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羚
“希望幼儿园门口的斑马线像彩虹一样漂亮”“酒店里的牙膏能不能不要那么辣舌头”“图书馆能否把书本放矮一点”……在一份儿童友好城市调查问卷中,受访儿童畅所欲言。纯真质朴的话语,包含着成年人看不到的“小风景”、想不到的“金点子”。
(6月1日《人民日报》)
儿童友好的程度,彰显着城乡发展的水平。有人感慨,时下高楼大厦多了,路上汽车多了,孩子可以抓鱼爬树的活动空间却相对不足。为此,有的社区引进适合少儿使用的平衡木、攀岩墙,让孩子更好地参与户外健身;有的城市将学校周边道路改为单行线,保障孩子步行安全。营造宜居、宜学、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应当从各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從衣、食、住、行、学、医、养、服各个场景入手,力争让孩子们畅行无阻、成长无忧。
儿童友好,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也体现在软件配置;不仅是一种建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理念。从发展环境看,儿童用品是否环保可靠,网络安全防线能否筑牢;从公共服务看,婴幼儿照护是否到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量是否足够;从社会政策上看,“双减”怎样落地见效,“三孩”配套支持措施如何完善……一道道复杂考题,检验着各方护佑儿童健康成长的能力。构建儿童友好环境,关键在于树立儿童友好理念,经常运用“一米高度”的视角。
守护儿童健康成长不只是父母、家庭的分内之事,更是社会各界的应尽之责。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将天籁童声从大山深处带到世界舞台。他们的成长离不开邓小岚女士十多年的付出,离不开特岗教师、扶贫干部、志愿者的支持。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各方携手共进、凝聚合力,将尽心对待、全心帮助、悉心教育、精心呵护化作阳光雨露,一棵棵幼苗就能得到滋养,更好茁壮成长。
俯下身聆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需求,才能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儿童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不妨铭记“一米高度看世界”,将儿童友好的理念与行动落细落实,用心用情为孩子们撑起更加可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