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能力
——评《中国古代文学新编》

2022-07-01 13:47:42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民长江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学生

毋 薛(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学最高成就的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经验与人文精神。高校通过古代文学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培养他们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都安排了丰富的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古代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缺乏文言文知识储备,从而导致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较低,同时,古代文言文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包括文章的结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鉴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字感悟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与审美能力,这是当下汉语言文学教师面临的困境。为此,由丁富生与王育红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新编》一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能力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详细介绍了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作者在广泛汲取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学所蕴藏着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精神,并通过目前相关研究新成果和新资料分析, 提出独具个人思考的新问题,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并以时代为经、文体为纬和以“史”带“文”, 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代表性作品和创作风格。作者还力求兼顾作家评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兼顾文学发展的时代特色和各种文体的源流演变,以文学史叙述为纲,注重解读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以“提纲式”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之中,以体现中国文学“史”的概念。作者还重点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创新性地体现了个人独特的学术新成果,反映出其学术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丰富性特点。作者还将文学理论、文学赏析和文学创作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和评论能力,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全书引文采用了行文中夹注的形式,便于学生阅读理解,书后还详细列出几百条参考文献可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导读书目,每章所附的思考练习题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本章内容。总之,该书具有框架清晰、内容全面、选材细致、论述完善、结合实际、关注应用等特点,适用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阅读和参考。

在第一编先秦与秦汉文学中,作者论述了文学的起源和上古神话传说,介绍了《诗经》的性质与内容、艺术成就与影响,辑录了《尚书》《国语》与《战国策》等历史散文,以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与《韩非子》等诸子散文。这些经典的诸子散文不仅包含了历史知识和人文思想,还散发着人生智慧,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人文情怀。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都闪耀着人性光芒,给当代学生留下很多启示和教育意义,如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和法家唯物思想等依然闪烁着光芒。鉴借儒家刚健有为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发愤图强;鉴借墨家的“节用”思想激励学生勤俭节约精神;借鉴道家的“少私寡欲”可以安身立命;借鉴法家的“废私立公”思想,激励他们敢为民请命。作者还阐述了楚辞的文化背景、代表作、成就和影响,屈原创作的新诗体《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诗篇,这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刚正不阿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成为现代学生学习的楷模和典范。还阐述了秦汉政论文、汉赋、散文和诗歌的起源、发展和流变,如代表性赋家贾谊、枚乘和司马相如等。重点阐述了司马迁《史记》的体例、流传、思想倾向、文学成就及影响,以及汉代的乐府诗、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等不朽的名篇佳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资源。

在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作者重点介绍了魏晋文学,分别阐述了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永嘉文学、玄言诗、乐府民歌、山水田园诗、骈文与散文、志怪与志人小说等。魏晋南北朝人性的觉醒使得中国文学进入到一个伟大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编辑都标志着文学发展进入到一个自觉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理论体系和文学批评得以完整建立,新的文学思潮使得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异常的繁荣,魏国的曹丕、西晋的陆机、梁代的刘勰和钟嵘、陈国的徐陵等一代伟大的文学家,促成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第三编隋唐五代文学中,主要论述了隋唐诗歌、古文运动、唐代散文、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等,重点介绍了盛唐诗人群体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李白、崔颢、高适和岑参,以及散文大家杜甫、韩愈和柳宗元,著名词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和李煜等著名文学家。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呈现出百花齐放和万紫千红的局面,尤其盛唐诗歌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鉴赏我国隋唐文学作品可以树立民族自豪感,可以张扬独立精神和民族气节。隋唐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文学全面繁荣局面源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不断变革,源于雄厚的文学发展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

在第四编宋代文学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北宋初期“三体”诗、散文的复兴和中期的诗文革新,以及北宋前期词风、柳永的新变、北宋中后期诗词、南宋后期与辽金诗歌等。重点介绍了散文大家欧阳修、王安石和苏洵,代表性诗人苏轼、陆游、秦观、范成大、梅尧臣等人的诗歌,以及著名词人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等。宋朝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宋词、散文、话本小说和戏曲剧本等方面,宋初文学禀承了晚唐风格用词浮艳之风,中期比较关注民生和注重儒家说教功能。欧阳修发起的古文运动使得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文人运用平实语言反映了社会生活和针砭时弊,宋代文学的雅俗共赏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宋代文学作品鉴赏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但其作为一个只注重文治、不重武功的朝代,最终走向了山河破碎,这告诫了学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在第五编元代文学中,作者概述了元代杂剧、散曲、诗文和南戏等文学体裁,介绍了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和白朴的《梧桐雨》等,以及元代南戏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和四大南戏。纵观元代文学艺术成就不高,其中最突出成就体现在戏曲方面,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家和优秀作品,诗、词和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通过元代文学作品鉴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许多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汉族人民与元统治阶级的民族斗争,在暗无天日的外族统治过程中,文人们始终拿起文学武器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在第六编明清及近代文学中,作者主要论述了明清小说、戏曲、诗文、散文和近代文学,重点介绍了汤显祖、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龚自珍和苏曼殊等著名文学家。

