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任务 聚力攻坚突破 全面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2022-07-01 07:31宁波市发改委
宁波通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涉海宁波海洋

文|宁波市发改委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宁波提出的新期望、新要求,是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已出台,重点部署十二大行动105项任务,助力宁波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当前全球海洋产业发展格局加快调整,创新驱动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低碳环保成为海洋产业发展新的主题,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成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正是宁波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发展大势,积极服务和融入海洋强国建设大局的重要之举。

立足宁波优势,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要求,新时代宁波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重点把握三大要求。一是更加凸显海洋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充分挖掘海洋作为城市发展的最大空间和潜力。与之前“以港兴市”战略一脉相承,新时代宁波发展需要“依海兴市”,真正从港口枢纽走向海洋城市。二是全面提升海洋开放链接和资源配置能力。海洋的最大优势在于开放链接,海洋城市的最大功能在于资源配置。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最重要的途径和抓手就是全面提升海洋开放链接和资源配置能力,这也是通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必经之路。三是努力实现新优势、新格局、新气派。通过发挥海洋城市综合优势,宁波重塑海洋城市产业新优势,重构海洋城市开放发展新格局,树立海洋城市品质新气派。基于以上三大要求,宁波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五中心一城市”的功能定位由此形成,即港口航运中心、海洋经济中心、海洋科创中心、海洋金融中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和滨海宜居城市。同时,围绕“五中心一城市”的功能定位,宁波将聚焦重点领域,实施十二大行动任务。

聚焦港航枢纽功能发展构建航运金融体系

从发展历程来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拥有发达的港航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例如,香港是国际港航物流枢纽城市,伦敦是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借助港口区位优势,这些城市的定位从最初以“港口与物流”为核心的国际海洋功能中心,向以航运金融服务体系为核心的高端航运服务业升级发展。港口枢纽和港航服务已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两个重要特征维度。

下一步,宁波将充分发挥港口优势,聚焦港航物流发展提升,着力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和航运金融中心建设两大行动。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宁波港域穿山、梅山、北仑(大榭)3个千万标箱级港区。构建海陆双向大通道,加快金甬、甬舟等集疏运通道建设,争取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超过170万标箱。提升战略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轮保税燃料加注、LNG加注等业务,打造东北亚燃料油加注中心。打造国际航运中转枢纽,推动北仑—穿山—梅山联动,增强中转集拼功能。提升航运服务中心能级,积极引进国际航运区域性总部机构,力争东部新城集聚区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培育高端航运金融服务业,鼓励开展船舶融资租赁、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开发、海上责任保险等航运金融衍生业务,探索研究海洋绿色金融,力争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前8位。提升国际海事服务能级,创新海事纠纷解决机制,深化“港口国—船旗国”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海事标准。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探索以人民币自由为基础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合作关系,打造能源贸易国际结算中心。

聚焦海洋科创能力提升搭建创新发展高地

传统海洋城市主要依靠海权控制驱动,新时代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要依靠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依靠海洋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下一步,宁波将进一步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聚焦海洋科创能力提升,着力推进海洋科研机构引培、海洋关键技术攻坚两大行动。打造涉海科研平台体系,加快甬江实验室建设,支持宁波海洋研究院、中电科海研院等涉海研究机构建设,引导东方电缆等龙头企业搭建行业创新平台,争创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涉海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涉海专业人才队伍,支持高校院所涉海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海洋专业人才,力争建成8个全国一流涉海专业学科。实施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建立涉海产业技术攻关“揭榜制”,力争实现50项以上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涉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军民联合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力争建成4个以上涉海创新孵化平台。

宁波大榭临港产业区俯瞰。 黄友平|摄

聚焦海洋产业做大做强助推海洋经济发展

从港口物流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拓展,全面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上海、新加坡等国内外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利用国际航运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临港产业带,推进国际贸易发展,形成世界一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国际贸易中心,具有显著的湾区经济形态。

