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倪 斌,吴国辉,欧阳琳,卢戎戎,张 维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400042)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既不可治愈,也没有疫苗。艾滋病疫情的蔓延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1]。行为干预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手段[2]。知识是行为的先导,了解艾滋病知识对减少高危性行为、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慌具有积极作用。2015年蔡永年等[3]对云南省青少年艾滋病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3.9%。2016年陈宗良等[4]研究表明,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群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为68.4%。为实施《重庆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终期评估、为有关部门开展艾滋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重庆市大众人群展开艾滋病知晓情况问卷调查,以了解重庆市大众人群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及相关态度和行为,现报道如下。
1.1调查对象及定义 调查对象为现居住地为重庆市、居住时间6个月以上、年龄15~60岁、自愿接受问卷调查者。城镇居民为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农村居民为居住在农村的常住人口。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2020年9月按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终期评估工作通知中的大众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方案要求结合重庆市艾滋病流行水平将重庆市所有区县按疫情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类流行区,从每类地区中随机抽取1个城市区、1个农村县,共抽取6个县(区)进行调查,每个县(区)调查100人。抽取重庆市艾滋病疫情高、中、低流行地区中的城市地区分别为沙坪坝区、万盛经开区、武隆区;抽取重庆市艾滋病疫情高、中、低流行地区中的农村地区分别为开州区、巫山县、城口县。对城镇居民的调查为在城市区内随机抽取2个街道办事处分别进行入户调查,每个街道按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城市居民50人(15~<25岁10人、25~<50岁30人、50~60岁10人),男女比例均衡。对农村居民的调查为在农村县内随机抽取2个乡镇分别进行入户调查。每个乡镇按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农村居民50人(15~<25岁10人、25~<50岁30人、50~60岁10人),男女比例均衡。
1.2.2调查方法 对抽取的 6个地区600 名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在知情同意原则下由调查员一对一指导调查对象自行匿名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共回收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97份,有效率为99.5%。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调查表要求在现场填写完整、准确,不可漏项,禁止伪造、篡改填写内容。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问题、艾滋病检测情况、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接受艾滋病预防相关服务的情况、相关行为等。参照“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知晓率调查问卷及判定原则,通过10个问题测量人群的艾滋病、性病、丙型肝炎综合知识知晓率,在10个问题中能正确回答8个为知晓。通过1~8题测量人群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在8个问题中能正确回答6个为知晓。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EpiData3.02软件录入数据,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一般资料 597名调查对象中男282名(47.24%),女315名(52.76%);年龄以20~<50岁为主[72.86%(435/597)],15~<20岁占18.76%(112/597),50~60岁占8.38%(50/597);未婚和同居者占20.10%(120/597),在婚者占76.38%(456/597),离异或丧偶及其他者占3.52%(21/597);户籍所在地为重庆市内者占97.32%(581/597),重庆市外者2.68%(16/597);汉族占96.48%(576/597),少数民族占3.52%(21/597);居住时间:<1年者占6.37%(38/597),≥1年者占93.63%(559/597);学历:文盲及小学者占13.74%(82/597),初中者占31.32%(187/597),高中或中专者占21.27%(127/597),大专及以上者占33.67%(201/597)。
2.2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597名调查对象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为89.45%(534/597),艾滋病、性病、丙型肝炎综合知识知晓率为80.57%(481/597)。对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途径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对蚊虫叮咬和共同进餐等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见表1。
表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n=597)
2.3艾滋病检测情况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597名调查对象中既往做过HIV检测者73名(12.23%),其中做过检测前咨询者40名[54.79%(40/73)];27.40%(20/73)的检测者表示通过艾滋病检测促使其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可采取保护措施;31.51%(23/73)的检测者表示可以了解更多有关艾滋病的知识,5.48%(4/73)的检测者表示提高了使用安全套的意识,35.62%(26/73)的检测者认为艾滋病检测对其生活无影响。调查对象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27.47%的调查对象表示会继续与感染了艾滋病毒的朋友交往,7.71%的调查对象表示会与感染了HIV的固定性伴或男朋友继续保持性关系,37.5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隔离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n(%),n=597]
2.4预防艾滋病服务获得情况 最近1年在预防艾滋病的相关服务中,34.34%(205/597)的调查对象接受过安全套发放,24.29%(145/597)的调查对象接受过同伴教育,48.58%(290/597)的调查对象接受过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在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方面,电视是主要的宣传媒介[73.53%(439/597)];其他来源包括广播[27.81%(166/597)]、报刊[24.79%(148/597)]、书籍[31.83%(190/597)]、朋友[6.37%(38/597)]、医生[36.18%(216/597)]、咨询服务包括电话咨询[10.39%(62/597)]、免费宣传资料[47.24%(282/597)]、 宣传广告栏[35.51%(212/597)]、互联网[7.87%(47/597)]、新兴媒体包括微博/微信[34.17%(204/597)]、学校教育[11.56%(69/597)]等。