当前,我国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内容不落实、教学方法不得当、比较忽视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批评方法运用低效、传统解读方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鉴于中国古代文论具有独特的思维特征,在鉴赏教学过程中,运用古代文学批评方法是必要的,它有助于促进语文教育的民族化、学生的社会化和弘扬民族文化。在古代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运用“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通过作品本身和社会历史背景探询作者之志,也可以己意逆作者之志;还可以运用“推源溯流”的批评方法进行风格探源、文体探源和文化传统探源;采用意象批评方法对作家整体风格和作品进行细致品评;采用点、悟式批评方法可以进行考源流和感悟鉴赏;运用比较批评方法对古代文学风格、作品人物形象、同时代作家作品和不同时代作家作品进行比较批评。

其次,运用美读吟唱法、参读鉴赏法、比较创新法和创作表演法进行古代文学鉴赏教学。美读吟唱法是一种审美性的阅读方法, 借鉴传统吟诵经验和用富有音韵美的声音进行抑扬顿挫的朗读, 通过富有音乐美和声情文情的朗诵感染人,从音乐角度体悟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参读鉴赏法就是运用知人论世和读诗引证方法引导学生查阅和回忆与作品有关的各种信息, 能够更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方法;比较创新法就是让学生在比较中鉴赏,通过深入鉴赏产生新的认识,通过比较鉴赏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有联系的和灵活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再创造能力;运用创作表演法可为学生提供想象创造空间, 在鉴赏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和精神领域,共同创造富有独特思想内涵的新作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使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走进文学作品深处进行精神审美和艺术再创造。

第三,加强大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首先,使学生读懂文言文作品,需要通过语感训练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材料、语言等基本知识,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创作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根据文章体裁着眼整体和鉴赏局部,以文学史为线索进行文学常识的补充,实施及落实自主课外阅读。其次,通过文本细读、比较阅读和借助诗话等阅读路径,指导学生进入经典作品内部完成充分循环,以读懂文学作品和理解内涵。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讲授与讨论、课堂内外、细读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体认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内涵、审美内涵和经典内涵,将学科知识“化零为整”以寻求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共鸣。然后,在鉴赏教学活动中使用附会法、品鉴法、评点法和选本鉴赏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激发鉴赏情致,注意鉴赏的渐次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引导,重视鉴赏引导方法的多变性。最后,促进学生文学功底、语言能力和赏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进行实践性训练,重视诵读直接享受文学之美,感悟意象以诱发文学的审美情趣,品味意境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勇于创新以提高文学的审美品位,读写并重以激发学生文学的创作热情。

最后,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必须指引学生通过大量的文本细读和比较阅读,通过丰富的作品赏析、课堂解读示范和借助诗话等教学路径,再通过讲授与讨论、课堂内外、细读与精读、研究和表达等相结合,调动学生阅读和背诵古代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知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理念;通过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其中蕴含着的美学品质与创造特点。在鉴赏过程中融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精神活动,通过艺术形象进行形象与抽象的思维活动,去感知古代文学作品中传达出来的艺术灵感和思想情感,以延伸作品的文学性与经典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做出贡献。最后,作为古典文学鉴赏教学的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原则确定教学策略, 把对文本的理解设为“鉴赏”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认读、释义、解析、鉴赏和研讨等能力;还要为学生提供独立阅读鉴赏的空间与时间、条件与资源,利用古典文学作品所营造的美学境界,提高大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与鉴赏的趣味性。教学应以情入手通过古典作品诗化的语言和蕴涵着的真挚情意,感染和熏陶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沿波讨源”,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再现作品美好的意境,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培养阅读兴趣。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文学学生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艺术启蒙(2022年11期)2022-12-06 09:34:04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