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鹏
摘 要:贾岛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晚年时被贬到长江县担任主簿一职。在长江县期间,贾岛时常吟咏明月,明月山上之佛寺因此被而得名。贾岛身后,后人为其修建了祠堂,但清代地方志往往把贾岛祠与明月寺混为一谈。
关键词:贾岛;明月山;明月寺;贾岛祠
贾岛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史书记载他在晚年被贬到长江县(大部在今四川遂宁市大英县)做主簿;但他在长江县的具体活动,史书提及甚少。在《(雍正)四川通志》《(乾隆)潼川府志》《(乾隆)遂宁县志》《(道光)蓬溪县志》等清代方志当中,大多记载有明月寺与贾岛祠,这两者是否为同一事物,它们与贾岛之间有何关联?本文试图通过对方志文献的梳理和挖掘,来探寻贾岛在长江县的些许踪迹。
一、贾岛被贬长江县
贾岛以苦吟著称于世。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贾岛因为“坐飞谤”被贬长江县,任主簿一职。《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韩愈列传·附贾岛列传》记载:
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会昌初,以普州司仓参军迁司户,未受命卒,年六十五。[1]
贾岛去世后,友人苏绛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贾司仓墓志铭》中写道:
公讳岛,字浪仙,范阳人也。……穿杨未中,遽罹诽谤。解褐授遂州长江主簿。三年在任,卷不释手。秩满迁普州司仓参军。……会昌癸亥岁七月二十八日,终于郡官舍,春秋六十有四。[2]
以上两段文字是目前所知对贾岛生平事迹最完整、最权威的记述,经常被研究贾岛生平与诗歌的学者所引用。虽然这两种文献记述都比较简短,但无论是《旧唐书》中的贾岛传记,还是苏绛所作的《贾司仓墓志铭》,都提到了贾岛被贬长江县的事情,这说明贾岛被贬长江县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和经历。
长江县在汉代属于蜀郡广汉县辖境,至东晋时始独立设县。《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剑南道》记载遂州长江县为“东晋巴兴县,魏改为长江。旧治灵鹫山,上元二年移治白桃川”[3]。巴兴县在西魏时改名为长江县,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将治所从灵鹫山迁到白桃川。对此,《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更为详细一些。该书卷八十七《剑南东道·遂州》“长江县”条记载:“本东晋巴兴县,宋因之。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属遂宁郡。后魏恭帝改巴兴为长江县,以界内大江为名,即涪江也。唐上元元年以旧县不安,移在明月山下凤凰川。”[4]巴兴县设立的确切时间是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西魏恭帝(公元554~556年在位)时,巴兴县改名为长江县,改名的依据是因为境内有长江。这里长江是指其支流涪江。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长江县治所迁移到凤凰川,迁移的时间比《旧唐书》的记载提前了一年。凤凰川即《旧唐书》中提到的白桃川,在明月山下。明月山与凤凰川均在今天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一带。
贾岛在文宗开成年间被贬长江县,但对于贾岛在长江县的具体经历,《新唐书》未做任何记述,《贾司仓墓志铭》中也仅有“三年在任,卷不释手”八个字而已。那么,贾岛在长江县任职期间,除了“卷不释手”,继续读书之外,还有哪些活动,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挖掘。
二、明月寺因贾岛而得名
其实,贾岛在长江县三年任职期间,除了“卷不释手”,酷爱读书之外,还喜欢游览山寺,登高远眺,吟咏水怀山月。其经常登临之山寺因此被命名为明月寺。要探讨明月寺命名之由来,首先需要了解长江县明月山。贾岛本人的诗作中,有一首题名为《送独孤、马二秀才居明月山读书》的诗,其诗曰:
濯志俱高洁,儒客慕冉颜。
家辞临水郡,雨到读书山。
栖鸟椶花上,声钟砾阁间。
寂寥窗户外,时见一舟还。[5]