2.5性行为情况 597名调查对象中有性行为者501名(83.92%),其中34.73%(174/501)的调查对象近1年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47.31%(237/501)的调查对象有时使用,17.96%(90/501)的调查对象每次均使用;55.29%(277/501)的调查对象最近一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
2.6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在线性趋势,即年龄段越低、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越高。见表3。
表3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n(%),n=597]
续表3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n(%),n=597]
3.1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情况 本研究597名调查对象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为89.45%,高于修翠珍等[6]2015年对于青海市大众人群的调查结果。597名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三种基本传播途径掌握较好,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掌握较差。“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为67.00%,高于蔡永年等[3]和陈宗良等[4-5]的研究结果。“与HIV感染者或患者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回答正确率为81.91%,高于修翠珍等[6]的研究结果。表明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误解广泛存在,提示在宣传教育时应重点加强对非传播途径的解释。宣传过程中应注意宣传的适宜性[7]。避免说教式宣传,生搬硬套。对非传播途径可从其机制进行仔细分析。艾滋病教育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8],应该以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需求来驱动学习。因此,教育者也应该给予对应适宜的教育。
3.2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及HIV检测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597名调查对象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存在明显的排斥和歧视,大部分调查对象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存在负向态度。知晓和不知晓艾滋病基础知识调查对象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研究表明,除大众人群外,医疗领域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歧视严重[9],37.59%、47.02%的中国医务人员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存在负性刻板印象和恐惧心理;31.43%的中国医务人员认为有权拒绝为其提供医疗服务。对艾滋病的歧视、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暴露,以及后续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均具有负面影响。法国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艾滋病歧视与异性高危性行为及吸毒人群高危性行为存在强相关,而异性高危性行为增加会进一步导致一般人群中艾滋病的流行[10]。提示应加强对艾滋病的反歧视教育。本研究结果显示,597名调查对象艾滋病检测率为12.23%(73/597)。曾经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调查对象全部知晓艾滋病基础知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表明,对女性性工作者开展艾滋病检测让其知晓其艾滋病阴性状态,对后续提高安全套使用率、采取更安全的性行为具有明显促进作用[11]。2015年重庆市共建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141个,发现HIV阳性者1 000多例,是发现艾滋病患者的另一重要途径[12]。为实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3个90%目标,重庆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现感染者不足,与国家艾滋病防控遇到的问题一致[13]。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关于HIV感染者排斥、孤立的态度广泛存在;(2)HIV感染后潜伏期较长,难以被发现[14]。因此,应在日常宣教干预中强化HIV感染后潜伏期较长、感染后危害性认知、艾滋病防控政策等知识的普及,促使高危人群积极、主动地寻求检测,HIV感染者及早接受治疗,从而提高HIV感染者发现率。2015年重庆市HIV感染者发现率为 56.8%,低于我国平均HIV感染者发现水平[14]。提示应继续保障医疗机构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实施、宣传个人自检等。机构咨询人员和检测人员不应歧视来访者,以提高其后续检测依从性。
3.3行为 我国预防经性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推广安全套的使用[13]。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有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仅有17.96%的调查对象过去1年每次性行为均使用了安全套。知晓和不知晓艾滋病基础知识调查对象在最近1年安全套使用频率,最近1次有无使用安全套的问题的回答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出知识行为分离的状态[15]。
3.4艾滋病知识来源 本研究结果显示,电视是主要的宣传媒介之一,占73.53%。然而实际生活中对艾滋病的宣传主要集中于“12.1世界艾滋病日”前后,且受众较小。其余时间段并没有实现宣传常规化[16]。这种隐蔽的宣传方式无法实现真正的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发展迅速,门槛低,受众广,隐秘性高。应创新开展互联网+艾滋病干预工作。探索利用新兴短视频软件(抖音、快手等)、微信公众号等推广艾滋病相关知识。针对男男性接触人群等特殊人群可利用其常用社交软件进行知识教育[17]。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艾滋病新发感染者在年龄分布方面呈两头翘的趋势,即青年学生(15~<20岁)和老年人群(≥50岁)HIV感染者所占比例逐渐上升[1]。重庆市新发疫情和全国疫情一致[18]。应重点关注青年学生(15~<25岁)和老年人群(≥50岁)。老年人艾滋病知识来源顺位分别为电视、医生、宣传广告栏和免费宣传资料。提示针对中老人的宣教可参考以上角度深入社区、乡镇及基层医疗机构选择合适的渠道和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学校教育在15~<20岁青年学生知识来源的第6顺位,提示应加强学校教育,对相应师资进行培训。同时,应创新教育方法。HARUNA等[19]研究表明,基于游戏的性教育方式较传统教育方式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