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云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要求“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为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指向,在教材中寻找适合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载体,组织学生探寻思辨性阅读的有效路径,落实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通过思维形象对课文文字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思考、判断、选择、排序、推测的,这样的思辨活动虽然看不见却真实地发生过,并且有明确的结果证明。
一是在判断中寻找依据理由。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判断,往往需要给出理由,也就是要把思维的过程呈现出来。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判断就属于一种思辨性学习活动。如教学《鸟的天堂》,作者两次到了鸟的天堂,都只停留了片刻;这样的两个“片刻”是不是意味着鸟的天堂没有什么值得作者欣赏的风景呢?对这一问题的判断,学生不难回答,但要陈述判断的理由,学生就需要思考一番了。在鸟的天堂中,无论是第一次在傍晚看到的静态的大榕树,还是第二次在早晨遇到的“鸟声”“鸟影”的动态描写,都是很值得作者欣赏的有魅力的风景。这样迷人的风景作者为什么不多看看呢?一方面是作者听懂了当地人护卫鸟的天堂的介绍,另一方面作者意识到这儿既然是鸟的天堂,人就不该来打扰它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样的判断理由中,显然包含着思辨性阅读的成分在里面。
二是在排序中理清逻辑关系。排序在阅读教学中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时间、空间、逻辑等排序标准,就能够把握文本内部的深层次关系。如教学《枫树上的喜鹊》,课文中有三个以“一会儿”表达的排比句,内容是说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唱歌、做游戏和学拼音字母的事。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排序问题:单看三个学习内容,是可以不分先后的,也就是说三个分句之间是可以随便调换顺序的;但与下面喜鹊阿姨的具体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三个分句的顺序又不是可以随便调换的了,至少学拼音字母需要放在最后才能与下文对接。这样的排序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真正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和辨析的方法,对文本在思想内容、表达方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把握文本的关键内容和重点方法。
一是在比较异同中进行归纳。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求同,也可以是求異,目的都是用于归纳总结规律性的学习目标。如教学《蜘蛛开店》,这篇童话中出现了典型的重复结构,如何认识这种重复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蜘蛛开编织店所卖的三次织物设计一张表格,按照“织物——价格——买主——编织时间——结果”等关键词,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填入表内,再比较竖行的内容,从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发现课文采用的正是重复结构。
二是在分类统整中加深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分类是开展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可以迅速帮助学生将比较凌乱的信息、材料整理出头绪,并有效运用于分析、综合学习之中。如教学《祖父的园子》,课文是作家回忆自己在祖父的护佑下的童年生活,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迷恋,还有对祖父的深切怀念。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让学生把“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画出来以后,一下子就会找出很多的信息。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画出的句子进行分类:写动物的内容,写植物的内容,写人物活动的内容,再加上“我”的相应想法,祖父无比深沉的爱和“我”的一颗自由自在的心就凸显出来。二者合起来就指向了文本的深层内蕴。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真正发声,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
一是自主质疑引发探究。提问在阅读课堂上曾经是教师的专利。统编教材在四年级安排了提问策略单元的训练,意在训练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能够自主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站好在课堂上的主体位置。教师要将这样的提问策略带到阅读实践中去,让学生也能够自主发现文本中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还要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思考的内容也会随着探究的深入变得多起来。
二是逆向思维生成不断。学生在阅读中喜欢沿着熟悉的思维方式去活动,虽然也能够获得预定的结果,但思维的外延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展。比如,《尾巴它有一只猫》一文中有一种新奇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生成意外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通过联结、比较、转换角度等有效路径,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以多种形式活跃起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的深处学习,提高语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