从诗中的临水郡、椶花、一舟等景观来看,这里描述的是南方的景象,而贾岛本人在南方的经历主要在长江县,因此这里的明月山似应指长江县之明月山。明月山在唐宋时期是长江县的风景名胜,《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五《遂宁府·景物》“明月山”条记载:
《舆地广记》云:在长江县西南二里。又贾岛诗云:长江微雨后,明月众星中。即记此也。[6]
这里,南宋王象之引用《舆地广记》的记载,将明月山列为长江县的风景名胜,并且又引用了贾岛歌咏“长江”与“明月”的诗句。贾岛诗中的“长江”当指涪江,“明月”当指明月山。不过,遍查《舆地广记》,并没有明月山“在长江县西南二里”的记载。该书卷三十一《梓州路·遂州》“长江县”条云:
本巴兴县,东晋置。西魏改曰长江。隋、唐因之。有明月山、凤凰川、涪江。[6]
这里,《舆地广记》的作者北宋欧阳忞将明月山、凤凰川、涪江系在长江县下,说明这三处景观都是长江县的风景名胜,可惜他并没有记载它们的确切位置。《舆地纪胜》说明月山“在长江县西南二里”出自《舆地广记》,可能只是假托前人著作说出明月山的具体位置而已。
唐宋文献中虽然记载了长江县有明月山,但却没有明月寺的相关记载。到了明清时期,在各种地方志中,出现不少关于明月寺的记载。《(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八《寺观·遂宁县》“明月寺”条记载该寺“在县西北明月山”[8]。这条记载说明月寺在遂宁县西北明月山上,长江废县原在遂州西北,明代遂州降为遂宁县后,长江廢县就变成在遂宁县西北,同时明月山及明月寺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为在遂宁县西北。《(雍正)四川通志》仅交代明月寺的大概位置而没有更多信息,而《(乾隆)遂宁县志》的记载就略微详细一些。该志卷三《土地三·山川》“明月山”条记载:“县北九里涪江右岸,山顶有明月寺,山下有明月池、明月堰。《通志》:‘襟带两溪,幽林古寺,秋光掩映,潇洒出尘。’贾岛诗:‘长江微雨后,明月众星中。’”[9]这条记载不仅记述明月山及明月寺的位置,而且引用《通志》的说法描述明月山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时还引用贾岛《题长江》中的诗句,显然这里记载的山和寺就是贾岛生前经常游览吟咏的明月山和明月寺。不过,《(乾隆)遂宁县志》记载明月山及明月寺在县北九里这一里程距离,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根据现在长江县旧址与遂宁市的距离,至少有五十多里;而县北九里显然是到不了明月寺的。当然,对里程记载的粗疏是古人的通病,在此我们不能有过多苛求。
《(雍正)四川通志》除了在遂宁县下记有明月寺外,还在蓬溪县下记载有贾岛寺,并在该条目后用小字注释“在长江坝”[10]。同样,《(乾隆)潼川府志》除了记载遂宁县有明月寺外,在蓬溪县下亦记有贾岛祠。该志卷四《土地部·古迹志》“贾岛祠”条则记该祠“即明月寺,在长江坝”[11]。也就是说,贾岛祠在长江坝,同时该祠堂也称为明月寺。这里,我们先来看看《(乾隆)潼川府志》在贾岛祠后所附的明代杨作楫撰写的《重修明月寺碑记》。该碑记云:
寺以明月名者,缘贾浪仙之吟坛弄白月于涪水处也。浪仙为唐籍甚士,以诗胆触宣宗,谪司仓于长江。胜概惟凤凰山为长,先晋巴郡守王唐初寄是县,建玩月亭于山之巅,置寺之从来基于此矣。浪仙爱登眺,放怀水云山月之间,竟以名寺。志其未第时,推敲僧故也。[12]
从碑记可以看出,明月寺的得名,是因为这里是诗人贾岛在涪江近旁“吟坛弄白月”的地方。长江县的胜景在凤凰山,最初东晋巴郡太守王唐在凤凰山顶修建了玩月亭,后来演变为佛教寺院。贾岛被贬谪到长江县后,经常登眺凤凰山,游览山寺,并“放怀水云山月之间”。贾岛在未返俗应举之前,常以僧人的身份苦吟作诗、推敲字句,故而以明月来怀念他的过往。
贾岛吟咏明月的诗句,除了上文王象之所引的“长江微雨后,明月众星中”之外,其他还有“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绝句》);“君看明月夜,松桂寒森森”(《送友人》);“夜暮眠明月,秋深至洞庭”(《送殷侍御赴同州》);“叩齿坐明月,搘颐望白云”(《过杨道士居》)等。[13]以上这些诗句未必是在长江县所作,但至少可以表明贾岛对于明月的钟情由来已久。而其另外一首《明月山怀独孤崇鱼琢》,则是明确对长江县明月山以及明月的吟咏,其诗曰:
明月长在目,明月长在心。
在心复在目,何得稀去寻。
试望明月人,孟夏树蔽岑。
想彼叹此怀,乐喧忘幽林。[14]
明月一词在同一首诗中反复出现,说明贾岛眼里、心里装的都是明月,甚至连自己都要变成了明月人。正因为贾岛对明月情有独钟,反复吟咏,使得凤凰山上的寺院后来得名为明月寺,而凤凰山也逐渐演变成了明月山。
三、贾岛祠并非明月寺
前面提到旧志在遂宁县及蓬溪县下分别记有明月寺、贾岛寺或贾岛祠;那么,贾岛祠或者贾岛寺究竟是不是明月寺?明月寺与贾岛祠为什么会分别出现在遂宁县和蓬溪县的记载中?
