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萍 张子怡 蔺欣欣
摘要: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思想、道德、能力的心理状态,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个人的自信心应当从“娃娃”抓起。对于培养幼儿自信心,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家长都应当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幼师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以适当的标准和期望值评价和看待幼儿;家长应当通过鼓励与设置障碍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挫折教育、发展幼儿的自主性。
关键词:幼儿;自信心;培养策略
一、幼儿缺乏自信心表现
如果一个幼儿缺乏自信心,在生活中其细节表现很有可能是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上课时不敢勇敢地发言;不敢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害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缺乏主见以及害怕尝试新鲜事物等几个方面。笔者总结出三个关于3-6岁幼儿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一)胜负心太强
有些孩子在游戏中如果输了,则会很生气,甚至大哭大闹。有的孩子为了赢,则会不遵守游戏规则。所以,如果想让幼儿脱离这种心理,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二)害怕尝试新鲜事物
对于一个学前儿童来说,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孩子们都喜欢去游乐场玩,也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但是缺乏自信心得孩子却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不主动参与活动,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
(三)交友出现困难
如果幼儿非常不自信的情况下,他们在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唯唯诺诺的。有些幼儿在与别的孩子交往时受了委屈,他们也不会告诉家长,因为往往家长都不会认为是对方孩子的过错,这样也会加重孩子的不自信的心理。
二、3-6岁幼儿缺乏自信心的原因
(一)成人的过渡溺爱与过度保护
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出生后,便成为家庭的中心。幼儿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成人频繁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使幼儿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入幼儿园后,发现自己做各种事情都毫无能力,孩子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除了家长外,许多老师也有同样的行为,他们在教学地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幼儿做各种事情,使幼儿会产生依赖他人的心理,而这些心理活动更会遭遇挫折和失败,进而形成自卑感。
(二)成人对幼儿的否定
许多家长没有考虑过幼儿的兴趣爱好,盲目地要求孩子按成人的轨道成长,往往会使幼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根据埃里克森八阶段发展理论,3-6岁的幼儿处在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此时儿童身体活动更为灵巧,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是表象性思维发展最快的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已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并且有了对未来事情的规划。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获得积极的自主性,使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如果父母经常限制儿童的主动行为,儿童就会丧失主动性。在家庭中,家长及其他成人积极参与,耐心的引导以及鼓励赞许的态度,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主动性。
(三)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性
很多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对所有的幼儿都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使许多发展水平较差或者能力弱的幼儿达不到设定的教育目标,缺乏成功的体验而经常有着挫折感。另外有许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让幼儿产生挫败感,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三、提升自信心策略
(一)幼师方面
1.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是权威,而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听从的关系。教师应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注重“人本”理念,采用文化激活的方法,将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与时代教育相结合,打造幼儿园的“家”文化,为孩子、教师、家长营造快乐的第二个“家”,从而激发学生在“家”中主动参与,自主表达,积极活动的意识。如今的课堂应当以幼儿为中心,教育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和幼儿建立起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2.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
教师在为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时,要注意有针对性。首先,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每位幼儿的情况,然后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条件因人而异地创造不同的机会,鼓励幼儿的参与。在活动中,幼儿难免会失误,教师应当对幼儿的成功要进行认可和鼓励,切忌操之过急。
3.以适当的标准和期望值评价和看待幼儿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只以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幼儿,不利于自信心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能力和特点,对幼儿做出公正、客观和发展性的评价。
但是,“以适当的标准”评价幼儿并不是说对幼儿放低标准或对幼儿的进步不抱希望。相反,教师应当运用好皮格马利翁效应,多给幼儿积极的反馈与期望。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二)家长方面
1.通过鼓励与设置障碍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最初来源于世界和他人对婴儿的关注和回应。
首先,家长应用适当的方式夸奖孩子。孩子都喜欢被夸奖,家长应发现幼儿的优点和日常生活中的亮点,针对这些优点和亮点夸奖孩子,而不是“无效夸奖”。父母平时在公众场合,可以多谈论自己孩子的优点,比如“我家宝宝今天玩游戏搭起来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小房子”“我家宝宝可以自己耐心地读完一篇文章了”……当孩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棒”,这种认知就会自动植入幼儿对自己的评价当中。
另外,家长应当让幼儿通过一些“障碍”和“困难”来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家长在户外与孩子一起玩滑梯的时候,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在较短坡度较小的滑梯上往下滑,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因为突破自己的极限而受到鼓励,而这个自我突破的感觉不断积累,对其心理起到一个莫大的鼓舞。
2.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一种使人在面对挫折时,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 挫折教育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起交往合作意识,能够提高幼儿学习能力与良好意识,能够增强幼儿运动和问题解决能力。另外,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强调榜样的力量,增强幼儿的挫折承受力。家庭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成人的行为对幼儿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应当有意识地为幼儿树立榜样,如夏日带幼儿参加户外的体育训练,应当与幼儿一起训练。同时,不能忽视同伴的榜样力量。经研究,同伴榜样较之其他榜样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更大,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与同伴之间更易产生共鸣,他们认知水平相近,尤其表现在与同伴的游戏活动中。例如幼儿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总是畏手畏脚,家长应鼓励他;幼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求助家长或者放弃努力,这时家长要对他说:“你能行,不会没关系,可以去幼儿园里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你和他们一样棒,你一定能学会!”在这种鼓励式教育和同伴榜样的鼓舞下,让幼儿顺利地度过他们有生以来许多第一次,不断地增添戰胜困难的勇气。
3.发展幼儿的自主性
学龄前儿童已经有着较强的自主性,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有能力的个体,而自主性与自信是分不开的,二者相辅相成。首先,家长可以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例如在手段性游戏中,家长可以实施一题多样的游戏策略。一题多样是指首先要明确一个主题,然后可以通过多种游戏方式进行活动,能够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目的性游戏中,构建自选自创模式,通过开展目的性的游戏,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的过程,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不断诱发幼儿内在的活动动机。其次,家长应当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和建议,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家长应当将幼儿视为一个同样有话语权的个体。当家长和孩子一起在讨论着一个话题时,孩子提出了一个建议,家长应当对孩子说:“宝宝,谢谢你的建议,爸爸妈妈会认真考虑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把报纸拿给妈妈,好吗?”“宝贝能不能帮妈妈把这些玩具摆放起来?”等,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这是培养其自信心的最好方法。最后,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例如在和孩子购物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和款式,孩子的意见和选择被尊重是其自信的开始。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时,可以和他讨论喜欢的人物和台词,平等交流,对他的观点表示感兴趣。平等的相处和交流是给孩子自信心的阶梯。
参考文献:
[1]于文超.浅议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271-272.
[2]张敏.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3-6岁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启示[J].报刊荟萃,2018(10):90+92.
本文系: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国处境不利儿童教育质量监测与协同支持机制研究”(编号SY202125)科研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刘红萍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张子怡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蔺欣欣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