打幺站”。如《云阳县志》载:“在早、中饭和中、晚饭之间还要‘打幺站’,由主人将饭食送到田间,大家席地而坐,喝‘转转儿酒’。”[5]可见,“打腰站”在不同地区的写法并不一致。字形对词义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有必要对“打腰站”一语的来源加以探寻。
明清时期,“腰站”为邮驿组织形式中驿、站等的补充。如《余肃敏公奏议》之“巡抚类”载:“迤南半程,归德堡添腰站一处,设吏一名,马一十五匹,不拨廪给,令榆林驿带管。”[6]这里的“腰站”就是于两驿之间起着补充作用的邮驿组织形式。又如《清经世文编》卷七十三“兵政四马政·设腰站议”载:“法宜于本站适中之地,或赁民房店宇,有隙地可以牧晾马匹之处设为腰站,安置槽枥、锅口、草料、晾桩等项,将本驿原派之马均匀分拨。”[7]于此,“腰站”即为两驿站之间为节省马力而设的邮驿组织形式。后来,由于人们频繁地往来行旅于“腰站”,便产生了表示休息、进食义的“打腰站”一语。其“打”的用法与“打中火(伙)”“打尖”“打旅馆”之泛义动词[8]“打”相类。
这在文献记载中能够得到印证。《北京土语辞典》载:“打腰站儿:指行远路,中途稍作休息。”如“二百多里地,坐长途汽车,也打了两个腰站儿。”[9]这里“打腰站”之“腰站”即应为邮驿组织形式中的“腰站”。《老北京土语趣谈》载:“打腰站:在走远路时中途休息、歇脚的地方。类似今天高速公路中的服务区。”[10]从其解说“类似今天高速公路中的服务区”来看,“腰站”就应为邮驿组织形式中的“腰站”。《牟平方言词典》载:“打腰站:半路上停下休息”,如“走道儿不怕慢,就怕打腰站”[11]。这里“打腰站”亦是中途休息之义。而相应地,在方言中“打腰站”亦可表示中途进食之义。《汉语学习随笔·泰兴方言词汇补遗》载:“打腰站:临时充饥”,如“肚子饿煞各了(肚子很饿),先弄点吃的打腰站”[12]。这里“打腰站”就表示中途先吃点东西以充饥之义。综上,可见“打腰站”在各地方言中含义虽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仍在休息或进食之义的范围内。由此,我们认为四川方言之“打腰站”应自邮驿组织之“腰站”来。
《汉语方言大词典》载:“打幺占〈动〉稍事休息,正餐以外吃点东西。西南官话。四川重庆。”[13]这里“打幺占”就应作“打腰站”。正如《汉语方言大词典》载:“腰站〈名〉站;休息住宿的地方。西南官话。四川成都。”[14]从其“腰站”的释义来看,“打幺占”就应作“打腰站”才更合理。
注释:
[1]含重庆方言,下同。
[2]四川省大竹县志编纂委员会:《大竹县志》,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719页。
[3]江安县志编纂委员会:《江安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776页。
[4]四川省武隆县志编纂委员会:《武隆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8页。
[5]云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阳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0页。
[6](明)余子俊:《余肃敏公奏议》之“巡抚类”,明嘉靖刻本。
[7](清)贺长龄:《清經世文编》卷七十三“兵政四马政·设腰站议”,清光绪十二年思补楼重校本。
[8]泛义动词,即可以指称或代替许多具体动词,远远超出自身而使用范围宽泛,因此表意比较浮泛而游移、朦胧而存在的动词。详见刘瑞明:《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9]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10]白鹤群:《老北京土语趣谈》,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97页。
[11]李荣,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12]孙琴:《汉语学习随笔》,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13][1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39页,第6628页。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