我们首先来讨论明月寺与贾岛祠(或贾岛寺)的关系,即它们是否为同一座寺院(或祠堂)。《(乾隆)潼川府志》也说贾岛祠即明月寺。《(嘉庆)四川通志》卷四十二《舆地·寺观》记有“贾岛寺”,并说该寺“在长江坝,张养性题‘长江明月’四字,又名‘明月寺’”。[15]这里,明清方志大多将贾岛祠等同于明月寺,这种看法是否与史实相符?笔者以为虽然明月寺与贾岛祠都在废长江县县治,并且都与贾岛密切相关,但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即贾岛祠与明月寺不是同一概念、同一建筑。
第一,明月寺与贾岛祠的位置有所不同。根据杨作楫撰写的《重修明月寺碑记》,明月寺在凤凰山山顶,也即明月山山顶;《(雍正)四川通志》记载明月寺在“县西北明月山”;《(乾隆)遂宁县志》也记载明月寺在明月山。这几种记载基本一致,即明月寺在明月山山顶。对于贾岛寺(或贾岛祠)的记载,《(雍正)四川通志》说在长江坝,《(乾隆)潼川府志》也说在长江坝,《(嘉庆)四川通志》还说在长江坝。这就表明明月寺在明月山上,而贾岛祠在长江坝,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坝上,位置显然不同。不过,也有个别方志的记载比较含糊,《(道光)蓬溪县志》卷五《寺观》“明月寺”条说该寺在“县西七十里明月山,即贾岛祠”[16]。不过仔细分析这条记载就会发现,这里说明月寺在明月山上,只不过在后面补充说明月寺即贾岛祠,因此归根结底还是明月寺在明月山上。
第二,根据常识判断,明月寺与贾岛祠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明月寺作为一座僧寺,在贾岛生前就已经存在,那里是贾岛经常游玩的地方,后来受贾岛影响被命名为明月寺。而贾岛祠的出现应当是贾岛身后,是后人为纪念贾岛而修建的祠堂。关于贾岛祠的由来,宋人龚鼎《贾浪仙祠堂记》有云:
而顷岁居官者,署祠堂于蜀土神庙庑次。今伯氏实佐令长于是邑,尝议其堂杂与神居,非所宜也。而尉有西圃者,在唐为主簿之廨址,诚得迁其旧构,更以绘像,无挠邑人,于义何有。既遂经画而就之,其屋不华而完,其地不奥而清,两旁封植,筠柏郁然。呜呼!浪仙没距今二百二十岁矣,名始著于史策,而其貌又得宅于故处。[17]
从上文可以看出,贾岛祠是贾岛身后修建的祠堂,起初依附于土神庙,直到北宋治平年间才迁到贾岛生前任主簿的公廨旧址,是为纪念贾岛而建。而明月寺在明月寺之巅,是贾岛生前常去游赏的地方,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不能混为一谈。清代纂修方志者不加甄别,笼统地认为贾岛祠即明月寺,或明月寺即贾岛祠,这是不正确的。
虽然明月寺与贾岛祠为两座不同的建筑,但它们之间相距不是太远,都在废长江县县治,为何在清代方志中将两者分属于遂宁县与蓬溪县?按理来说,自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长江县并入蓬溪县后,明月寺与贾岛祠都应该在蓬溪县境内为是,但清代方志却将明月寺系于遂宁县下,将贾岛祠系于蓬溪县下。究其原因,可能与蓬溪县与遂宁县的分界有关。按照一般的分界原则,不同政区之间往往以山脉或河流作为分界线,废长江县的东边和南边涪江流过,如果以涪江为界,明月寺与贾岛祠都应在蓬溪县界内。就如现在大英县(1997年从蓬溪县分出)与遂宁市船山区在回马镇长江坝一带的分界一样,确实也是以涪江为界的。
然而,政区之间的分界也不总是遵循这一原则,跨越河流和山脉分界的例子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当中比比皆是。例如,现今蓬溪县境内的吉祥镇,位于芝溪河北岸,理应属于蓬溪县,但在清代它却属于遂宁县。同样的道理,清代遂宁县与蓬溪县在长江坝一带的分界,也并未完全以涪江为界,而是跨越了涪江。前文提到的《(乾隆)遂宁县志》记载明月山在“县北九里涪江右岸,山顶有明月寺”,虽然县北九里这一里程與实际出入很大,但所说的涪江右岸,即涪江西岸,等于告诉我们遂宁县的边界是越过了涪江西岸并占有明月山一带的山地的。至于沿江的平坝地带,则仍属蓬溪县。这才有了明月寺在山上,属遂宁县;贾岛祠在长江坝,属蓬溪县的情况。
唐宋时期的明月寺,在明代经历过毁废重建。明人杨作楫撰写的《重修明月寺碑记》云:
迨我明县既迁于蓬,寺亦销毁于尽。达摩已荻芦渡江去,明月岂随大士归海乎。然灵踪不泯,酥醐复露味矣。感土著人何庆者,偶礼菩提,为构数椽。非继李长者舍宅,则步武浪仙而尾,工诗名之右,将丕唱来裔,为长江观哉。递五世而洪汴挺出,实僧之白足,谭经演梵撮,忝攒钵不遗。数年而大雄伟观,厥然鹫岭,颉颃七林摩偷,诚有光于浪仙哉……[18]
碑记的作者杨作楫为蓬溪县人,明朝万历丁未(1607年)进士,此碑记可能作于万历末年。从上文看出,明月寺在明朝早期就毁废殆尽,后来土著人何庆出于礼佛的需要,修了一座简陋的小庙。又过了五世以后,僧人洪卞才开始大规模地重建寺院。至于重修的寺院是否在明月寺旧址,文中并未明确交代。