下一步,宁波将强化产业链引领作用,聚焦海洋产业做大做强,着力推进现代海洋产业提升、产业项目招大育强两大行动。打造“1+4+5”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为龙头,做强港航物流、海工装备、海洋文旅、现代渔业四大支柱型产业,培育海洋新材料、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临海航空航天、海洋新能源五大特色型海洋产业。招引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统一规划各地海洋主导产业,梳理一批海洋产业项目重点承载平台,制定全市海洋产业投资地图,力争每年谋划储备海洋产业重大项目35个左右,落地10亿元以上的海洋产业重大项目25个左右,实现投资500亿元左右。建立涉海企业培育梯队,积极培育涉海“大优强”企业,争取涉海上市公司突破8家。建立涉海单项冠军培育计划清单,形成100家涉海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谋划组建宁波海洋产业集团(暂名),负责海洋岸线、海域、海岛资源收储开发,承担涉海园区、总部经济平台建设运营,开展海洋优质项目投资和高端企业招引合作。

聚焦国内国外开放合作彰显海洋文化魅力

海洋是各国彼此联通的纽带,海洋经济发达的区域拥有高度的开放性,以促进区域间的开放合作。同时,高度的开放性造就了海洋文化(活动)独特标识,以彰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独特魅力。知名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度重视海洋文化导入与宣传。

下一步,宁波将进一步促进蓝色发展合作交流,聚焦国内外开放合作,着力推进海洋开放合作升级、陆海区域发展协同、海洋文化交流繁荣三大行动。提升国际经贸开放合作水平,推进宁波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万亿元。提升口岸开放国际化水平,力争水运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24小时、2小时。拓展蓝色伙伴关系,力争国际海洋友好城市数达10个。加快与上海海洋中心城市合作发展,深化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发展,提升宁波海洋中心城市辐射能级。搭建海洋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联盟行动,推进河海博物馆、象山海影城等一批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争创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东海基地。提升海上运动赛事品牌效应,积极承办世界级、国家级水上运动赛事,力争五年累计举办30场国际体育赛事。高水平举办国际展会活动,重点办好中国(宁波)海洋经济博览会,争取国际国内高端会议、涉海机构来甬举办和落户,力争五年累计举办200场国际性会展项目。

聚焦海洋城市治理效能打造宜居优美环境

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海环境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显著特征。通过有效的城市治理,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智慧治理、滨海城镇格局优化等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是建设宜居优美滨海城市的保障。国内外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拥有全球知名的海洋风景线,并积极构建人海和谐新格局。

下一步,宁波将持续优化城市近海亲海空间,聚焦海洋城市治理水平,着力推进蓝色美丽家园建设、数字海洋综合治理、海洋城市品质提升三大行动。打造“水清岸绿”的海洋生态环境,推进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控制,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治理和滨海岸(滩)的垃圾综合防治。实施海岸带空间综合治理,强化海岸带规划管控,加快历史围填海处置利用,实施“海塘安澜”建设工程,力争“海塘安澜”工程开工建设210公里。强化沿海生态廊道建设,推进“美丽海湾”和生态海岸带建设,加快梅山国家级“美丽海湾”示范样本和宁波前湾新区生态海岸带先行示范段建设。提升智慧化监管能力,增强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灾害监测,海事船舶交通组织,涉海违法活动预警服务等能力。探索建立蓝色碳汇数字管理机制,开展海洋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调查评估,搭建海洋碳汇数字化监测平台,争取建立蓝色碳汇数字化交易市场。提升城市“亲海”氛围,建设一批具有“海派”风格的公共设施、地标建筑,布局城市游艇精品线路,打造“贯穿南北”的滨海风景廊道。塑造“国际范”城市环境,推进公共交通、城市道路、文旅场所等双语标识系统建设,完善对境外人员的旅居行、法律援助等服务,力争外籍常住人口数达1万人。

猜你喜欢
涉海宁波海洋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一图读懂宁波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