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玉芳
理性思维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受教学情境影响,以感性左右课堂,忽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导致学生的理解缺乏深度。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教师要关注理性思维所具有的推理严谨、反思深刻、目的明确的特征,寻找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
思维能力有多种形式,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其中,理性思維是由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组成的,重点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把逻辑思维训练更多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如教学《秋天的雨》,教材用泡泡提示语要求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五彩缤纷”的意思。第一步,教师先了解学生是怎么理解“五彩缤纷”的,学生凭直觉就能说出它的意思是表示颜色很多。教师让学生在课文的第2自然段圈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这些词语数量多,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教师要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示颜色的词语呢?学生抓住“雪白的”后面的省略号,判断还有更多的表示颜色的词语。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五彩缤纷”所包含的颜色进行综合理解,这一词语在课文中表达的颜色应该是十分丰富的,再想象色彩缤纷的画面美,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概括,用“五彩缤纷”来形容秋天的雨带给人的感觉不仅色彩丰富,而且美不胜收。由此可见,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五彩缤纷”的过程中,学生从感知到思考,从具体到抽象,从判断到综合、概括,很好地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系统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上。诸多思维品质中,思维的批判性对小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教学《麻雀》,在搞清楚事情起因的教学中,教师提出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起因是什么后,学生在回答中给出了三种起因:一是一阵风猛烈地摇撼着树,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二是猎狗嗅到了小麻雀,想吃小麻雀;三是“我”打猎归来,猎狗发现了小麻雀。对此,教师不是简单地肯定谁否定谁,而是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哪一种意见是真正的起因。学生经过讨论,最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第二种观点是真正的起因,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如果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猎狗没有发现它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了;如果猎狗发现了小麻雀,但猎狗对这样的小动物不感兴趣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故事。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总结:看一个情节是不是故事的起因,需要看它能不能推动故事继续向前发展;猎狗想吃小麻雀就是能够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情节。在确定故事起因的教学中,教师就注意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之后在自己写故事的起因时就会思考能不能推动后续故事的发展,这就是批判性思维核心力量的体现。
在认知理论中,思维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种基本形式,其中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而理性思维属于思维的高级形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无疑也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需要借助深度学习做支撑。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以培养创造思维为目的的深度学习通常表现为迁移运用,可以是仿写,也可以是创新。
如教学《四季之美》,课文提供的每个季节中美的表达图式是:以“( )天最美是( )”为总起句,接下来选择具体的景物描绘出美的画面和意境,虽然其中有一些动态表达,但最终趋向是静态的美景。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研读,让学生分析作者所做的选择(时间点、对象),分写对总写的对接,评价表达所形成的整体感觉(美感与画面),再通过举一反三自主分析、评价课文的表达,由此破译并把握课文表达上的秘妙,提取表达图式。最后,学生仿写时,利用提取的表达图式,选择不同的时间点和景色,如夏天选择早晨,景色重点写淡淡的晨雾,这是仿中有变……这样仿写训练,改变了课文的表达图式,内容也指向以动态描写为主,创新的意味很浓。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走进深度学习,培养理性思维能力。