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摘 要:二氧化碳这类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给自然环境与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现阶段,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低碳概念应运而生。该文介绍了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以期通过大力推广新能源的方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能源技术 太阳能发电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TE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7(b)-0000-00
Research 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LI Qiang
(Sinochem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Tianjin, 300000 China)
Abstract: The emission of carbon dioxide, a large number of greenhouse gases, will bring a great threat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ecurity. At this stag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merg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energy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 with a view to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providing effective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by promoting new energy, in the hope that it will enlighten the reader.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New energy technology; Solar power technology;Research
一直以來能源都是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现阶段,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在缓解当前我国能源压力,优化资源利用形式的同时,还能对我国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活动加以约束,引导传统能源技术向新能源技术的转型升级,为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了解到,当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75%以上,这一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导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量,还会导致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阶段,为实现化石能源的节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降低,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将会通过颁布相应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方式,切实降低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当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安排与规划。为切实实现上述目标,合理开发使用新能源,尤其是在2030年实现风电、太阳能装机量超过12亿kW的目标,已经成为减轻能源环境污染问题、缓解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抓手,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我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如图1所示为我国“十三五”以来全国发电装机状况,从图中可以了解到,尽管近年来为切实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要,火电装机规模不断上涨,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新能源占比逐年上涨,这一情况的出现为我国社会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1]。
2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新能源技术应用情况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调整的方式,大规模使用清洁无污染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中可以了解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新能源技术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动力,合理应用这一技术不仅能有效优化资源,改善环境,还能促进产业与生产力的发展,为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2]。
2.1新能源发电技术
2.1.1太阳能发电技术
在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过程中,太阳能时应用实践相对较早的一类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太阳能不仅被用在取暖、采光等方面,太阳能供电技术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太阳能供电主要是借助太阳能电池板对太阳光进行收集,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充电桩、太阳能路灯等设备的使用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太阳能的使用效率,还为电力资源的有效应用,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前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但由于太阳能转化效率相对较低、其应用受到日照时间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太阳能发电转入电力系统中的难度相对较大。现阶段,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部分地区结合区域的特点,通过将光伏发电与水力发电结合到一起、熔盐热能与光伏发电结合到一起等方式,实现不间断发电[3]。
2.1.2风力发电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陆上、海上风力发电设备的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并取得了较好的发电效果。风力发电技术是一种在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布置风电转化设备,使风能能够有效转化为电能的一种绿色化能源转换技术。当前,我国风电技术大多被应用在一些平原或者沿海地区,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尽管风电设备被布置在风能较为丰富的区域,能够有效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但风电设备布置区域仍存在风停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风电设备的工作稳定性不足,同时,风电设备在长期运转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多的故障,降低风电技术的使用效果。现阶段,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当前部分地区在布置风电设备时,会通过将风电设备与光伏发电设备布置在一起,组成联合发电体,在风能、光能充裕时自动充能,在风能、光能不足时,将存储的电能输入电网系统中,维持电网的功率,进一步提升自然能源供电的可控性[4]。
2.1.3水力发电技术
当前水力发电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电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水利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为洪涝灾害的管控提供有效的支持,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力发电技术不仅被应用于传统河流水能的应用过程中,还被应用到潮汐能、海流能源的转化过程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水力发电技术不仅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的污染,能源的转化效率也比较高,因此,水力发电成为了一种广受人们欢迎的能源转换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地势、环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这使得这一技术有着较为明显的使用限制[5]。
2.1.4地热发电技术
近年来,地热能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能源主要是借助地热设备将地壳结构中存储的天然热能进行合理利用,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温度的需要,在建筑中合理配置地热系统,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频率,还能有效节约燃料供热所消耗的能源,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前我国有着较为丰富的地热能源,但这一能源的使用同样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限制[6]。
2.2新能源技术应用实例
2.2.1新能源汽车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技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为切实满足自身的出行需要,汽车行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得到了有效的普及,不仅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还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7]。
2.2.2能源构成
在某乡村地区,为进一步降低居民对化石、秸秆等资源的消耗量,当地政府通过制定针对性新能源使用补助政策,加大低碳经济发展重要性宣传力度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群众使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并且经数据调查显示一年间,当地居民生态能源消费消耗的电力能源占总能源比的22.74%、液化气占比10.03%、沼气占比2.01%、太阳能占比9.38%、煤炭或木炭占比46.72%、薪柴或秸秆占比46.72%,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居民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耗占比逐渐提升,这一情况的出现为当地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8]。
3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全球新能源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当前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的位置,这一情况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碳减排目标,体现出我国的大国担当,还为我国开辟了继5G之后的新行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沈军.发展低碳经济 用新能源引领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J].水泥工程,2021(1):1-6.
[2] 何雪壘.走出新能源技术创新困境的法律对策[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9.
[3] 曾波.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研究[J].节能,2019,38(9):175-176.
[4] 纪鹏.循环经济视域下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5] 周旺.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新能源技术探思[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3):66-67.
[6] 战永超.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13.
[7] 刘科铭.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研究[J].科技风,2018(12):100,103.
[8] 李娜.农户应用新能源技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