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芬
语文课程应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开展德育教育,不是靠贴标签或者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要靠教师积极探索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如盐入水,润物无声。
识字与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汉字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需要学生在识字与写字中慢慢体味,而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德育的重要目标。
以第一课“天地人”为例。“天地人”三个字组合出自《三字经》中的“三才者,天地人”;而“三才”之道又源自《周易·说卦》,被视为宇宙系统中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天地”被认为万物之母,“人”则有万物之灵的称号。具体到“人”字的学习,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这一撇一捺相当于我们自己的什么?经过讨论,学生确定相当于我们的两条腿。笔者接着追问:人要想站得稳,两条腿必须怎样?学生意识到两条腿必须站得平、齐,才能站稳,所以在写字的时候,一撇一捺的收笔位置应该在一条线上,做到字如其人。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人”字比“你我他”都要大,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大写的人。
阅读与鉴赏作为语文课堂上重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与文本密切接触、对话的学习实践中,体会文本内容蕴含的思想感情。统编教材的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涵盖面广,包括一个人健康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美好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吸收文本褒扬的正能量,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蓄积营养。
如教学《黄继光》,课文讲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为了完成任务,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而壮烈牺牲。这样的英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黄继光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够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小学生阅读这样的故事,依然能够感受到黄继光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地扑向枪口的英雄壮举,对英雄肃然起敬,将英雄的名字牢牢地记在心田。学生欣赏这样的英雄故事,既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和骄傲,又在心中悄然立下志愿,长大了要像英雄一样,为祖国做出贡献。这就是学生在阅读与欣赏中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表达和交流的時候,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教师在习作指导中,按照编者的意图先组织学生整理小实验中的主要信息,包括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然后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做过渡语,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看上去,这种记录是学生做过的小实验,通常都是比较客观的记录,如何渗透德育因素呢?首先,要搞清楚做实验的目的;其次,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自己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小实验中很有意义的内容;再次,小实验有了结果,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些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有教育价值。教师让学生把这些与小实验关系密切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表达中,德育渗透自然就在其中了。
在教学中,梳理与探究是可以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适当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回忆父亲英勇就义那一年所发生的事情,重点写了李大钊作为父亲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家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由于本文创作年代久远,加之描写的内容中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难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以“1927年4月的革命形势”为关键词收集资料,理解课文所说的“局势”是指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李大钊为什么不离开北京到外地去避难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梳理与探究,革命先烈的形象才能深入学生心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在语文课堂上立德树人的意识,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语文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的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