笔者曾到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遗址进行实地考察。长江坝西北抵明月山山麓,东南濒临涪江,村子主要分布在明月山山麓地带。在长江村背后的明月山上,有一座佛寺,名为佛泉寺,当地人称为二郎庙。佛泉寺是否就是当年明月寺旧址,现在尚不能确定:因为佛泉寺为近些年来的新建筑;而且方志中记载明月寺在山顶,而佛泉寺在明月山的半山腰。至于明月山顶,则是坡陡林密,无路可攀,因此旧迹难寻。沿着马路从长江村往东走大约一公里是梨园村,梨园村继续往东约三百米有贾公祠。祠堂在马路北边,里面供奉着贾岛的塑像。祠堂和塑像都是近些年来的新作。贾岛祠背后数十米就是明月山,祠堂面朝广阔的长江坝。所谓长江坝,就是涪江沿岸的平坦坝地,现在是大片农田,偶有屋舍。在同当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交谈中得知,贾公祠最早在眼前大约一公里处的长江坝上,后来移到现在的山坡跟前。其实它刚迁过来时也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现在祠堂旁边的梨园村小学那个位置;以后要建学校,又把祠堂往东边稍微挪了一下。老人说,贾公老爷是个清官,所以人们一直纪念他。原来以诗歌闻名千古的贾岛,在当地老百姓中之所以留下印象,不是因为他的诗歌,而是因为他的清廉。祠堂门外,立着一块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树立的“长江坝遗址”的石碑,立石年月是二零一二年。
贾岛被贬长江县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他在任长江县主簿的三年时间里,因为经常登临明月山,眺望山川、吟咏明月与长江,山上之寺院竟因此得名明月寺。贾岛身故之后,人们在长江坝为其立祠纪念。随着岁月流逝,数百年后,贾岛在长江县的事迹渐渐被遗忘。至清代,人们甚至已经分不清明月寺与贾岛祠的区别,如今就连明月寺旧址亦无法确认,这令人无比惋惜。在长江县存在的七百多年中,贾岛可能是该县历史上活动过的最重要的文化名人,而明月寺与贾岛祠则是贾岛在长江县留下的最深的文化印迹,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
注释: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68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763卷,第7937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75页。
[4](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28页。
[5][13][1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58页,第6620页、6626页、6657页、6659页,第6623页。
[6](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202页。
[7](宋)欧阳忞撰,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7页。
[8][10](清)黄廷珪等修,张晋生等纂《(雍正)四川通志》,清乾隆元年补版增刻本。载于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辑《四川历代方志集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第四辑,第2册,第533页,第533页。
[9](清)张松孙、李培峘修,寇赉言纂《(乾隆)遂宁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刻本。载于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辑《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第三辑,第16册,第236页。
[11][12][18](清)张松孙修,李芳穀纂《(乾隆)潼川府志》,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载于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辑《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第一辑,第17册,第245页。
[15](清)常明等修,杨芳燦、谭光祜等纂《(嘉庆)四川通志》,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载于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辑《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第四輯,第6册,第407页。
[16](清)吴章祁等修,顾士英等纂《(道光)蓬溪县志》,道光二十五年刻本。载于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辑《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第三辑,第14册,第144页。
[17](明)曹学佺撰,刘知渐点校《蜀中名胜记》,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431页。
注:本文为绵阳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唐代巴蜀地区佛寺辑考》(项目号:QD2020B08)阶段性成果。
题图:贾岛《题字凝幽居诗意》(戴敦邦绘)
作者:历史学博士,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